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奉化布龍以竹篾製成骨架,又用布料作龍面、龍肚,故名。奉化布龍在形制上有九節、十二節、十八節、二十四節、二十七節不等,一人持一節。龍身既有龍面布,也有龍肚布,外觀優美。十二節以上的布龍製作得粗大結實,各節可以點燃紅燭,夜間起舞時,五彩斑斕,猶如真龍凌空飛舞,但形體龐大,演出場所受限,唯有九節龍由於節數適中,形象矯美,舞動起來,顯得靈活矯健,不擇場地。在院子,廳堂隨處可舞,故最受民眾歡迎。
歷史
神話傳說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有著權力的象徵。人們想像它是主宰
雲雨的神靈,上能騰雲九霄,下能翻江倒海,每次出現時都必須會風雲大變,電閃雷鳴,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所以自古以來得到人們的崇拜。奉化山川秀麗,有很多山澗淵潭。舊時人們把這些深潭視為龍的隱身之處,稱為
龍潭,又把生長於潭中的蛇、鰻、蛙等水生動物視為龍的化身,尊稱為
龍王。每當亢旱,田地龜裂,禾苗枯萎之時,農民們就敲鑼打鼓,成群結隊去龍潭祈禱,向龍王求雨,待到旱情解除,又把它送回原潭,成了定規。
相關記載
南宋《寶慶四明志》在
雪竇山“隱潭”條下記載:“隱潭縣西北五十里,潭居兩岩之下,兩岩相抗,壁立數百仞,仰以窺天,僅如數尺。瀑泉如練,循崖而落,水寒石潔,聳人毛骨。每遇亢旱,禱其潭,有小蛇出沒,旋應如響。”南宋詩人樓鑰在《隱潭》詩中也說:“中有
臥龍君勿狎,有時平地起風雷。”元代著名詩人
戴表元(奉化人)有《觀村中禱雨》詩:“
西村送龍歸,
東村請龍出;西村雨綿綿,東村猶日出。”(《剡源集》卷二十七)可見奉化請龍求雨之風既古又盛。
漢代
舞龍,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到了唐宋時代,已非常盛行。期間人們又加以想像,不斷豐富、充實,使它成為一個集舞蹈表演藝術和造型藝術、集武術、鼓樂、戲曲與
龍藝於一體的藝術形式。據現有史料記載,奉化的龍舞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
清末民初
奉化的龍舞,到了清末民初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程式,以後更有發展,隊伍也有擴大。1946年元宵節,為慶祝
抗日戰爭勝利,奉化舉辦了全縣龍舞大賽,參加的舞龍隊有108個之多,爭奇鬥豔,一比高低。以
陳世雄為龍頭手的條宅布龍技壓群雄,奪得了標有“活龍活現”四字的錦旗一面。1947年正月初二,
條宅村舞龍隊在陳世雄帶領下到溪口舞龍,適逢
蔣介石和
蔣經國在
溪口老家度假,蔣介石自幼喜歡龍舞,聽到這一訊息後,便派人邀請條宅村舞龍隊到自己祖居“豐鎬房”進行表演,由蔣經國夫人
蔣方良給了賞錢。於此,龍舞在奉化流傳之廣泛,民眾基礎之深厚,可見一斑。
建國初期
建國初期,舞龍的風氣還有
餘波。1955年2月,奉化布龍參加
浙江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轟動省城。3月,參加全國會演,獲優秀演出獎,接著到
中南海為中央首長和中外人士表演,得到
劉少奇、
周恩來、
朱德等老一輩
領導人的讚許。隨後由中國青年藝術團帶此節目參加了第五屆
世界青年聯歡節,獲三等獎。
文革期間
“文革”期間,龍舞被作為“四舊”,在“橫掃”之下而歸於沉寂。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奉化龍舞也漸漸復甦。奉化市內條宅村、
周家村等幾個歷史悠久的舞龍隊重新組建,老一輩的
藝術家陳世雄、周小如等也採取傳、幫、帶的方法,培養了一批骨幹,使奉化布龍重現生機。
現狀
目前,全市共有40餘條布龍活躍在社區、集鎮和村落之中,他們經常參加各類商貿、慶典活動,在經濟交往和活躍民眾文化生活中起了積極作用。
特色
藝術特徵
舞得活、舞得圓、神態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龍的主要藝術特徵。整個舞蹈由盤、滾、游、翻、跳、戲等基本套路和小
游龍、大游龍、龍鑽尾等過渡動作組成。舞者動作矯健,舞姿變化多端,技藝嫻熟。所有舞蹈動作都在龍的遊動中進行,能做到“形變龍不停,龍走套路生”,“人緊龍也圓,龍飛人亦舞”,造型生動,轉換巧妙,動作間的銜接和遞進十分緊湊。而且由於龍身輕,舞動起來速度快,龍圈環環相扣,龍身緊緊纏繞。
構成
布龍主要分形、舞、
曲三部分。形,以彩色布為主要原料,配以竹、木等輔助材料,製成逼真,威武雄壯的布龍。舞,舞龍隊員運用滾、翻、伸、跳等全身動作,舞出龍騰雲駕霧、翻江倒海、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動態,展示龍靈活、氣吞山河搏擊長空的雄姿,反映人類敢於同天鬥爭,人定勝天的美好願望和豪邁氣概。曲,運用或緩慢、或激越、或如夜雨定葉、或如微風搖曳。舞蹈語言,以起承轉合篇章,描繪出龍由靜到動,由開幕、高潮、尾聲、結局全過程。
舞姿
奉化布龍的舞姿變化多端,整個舞蹈動作有盤、滾、游、翻、跳、戲等40多個套路和小游龍、大游龍、龍鑽尾三個過渡動作。具體舞蹈動作有盤龍、龍抓身、挨背龍、龍擱腳、左右跳、套頭龍、龍
脫殼、龍翻身、雙節龍、背搖船、圓跳龍、滿天龍、游龍跳、靠足快龍、弓背龍、龍戲尾、龍出首、快游龍、直伸龍、快跳龍、滾
沙龍、大游龍、小游龍和龍鑽尾等。其中許多不同的跳躍動作和躺在地上滾舞的技巧,都是民間藝人通過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來並在實踐中不斷充實、提高和完善。舞者速度快,調動的幅度也相當大,技藝嫻熟,動作乾淨利落,靈活敏捷,所有的舞蹈動作都在龍的遊動中進行,舞動時做到“人緊龍也圓,龍飛人亦舞”,“形變龍不停,龍走套路生”。舞得“狂”,舞得“活”,龍身“圓”,形態“神”。動作間的銜接和遞進十分緊湊,再加以熱烈而奔放的鑼鼓,只見龍在飛騰,人在翻舞,龍身迎風,呼呼有聲,煞似
蛟龍出海,令人屏息凝神,目不暇接,確有一種翻江倒海的磅礴氣勢。
榮譽
奉化布龍在民間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每逢喜慶佳節,民間便有舞龍、賽龍的傳統,且規模頗有可觀。建國以後,奉化布龍的影響日益遠播,曾多次代表省、市赴京演出,多次獲全國和省內外大賽高獎。
1955年3月,奉化布龍參加全國業餘音樂舞蹈會演,榮獲優秀演出獎,周總理看了奉化布龍的精彩表演後,稱讚說:“這條布龍可以代表國家出國!”。隨後由中國青年藝術團帶此節目參加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獲銅獎;
1988年9月參加國際旅遊年全國舞龍大賽榮獲銀獎;
1990年,奉化布龍入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
1996年奉化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布龍)之鄉;
1997年7月,在
北京第一屆舞龍藝術節暨“龍慶杯”邀請賽上榮獲“最佳獎”和“玉璽獎”雙獎;
1997年9月參加全國萬里長廊現場會比賽榮獲金獎;
1999年12月,在北京
天安門廣場參加“迎澳門回歸中華布龍大賽”榮獲銀獎;
2002年5月在
第二屆全國體育大會舞龍舞獅比賽中獲舞龍全能、舞龍規定套路、舞龍自選套路第四名。
2003年奪得省舞龍比賽冠、亞軍。
2004年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風從東海來》的優秀節目評選中榮獲金獎;
傳承
2008年2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551名代表性傳承人。
寧波市奉化布龍傳人陳行國名列民間舞蹈類傳承人之一。他也是
寧波目前唯一的國家級 “非遺”傳承人。
陳行國1960年出生,家住中國布龍之鄉奉化
尚田鎮條宅村,是奉化布龍的第五代傳人,他從小跟隨父親陳銀康學會了祖傳的舞龍藝術與制龍手藝,後又投師在舞龍高手陳世雄門下。陳行國從16歲起正式參加條宅村的青少年舞龍隊,執掌龍頭。1978年,以他為龍頭的奉化 (條宅)布龍隊參加全省舞龍大賽一舉奪魁,1988年9月,陳行國率隊赴京參加舞龍大賽又捧回了銀獎。陳行國除了會快船龍、搖船龍、擦身龍、左右跳等奉化布龍傳統舞姿外,又獨創了半起伏、蝴蝶式、水荷花、高塔盤等造型。
陳行國還在家裡開設了神龍製作坊,在30年內為省內外舞龍隊提供了500多條高質量的布龍,就在去年,他還親手製作了一條創紀錄的24節龍身、100米長的巨龍。陳行國還在民間熱心傳授舞布龍技藝,他現在是省內外30多支舞龍隊的兼職教練,並且在家鄉的奉港中學、尚田鎮國小等培養出了10多條 “少年龍”。
奉化市非常重視奉化布龍的傳承,該市文化部門已在
奉港中學、
東方外國語學校建立起兩個舞龍基地,把舞龍作為體育課目來教學,
溪口鎮茗山社區還成立了寧波市第一支 “媽媽舞龍隊”。如今,奉化全市的舞龍隊有男女老少隊員達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