龍袍蟹黃湯包加工製作技藝

龍袍蟹黃湯包加工製作技藝

蟹黃湯包是六合區龍袍鎮的美食一絕,始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稱為 “乾隆湯包”。龍袍蟹黃湯包以其皮薄、鹵多、餡嫩、形美、味鮮、肥而不膩出名,選料講究,配料獨特,工藝精湛。2007年,龍袍蟹黃湯包加工製作技藝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蟹黃湯包是六合區龍袍鎮的美食一絕,始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稱為 “乾隆湯包”。清朝末年,划子口街道的陶戟師傅創辦“太平春飯館”,繼承了乾隆湯包傳統技藝,並對包餡進行再加工,佐以多種配料,使湯包味道更佳,且更名為“蟹黃湯包”開展經營。20世紀30年代,陶戟將此藝傳至秦有發、易春炳、沈老二繼續經營,深得食客好評。 2004年,在南京市餐飲商會的關心支持下,成立由24家湯包店組成的“南京餐飲商會龍袍蟹黃湯包分會”,從而使得龍袍蟹黃湯包業做大做強,盛況空前,享譽海內外。
龍袍蟹黃湯包以其皮薄、鹵多、餡嫩、形美、味鮮、肥而不膩出名,選料講究,配料獨特,工藝精湛。龍袍蟹黃湯包的製作工藝精細複雜,從螃蟹的選擇、蒸煮到熬制蟹黃油與皮湯並做成皮凍,再從包子皮的擀制到包餡配料的精選,直到湯包捏製成功,共有33道工序。其成品小巧玲瓏,底部呈圓形,上面有33道勻細的褶紋,金黃色的蟹黃嵌入褶紋中心,宛如花蕊,形如待放的秋菊。蒸熟的湯包晶瑩剔透,香氣四溢,包子餡清晰可見,品嘗時再佐以香醋、薑絲,其味鮮美無比,令人回味無窮。
龍袍鎮地處六合區東南部,全鎮河塘溝溪縱橫交錯,水域資源豐富,水產養殖業發達,為龍袍蟹黃湯包加工製作技藝的傳承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2007年,龍袍蟹黃湯包加工製作技藝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