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島人龍舞(湛江人龍舞)

東海島人龍舞

湛江人龍舞一般指本詞條

東海島人龍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舞蹈。起源於廣東省湛江東海島東山鎮,始於明末清初,是流傳300多年的民間大型廣場表演藝術,其結構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由大人和孩童結合而成,規模可大可小,節數多少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海島人龍舞
  • 起源地: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東山鎮
  • 起源時間:明末清初
  • 形式:民間大型廣場表演藝術
  • 榮譽: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紀錄
  • 組成部分:龍頭,龍身,龍尾
簡介,歷史,演出時間,表演形式,榮譽,

簡介

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是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東海島人龍舞是一種傳統大型廣場舞蹈藝術,該舞盛行於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的東山鎮。人龍舞之所以被稱為“人龍”,是由於演出的“龍”全部由人組成,而不是用物構成。龍身巨長,一般由五六十人組成,有的達數百人,氣勢雄偉壯觀。
東海島人龍舞
“東海島人龍舞”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東海“人龍舞”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源遠流長,獨具特色,被譽為“東方一絕”。

歷史

東山鎮位於東海島的中部,歷來是軍事要地。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全鎮東、西兩街的“人龍舞”就會傾情連續演出三個晚上,吸引著島內、島外的民眾前來觀賞。人龍舞起源於明末清初。當時,福王朱由嵩帶領他的餘部南撤,準備到海南建立反清復明基地。相傳八月十五走到該地。當地鄉紳為了讓士兵能夠過好中秋,就把流傳於孩子中間的一種雜耍組織起來進行表演。從這個時候開始,人龍舞開始逐步定型,一直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人龍舞盛行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清雍正十年,雷州守備師移駐東山圩,改名為東山水師營,有官兵253人,並在東山圩設有武秀才考場。自此,東山圩得以迅速發展。當時,東山圩東、西街各有一支人龍舞隊伍。武秀才的考試一般設在八月十五。於是,人們白天看武試,晚上看“人龍舞”,兩支人龍舞的隊伍相互也展開了技藝的比賽。一時間,東山圩熱鬧非凡。就這樣,年復一年,約定俗成,人龍舞一直舞到今天,歷久不衰。
東海島人龍舞發源於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

演出時間

它傳統的演出場地是海邊、圩鎮小街,傳統的演出時間是農曆八月十五。只是近幾年來,才走出海島,逐漸走進“廣場”和舞台,演出時間也不再限定於八月十五,只要有節日或重大慶典,它都會舞動起來。

表演形式

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人龍舞”表演的人數可多可少,少則三四十人,多則三四百人,可謂人多勢眾。龍的構造分為三大部分:龍頭、龍身、龍尾,龍頭是龍的精髓所在,體現龍的精神。它由一個彪形大漢身負三個小孩組成,分別表示龍角、龍眼、龍舌、龍身是龍的主體部分,用人相繼倒臥分節連線而成,演員經過化妝打扮,穿上黃色或青色服裝,龍就變成黃龍或青龍。舞龍時,演員按照鑼鼓的節奏舞動,龍頭雙眼閃閃發光,龍身左右翻滾,龍尾上下搖擺,煞是壯觀,隨著龍頭昂首前進,遠遠望去,真是龍騰飛舞,人顯神威,從中可以看出舞者不可戰勝的群體力量和聰明才智。

榮譽

“2007中國湛江東海島人龍·沙灘旅遊文化節”開幕式上,由188名表演者共同創作的76米長的“東海島人龍舞”,在公證人員監證下,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紀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代表當場向東海島管委會頒發了認證書;於2006年5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證為“中國第一長灘”的連綿長達28公里的東海島沙灘,也同時舉行了揭幕儀式。
東海島人龍舞
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
湛江市全力構築“彩色湛江”旅遊大格局,積極打造“濱海度假聖地、海鮮美食天堂”的活動中,由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管委會與湛江市旅遊局等單位共同舉辦的“2007中國湛江東海島人龍·沙灘旅遊文化節”,在“五一”黃金周期間於東海島龍海天旅遊度假區舉行。風光旖旎的東海島,天然海鮮遠近聞名,民俗風情獨特純粹,其中最具濃郁紅土風情文化特色的民俗藝術——東海島人龍舞,被譽為“東方一絕”,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昨天表演的東海島人龍舞,就是由當地188名大人與孩童組合共同創作的。他們的精彩表演,博得了現場數萬觀眾的喝彩和掌聲,在公證人員現場監證下,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紀錄。
東海島人龍舞(湛江人龍舞)
2013年12月,湛江東海島人龍舞在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民協、湛江市委宣傳部和湛江市有關部門的關懷下,在開發區黨委、管委會的指導下,經開發區文化部門的努力,在廣東省二十多個地級市中,脫穎而出,成為代表廣東省唯一一支參加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中國舞龍“山花獎”比賽,比賽中他們不畏強手,克服重重困難,經過激烈競爭,頑強拼搏,最終獲得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