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中國傳統民間舞蹈)

龍舞(中國傳統民間舞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中國傳統民間舞蹈之一,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後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直至21世紀10年代,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龍舞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徵,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龍形道具,表演形式,服飾,音樂,基本動作,傳承價值與現狀,對中國古典舞的影響,文化價值,主要流派的價值與現狀,傳承保護措施,主要流派,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河上板龍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歷史淵源

據漢代學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漢代已經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動中,春季舞青龍,夏季舞赤龍或黃龍,秋季舞白龍,冬季舞墨龍;每次舞5~9條龍,龍可長達數丈。經過2000多年的創造發展,中國民間龍舞已具相當高的技巧(包括扎制藝術),表演形式也豐富多彩。

舞蹈特色

龍形道具

龍舞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因舞蹈者持傳說中的龍形道具而得名。龍的形象源於中國古代圖騰,被視為民族的象徵。傳說中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於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4。流傳較為廣泛的有:
1.龍燈
又稱火龍、金龍。用竹篾和綢布紮成龍頭、龍身(3~10節)和龍尾,彩繪龍鱗,每節龍身中都裝有燭燈。起舞時,一人手持彩燈(象徵寶珠)在前領舞,其他多人持龍頭、龍身和龍尾下的木柄隨舞,表演“二龍戲珠”、“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慶之夜舞弄,以鑼鼓、嗩吶伴奏,同時施放煙花爆竹,蔚為壯觀熱鬧。
2.草龍
南方農民在夏曆五、六月間,用柳條、青藤、稻草等紮成龍形。龍身上插滿香火,傍晚以後在田間場院舞弄,看起來星火點點、香菸繚繞。過去多在鬧蟲災或乾旱時的祭祀活動中舞弄,有驅蟲、祈雨之意。此外還有些龍身不相連結的龍舞,如流行於浙江一帶的百葉龍,是由幾十盞甚至上百盞荷花燈、荷葉燈、蝴蝶燈穿插串連而成,大荷花燈作龍頭,蝴蝶燈當龍尾,來回穿梭遊走。而江蘇流行一種段龍,龍頭、龍身和龍尾都由紅綢紮成,輕盈優美,多由婦女舞弄,魚貫走出許多隊形,猶如一條彩虹在空中蜿蜒。龍舞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流行最廣的民間舞蹈,世界上華人聚居區也以龍舞來表現社區傳統文化。
根據龍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為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火龍、雞毛龍、肉龍等等;北方龍舞的製作一般高大粗重,風格古樸剛勁;南方龍舞則精巧細緻,活潑敏捷。龍舞從色彩上可分為黃、白、青、紅、黑等,以黃龍最為尊貴。龍舞的構圖和動作一般具有“圓曲”、“翻滾”、“絞纏”、“穿插”、“竄躍”等特徵。

表演形式

龍舞的表演場地是城鎮廣場,社區,區域較大的地方。龍舞的傳統表演程式一般為:“請龍”、“出龍”、“舞龍”和“送龍”。民間有“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耍小龍,青壯年舞大龍”的說法。舞龍人數少則一人舞雙龍,多則百人舞一大龍。

服飾

龍舞表演多以男性演員為主,演員的服飾是圓領白色緊身衣,上衣扣子為褐色,形狀似雲朵狀。扣子兩邊有龍狀花紋,袖口處有如龍身鱗片段預告樣,腰間扎有紅色或綠色綢帶。頭裹白色羊肚毛巾,下身穿淺黃色緊腿褲,腳蹬雲頭布鞋,妝容多以薄粉敷面。

音樂

龍舞在運動過程中離不開鼓點樂器的搭配,音樂在舞龍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演奏風格具有民族傳統性。其旋律、節奏與火龍舞的動作、造型畫面和諧一致,主要以打擊樂的伴奏形式為主。在鼓點的襯托下,使龍舞表現生機勃勃。伴奏樂器多以鑼、鼓、鑔等打擊樂為主,樂隊鼓點無固定模式,以舞者舞龍情緒調整節奏快慢變化,屬於即興演奏。鼓點音樂使火龍舞表演顯得活靈活現,振奮人心。火龍舞表演時,樂隊由四到六人組成,每個人的職能不同,其中鼓主要敲擊主要節奏,鑼主要敲擊重音,鑔是每拍子敲擊一次,音樂在基本鼓點與曲譜下反覆,直到與動作完成為止。

基本動作

龍舞中的龍,由龍頭、龍身和龍尾構成,龍身較長,是龍的主體。在製作這種表演的龍時,用竹篾或者鐵絲為架子,外面抹上紙或者是布,龍身的節與節之間,用布縫成筒狀連線,然後彩繪其形。龍身、龍頭、龍尾製成後,在龍身的每節中部插置蠟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龍舞在開始表演時,由許多人每人各舉一節木柄,左右揮舞,使龍體在空中悠悠蠕動。一般是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兩手相距四十厘米。舞龍表演者在舞蹈過程中,可以隨時調動雙手之間的距離。雙手執桿運動路線以繞八字為主。除此以外,舞蹈過程中常有倒把動作,主要包括上倒把和下倒把。指揮演員的執桿方法與舞龍。夜晚舞龍時,要點燃龍體內的蠟燭,輔以彩燈、蓮花燈等各式花燈,同時施放煙火、爆竹,造成一定的聲勢,吸引觀眾,使龍舞呈現出不同凡響的風彩來。
火龍舞的基本步法主要是跑碎步,隨著音樂的高潮以及舞龍的幅度控制步伐。由於龍舞是由多人組成的隊伍,因此要配合默契,步伐統一。火龍舞運動量很大,不同的動作大部分都是在跑碎步中完成的。

傳承價值與現狀

對中國古典舞的影響

中國古典舞是在提煉中國戲曲舞蹈和武術的基礎上,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並融合多種藝術形式發展演變而成的中國舞蹈藝術的典菹, 它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結晶。從它的基本動律、舞姿形態及運動軌跡來看, 其體勢,總呈現為一種迴旋狀態,迴旋狀態即“ 圓” 一— “轉”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中國古典舞動律形態與身法最顯著的特點,故中國古典舞被稱為“劃圓的藝術” 。在長期的表演實踐中,中國古典舞始終與“圓”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即“ 萬變不離其圓”, 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擰、傾、圓、曲"為核心的動律形態。
而在“ 龍舞” 表演中,以單龍為例,龍舞開始時總是先繞場一兩周一—圓場,勾畫出一個圓形無極圖, 然後開始耍龍, 舞龍隊伍的成員將龍頭、龍身、龍尾依次先後從上而下劃8字,形成整個龍體的S 形遊動, 《百戲竹枝詞· 龍燈斗》詩題解說:其龍燈” 以竹蔑為之,外覆以紗,婉蜓之勢亦復可觀。“龍舞的運動形態非常明顯地呈現為一種循環變化、婉蜓曲折的形態, 它的形態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回” 。除此之外,在中國古典舞袖舞中,身袖不可分,水袖藉助身休的"擰、傾、圓、曲”和住復迴旋如龍的動勢, 才能有“ 長袖以隧回", 故中國古典舞袖舞的“ 身袖合一“ 體現著龍舞" 回”之意象的形式美。

文化價值

“ 龍舞” 作為“龍文化” 藝術的代表.是在幾於年歷史發畏過程中, 人們所創造出來的代表中華民族、中國文化、華夏精神的象徵。“龍舞”是以一種崇高的美和神奇的美傳達行人們內心的願望和希冀,表現著人們對龍圖騰、對生命、對宇宙的崇拜,龍文化既體現了“天人和諧”的文化內涵, 也體現了華夏人民繼承與發揚的民族精神, 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
舞龍是對龍的一種形象化和具體化, 其表現形式受它所要表達對象的限制,因而,舞龍表演形式是隨著龍形態的發展而發展的。如今呈現所的“龍”,是最完美的中國現代龍的形象,與古代龍有著巨大差異。“龍”的外部形態由春秋前的匍匐爬狀、結構粗糙、蛇身獸頭到戰國以後的剛健有力、結構複雜,再到宋代以後的蜿蜒多姿,通體華美;其氣勢上從春秋前的粗野與狂放、暴力與恐怖到戰國以後的不可一世的蓬勃之勢,再發展到宋以後其保留不可一世的豪氣,退卻了原本的剛猛 。 通過勞動人民的聰智才慧,“龍”的外形與神韻不斷發展與豐富,創造出了一條活靈活現,氣勢蓬勃的“龍”。

主要流派的價值與現狀

銅梁龍舞有與民俗活動緊密相連、套路豐富、動律諧趣的特點,伴奏音樂獨特,道具構思巧妙,造型誇張,服飾儉樸大方,舞者參舞自由,退舞方便,有民眾參與性。
銅梁龍舞體現了團結合力、造福人類、奮發向上、與天和諧的精神,同時具有娛神娛人、彰顯威力等社會功能。銅梁龍舞聞名於世的僅大蠕龍、火龍等少數品種,多數龍舞品種已處於瀕危境地,亟待保護和拯救。
湛江人龍舞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處於衰落狀態,為保護民間文化遺產,有必要對它進行儘快搶救和整理。
浦江板凳龍保留了中國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帶“龍信仰”的民間文化傳統,融匯了書畫、剪紙等民間藝術的民間形態,傳承了民眾體育和廣場舞蹈的藝術形式,具有民俗、歷史研究價值和民間工藝傳承功能,在浦江和浙中及江南沿海一帶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但時代變遷所造成的衝擊也不可避免地降臨在浦江板凳龍身上,使它的傳承陷入窘境,亟待搶救與保護。
長興百葉龍作為中華民族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時代的變遷給長興百葉龍的有序傳承帶來了影響,使這一寶貴的民間藝術形式面臨生存危機。為保護、傳承百葉龍藝術,長興地方政府未雨綢繆,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個保護地方文化資源、共創特色文化品牌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
奉化布龍的文化價值較突出,且民間流布的生態環境面臨潛在的危機,故地方政府已將它率先列入保護範疇。1990年,奉化布龍入選《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5年,奉化布龍被浙江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瀘州雨壇彩龍的龍頭造型獨特,主要依據瀘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腦橋的龍頭設計,額高,嘴短,雙目突出可動,下頜開合自如,形象既威武有神,又憨愚可親。龍身用竹篾扎製成骨架,分組分節,可長可短。整個龍身用竹篾紮成圈,相互串聯,套上龍衣後靈活多變。龍尾也區別於一般的火炬尾、蛇形尾,呈鰱魚狀,極富情趣。時下,雨壇彩龍同樣面臨新時代的挑戰,急需建立保護和傳承機制。

傳承保護措施

  1. 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
面對市場化經濟的不斷發展, 在龍舞這一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過程中, 當地政府的主導作用這一角色是不容質疑的。政府方面需要用銳利的眼光深入挖掘龍舞這一民間傳統體育項目, 做好龍舞的保護工作,在政府的主導下,成立專業的龍舞表演和比賽隊伍,將舞龍工作升級為職業化,以舞龍為生。應該注意並處理好文化保護和經濟開發兩方面的關係, 避免龍經濟吞食龍文化的悲劇發生。
2.提高民眾參與的積極性、融入社區活動
龍舞是發源於民間、成長於民間的傳統體育項目, 保護和發展龍舞也理應充分結合民間特色,充分與大眾生活相結合;也理應注重調動大眾參與的積極性, 以擴大其民間影響力。
3.推動火龍燈舞走入校園
教育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在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感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當代青少年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創造者, 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擔當者。將“龍舞”推廣進入當地學校,通過組建校園表演隊的方式,參與校內外各種文化節日活動,借鑑以學校為主體,以古鎮為中心,輻射四周地域為方向的重要載體, 擴大龍文化影響力。
4.做好關於火龍燈舞文化的宣傳和對外交流工作
作為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一的龍舞,要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色不斷加強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類型、不同民間活動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吸收借鑑不同文化的精髓,促進文化的交融與渲染同時也要擴大火龍燈舞的社會影響和文化吸引力。深入挖掘龍舞的民間藝術文化特色, 並利用現代化的舞台藝術包裝手段, 讓民間藝術充分走上現代舞台,走進民眾的生活。

主要流派

銅梁龍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重慶市
銅梁龍舞系流傳於重慶市銅梁縣境內的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舞蹈藝術形式。它興起於明,鼎盛於清,在當代重放異彩,飲譽全球。
銅梁龍舞包括龍燈舞和彩燈舞兩大系列。龍燈舞主要包括大蠕龍、火龍、稻草龍、筍殼龍、黃荊龍、板凳龍、正龍、小彩龍、竹梆龍、荷花龍十個品種,其中以大蠕龍最有特色。彩燈舞主要包括魚躍龍門、泥鰍吃湯圓、三條、十八學士、亮獅、開山虎、蚌殼精、犀牛望月、豬啃南瓜、高台龍獅舞、雁塔題名、南瓜棚十二個品種。

湛江人龍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湛江市
廣東省東海島東山鎮東山圩村的人龍舞素有“東方一絕”的美稱。表演時,幾十至數百名青壯年和少年均穿短褲,以人體相接,組成一條“長龍”。在鑼鼓震天、號角齊鳴中,“長龍”龍頭高昂,龍身翻騰,龍尾勁擺,一如蛟龍出海,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顯現出獨特的海島色彩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是東海島乃至雷州半島經久不衰的民間風俗和大型廣場娛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春節、元宵、中秋佳節和一些重大喜慶節日,東山圩村必連舞幾個晚上“人龍”,東西兩街戶戶張燈結彩,家家傾巢而出,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據藝人傳說,人龍舞大約始於明末,被清軍打敗的明軍撤退到雷州半島東海島,適逢中秋,地方百姓為鼓舞明軍士氣,編排了這個舞蹈。此後人龍舞便在這裡流傳開來,至清乾嘉時達於鼎盛。人龍舞是東海島特殊社會歷史因素與地域自然條件的產物,它將古海島民眾娛龍、敬龍、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種風俗融入“人龍”之中,形成了自創一體、獨具一格的龍舞表演形式和“人龍”精神。湛江人龍舞有起龍、龍點頭、龍穿雲、龍捲浪等獨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練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穩健動作和步法,隊形流暢多變,動作一氣呵成,遠望動感十足,近觀粗獷雄壯,成為中華龍文化延伸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汕尾滾地金龍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汕尾市
根據廣東省汕尾市南溪村老人黃天樞藏書中的記載和部分知情者的敘述,“滾地金龍”始創於南宋,明嘉靖年間,黃氏光昭公一支從福建漳州移居廣東陸丰南溪村,帶來《滾地金龍演史傳》的傳本。黃氏南溪“滾地金龍”繁衍了十七代。後來由該村的金龍藝師、傳統武術師傳到陸豐潭西鎮深溝村,大安鎮的安博、下安聯、頂潭、安塘村,西南鎮的兩軍、下村,陸豐城東鎮的上神山村等地。
南溪村“滾地金龍”表演時,由二人鑽入“龍身被套”,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整個表演過程分為“開場見禮”、“打圍巡洞”、“游潭戲水”、“抻筋洗鱗”、“伏蟄聞雷”、“迎雷起舞”、“駕雲飛騰”、“收場還禮”八個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龍旋舞飛騰、戲水嬉耍、沉思奮醒、柔靜盤曲、勇猛奮進等動作。伴奏用威武雄壯、嘹亮開闊的海陸豐正字戲的“牌子大鑼鼓”,大嗩吶按不同的表演情節吹奏不同的曲調,有【宮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頭】等曲牌。表情豐富、套路眾多、舞段精彩、技藝兼善是這個舞蹈的基本特點。
1996年,南溪村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滾地金龍被編入《中國舞蹈志》,並在國家和省級地區的重大活動中多次獲獎。

浦江板凳龍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浦江縣
浦江縣位於浙江中部偏西,金華市北部。據浦江白馬鎮夏張村張姓族譜載,自唐朝始,“龍騰燈舞鬧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間的習俗,浦江縣誌中稱之為“燈節”。浦江板凳龍盛行於浦江縣鄉村,廣泛流傳於江南沿海各地。綜觀浦江板凳龍的傳承發展,唐代為其孕育期,宋、元為其成熟期,明、清為其鼎盛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為其弘揚傳承期。
從構造上看,浦江板凳龍由龍頭、龍身(子燈)、龍尾三部分組成,俗稱長燈。根據龍頭造型,可分仰天龍、俯地龍、大蝦龍等類別。因凳板(龍身)上的設定造型不同,亦有方燈、酒罈燈、字燈等十一種不同的形態。每逢節日或重大慶典興燈,以麥餅團、剪刀箍、甩尾巴為主要表演陣式。
浦江板凳龍,顧名思義就是一條條用單個板凳串聯而成的遊動的龍燈,它讓人們充分感受到廣場民間舞蹈氣勢恢宏、剛強柔美的特徵,在鑼聲、號角、銃聲震天,喝彩聲此起彼伏的氛圍中接受和領悟娛己娛人的生活習俗和敬天順人的民眾信仰。一條浦江板凳龍幾乎就是一個藝術綜合體,它集書法、繪畫、剪紙、刻花、雕塑藝術和扎制編糊工藝為一體,融體育、雜技、舞蹈為一爐。遊動起來的龍舞兼有粗獷、細膩、奔放、嚴整的風格,通過這種激情與哲理、娛樂教化合一的舞蹈,人們得到了感官和心靈的雙重滿足。浦江板凳龍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廣場性、廣泛性、驚險性為其主要特徵,其參加人數之多、活動場地之大,在同類形式中實屬罕見。

長興百葉龍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長興縣
長興百葉龍發源並流傳於浙江省長興縣林城鎮一帶,至21世紀10年代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
傳統百葉龍多在廟會及節慶時表演,先從“游四門”、“圓場”等隊形開始,當荷花燈聚成圓圈、相互連線以構成“龍”形時,外圈舞隊熱烈舞蹈,以遮引觀眾視線;“龍”一成形,即騰空躍起,眾舞隊立時散開,突出百葉龍,形成高潮。
百葉龍的表演方式也劃分為舞台舞、行街舞、廣場舞等不同形式,且日趨複雜,以適應不同的表演場合。其主要隊形有長蛇陣、接龍、踩四門、剪刀陣、走四角等,主要動作有游龍、滾龍、龍盤柱、騰龍、臥龍、睡龍、龍出水、龍吐須等。
百葉龍舞蹈表演時,荷花在瞬間突變成龍是其最顯著的特點,由此將中國傳統的舞龍轉化成龍舞,通過湖水蕩漾、荷葉擺動、荷花盛開、彩蝶撲飛、荷花變龍、蛟龍嬉戲、龍變荷花等動作和情節,完成一個完整的舞蹈過程,展出江南水鄉的絕美意境。
1957年,百葉龍榮獲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特等獎,由周恩來總理推薦參加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大學生聯歡節”演出,榮獲金獎,2000年又獲“群星獎”舞蹈大賽金獎。

奉化布龍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奉化市
奉化布龍因起源和流布於浙江奉化而得名,是全國頗有影響的代表性龍舞之一。它由敬神、請神、娛神的民間儀式逐漸演變成為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舞得活、舞得圓、神態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龍的主要藝術特徵。整個舞蹈由盤、滾、游、翻、跳、戲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龍、大游龍、龍鑽尾等過渡動作組成,舞者動作矯健,舞姿變化多端,技藝嫻熟。所有舞蹈動作都在龍的遊動中進行,能做到“形變龍不停,龍走套路生”,“人緊龍也圓,龍飛人亦舞”,造型生動,轉換巧妙,動作間的銜接和遞進十分緊湊。由於龍身輕,舞動起來速度快,龍圈環環相扣,龍身緊緊纏繞。奉化布龍傳統套路多達四十餘個,為一般龍舞所罕見,其中有的已被用作國家體育舞龍比賽的規定動作,為大江南北的龍舞所移植。

瀘州雨壇彩龍

申報地區或單位:四川省瀘縣
四川瀘州雨壇彩龍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浪漫的龍舞表演藝術被譽為“東方活龍”。清光緒十八年左右,當地藝人將原有的“草把龍”改成彩龍,到1919年,出現了第一條雨壇彩龍。自此每逢年節或婚喪嫁娶,當地百姓都要舞彩龍。
雨壇彩龍的表演重在一個“活”字,“人龍合一”。表演時舞者“動於中而形於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手隨眼動,眼隨心動”。在川劇打擊樂的伴奏下,龍與“寶”交織纏綿,緊緊呼應,在龍舞中對龍的個性特徵、生活情態進行生動的描摹。雨壇彩龍按連綿不斷的太極圖案行進表演,套路變幻莫測,表演活潑靈動,變化多端,或脫衣,或翻滾,或嘆氣,或擦癢,極顯龍之性情。在此過程中,舞者與龍的情感融為一體。
在漫長的表演實踐中,雨壇彩龍的傳人們不斷更新、豐富表演內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經典的動作造型,如龍出洞、龍搶寶、龍脫衣、龍背劍、龍嘆氣、龍砌塔、龍抱柱、黃龍滾、倒掛金鉤、太子騎龍等,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們對龍的想像。以藝人羅銀坤等羅氏兄弟為代表,構成了雨壇彩龍的傳承人系統。在當代,這個傳人系統大大拓展,不僅有一批青年人加入,而且重慶、銅梁、成都等地還派人來學藝,雨壇彩龍的流布區域由此得到了擴展。

河上板龍舞

河上板龍舞是民間舞蹈形式, 是龍舞的一種, 舞蹈形象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它集中展現了蕭山民間工藝的精華, 是蕭山民間文化的傑出代表。從南宋紹興二十九年 (1159) 開始,至2009年已有850餘年歷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編號項目名稱類型申報地區或單位
Ⅲ-4
龍舞(潛江草把龍)
傳統舞蹈
湖北省潛江市
Ⅲ-4
龍舞(手龍舞)
傳統舞蹈
安徽省績溪縣
Ⅲ-4
龍舞(鰲江劃大龍)
傳統舞蹈
浙江省平陽縣
Ⅲ-4
龍舞(六坊雲龍舞)
傳統舞蹈
廣東省中山市
Ⅲ-4
龍舞(香火龍)
傳統舞蹈
廣東省南雄市
Ⅲ-4
龍舞(芷江孽龍)
傳統舞蹈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
Ⅲ-4
龍舞(城步吊龍)
傳統舞蹈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
Ⅲ-4
龍舞(地龍燈)
傳統舞蹈
湖北省來鳳縣
Ⅲ-4
龍舞(三節龍)
傳統舞蹈
湖北省雲夢縣
Ⅲ-4
龍舞(火龍舞)
傳統舞蹈
河南省孟州市
Ⅲ-4
龍舞(龍燈扛閣)
傳統舞蹈
山東省臨沂市
Ⅲ-4
龍舞(坎門花龍)
傳統舞蹈
浙江省玉環縣
Ⅲ-4
龍舞(開化香火草龍)
傳統舞蹈
浙江省開化縣
Ⅲ-4
龍舞(碇步龍)
傳統舞蹈
浙江省泰順縣
Ⅲ-4
龍舞(直溪巨龍)
傳統舞蹈
江蘇省金壇市
Ⅲ-4
龍舞(浦東繞龍燈)
傳統舞蹈
上海市浦東新區
Ⅲ-4
龍舞(黃龍溪火龍燈舞)
傳統舞蹈
四川省雙流縣
Ⅲ-4
龍舞(喬林煙花火龍)
傳統舞蹈
廣東省揭陽市
Ⅲ-4
龍舞(醉龍)
傳統舞蹈
廣東省中山市
Ⅲ-4
龍舞(埔寨火龍)
傳統舞蹈
廣東省豐順縣
Ⅲ-4
龍舞(人龍舞)
傳統舞蹈
廣東省佛山市
Ⅲ-4
龍舞(汝城香火龍)
傳統舞蹈
湖南省汝城縣
Ⅲ-4
龍舞(九龍舞)
傳統舞蹈
湖南省平江縣
Ⅲ-4
龍舞(高龍)
傳統舞蹈
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
Ⅲ-4
龍舞(大田板燈龍)
傳統舞蹈
福建省大田縣
Ⅲ-4
龍舞(蘭溪斷頭龍)
傳統舞蹈
浙江省蘭谿市
Ⅲ-4
龍舞(舞草龍)
傳統舞蹈
上海市松江區
Ⅲ-4
龍舞(金州龍舞)
傳統舞蹈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
Ⅲ-4
龍舞(易縣擺字龍燈)
傳統舞蹈
河北省易縣
Ⅲ-4
龍舞(曲周龍燈)
傳統舞蹈
河北省曲周縣
Ⅲ-4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
傳統舞蹈
四川省瀘縣
Ⅲ-4
龍舞(銅梁龍舞)
傳統舞蹈
重慶市
Ⅲ-4
龍舞(汕尾滾地金龍)
傳統舞蹈
廣東省汕尾市
Ⅲ-4
龍舞(湛江人龍舞)
傳統舞蹈
廣東省湛江市
Ⅲ-4
龍舞(浦江板凳龍)
傳統舞蹈
浙江省浦江縣
Ⅲ-4
龍舞(長興百葉龍)
傳統舞蹈
浙江省長興縣
Ⅲ-4
龍舞(奉化布龍)
傳統舞蹈
浙江省奉化市
Ⅲ-4
龍舞(荷塘紗龍)
傳統舞蹈
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
Ⅲ-4
龍舞(駱山大龍)
傳統舞蹈
江蘇省溧水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