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脷葉(中藥)

龍脷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龍脷葉
  • 別名:龍舌葉、龍味葉、牛耳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大戟目
  • :大戟科
  • :守宮木屬
  • :龍脷葉
  • 採收時間:夏、秋二季
  • 用量:9~15g
  •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生理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

入藥部位

乾燥葉。

性味

味甘、淡,性平。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潤肺止咳,通便。

主治

用於肺燥咳嗽,咽痛失音,便秘。

用法用量

9~15g。

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採收,曬乾。

生理特性

常綠小灌木,高10-40厘米;莖粗糙;枝條圓柱狀,直徑2-5毫米,蜿蜒狀彎曲,多皺紋;幼時被腺狀短柔毛,老漸無毛,節間短,長2-20毫米。葉通常聚生於小枝上部,常向下彎垂,葉片鮮時近肉質,乾後近革質或厚紙質,匙形、倒卵狀長圓形或卵形,有時長圓形,長4.5-16.5厘米,寬2.5-6.3厘米,頂端渾圓或鈍,有小凸尖,稀凹缺,基部楔形或鈍,稀圓形,上面鮮時深綠色,葉脈處呈灰白色,乾時黃白色,通常無毛,有時下面基部有腺狀短柔毛,後變無毛;中脈和側脈在鮮葉時扁平,乾後中脈兩面均凸起,側脈每邊6-9條,下面稍凸起;葉柄長2-5毫米,初時被腺狀短柔毛,老漸無毛;托葉三角狀耳形,著生於葉柄基部兩側,長4-8毫米,基部寬3-4毫米,宿存。花紅色或紫紅色,雌雄同枝,2-5朵簇生於落葉的枝條中部或下部,或莖花,有時組成短聚傘花序,花序長達15毫米;花序梗短而粗壯,著生有許多披針形的苞片;苞片長約2毫米;雄花:花梗絲狀,長3-5毫米;萼片6,2輪,近等大,倒卵形,長2-3毫米,寬約1.5毫米;花盤腺體6,與萼片對生;雄蕊3,花絲合生呈短柱狀;雌花:花梗長約2-3毫米;萼片與雄花的相同;無花盤;子房近圓球狀,直徑約1毫米,3室,花柱3,頂端2裂。花期2-10月。

生長環境

福建、廣東、廣西等栽培於藥圃、公園、村邊及屋旁。原產于越南北部,馬來半島有栽培。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團狀或長條狀皺縮,展平後呈長卵形、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表面黃褐色、黃綠色或綠褐色,長5~9cm,寬2.5~3.5cm。先端圓鈍稍內凹而有小尖刺,基部楔形或稍圓,全緣或稍皺縮成波狀。下表面中脈腹背突出,基部偶見柔毛,側脈羽狀,5~6對,於近外緣處合成邊脈;葉柄短。氣微,味淡、微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