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漢語詞語)

沙龍(漢語詞語)

“沙龍”一詞最早源於義大利語單詞"Salotto",是法語Salon一字的譯音,原指法國上層人物住宅中的豪華會客廳。從17世紀起,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貴婦)常把客廳變成著名的社交場所。進出者,多為戲劇家、小說家、詩人、音樂家、畫家、評論家、哲學家和政治家等。他們志趣相投,聚會一堂,一邊呷著飲料,欣賞典雅的音樂,抱膝長談,無拘無束。後來人們便把這種形式的聚會叫做“沙龍”,並風靡歐美各國文化界,十九世紀是它的鼎盛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龍
  • 外文名:Salotto, Salon
  • 原意:裝點有美術品的屋子
  • 類型:社交方式
  • 特點:志趣相投,聚會一堂
  • 具備:酒水茶,或有歌舞表演的活動
簡介,主要功能,發展歷史,主要特點,

簡介

我們在歐洲電影、小說和戲劇中經常會看見富麗堂皇或典雅精緻的沙龍場面。

主要功能

現代沙龍延伸到會議方面,主要指規模較小、議題簡要、非正式化的,由行業內的企業聚集在一起進行討論的會議,一般備有酒水糖茶,或有歌舞表演的活動。

發展歷史

從17世紀開始,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貴婦)常把客廳變成著名的社交場所,在那圖書不普及,各種宣傳工具也不發達的年代,具有很大的影響,是一個展現自己擴大影響的極好舞台。沙龍的進出者,多為戲劇家、小說家、詩人、音樂家、畫家、評論家、哲學家和政治家等,其中一些文人學士往往在沙龍里朗誦自己的新作。他們志趣相投,聚會一堂,一邊呷著飲料,欣賞典雅的音樂,一邊就共同感興趣的各種問題抱膝長談,無拘無束地在沙龍里傳播信息,製造輿論,從高談闊論中吸取富於智慧的語言,洞察人們的良知
第一個舉辦文學沙龍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1588-1655,又譯為“朗布伊耶”)。由於集中了當時法國的許多名流、學者,成為當時巴黎,乃至整個法國最有名的沙龍。她出身貴族,因厭倦煩瑣粗鄙的宮廷交際,但又不願意遠離社交,於是在家中舉辦聚會。她的沙龍從1610年起開始接待賓客,很快就聲名鵲起。在她的沙龍里,成員彬彬有禮,使用矯揉造作卻又不失典雅優美的語言,話題無所不包,學術、政治、時尚,甚至是流言蜚語。此後,這類沙龍通常由出身貴族的女性主持,她們才貌雙全,機智優雅,被稱為 “女才子”。
18世紀後,沙龍的性質有所變化,談論的話題更為廣泛,不僅有文學藝術還有政治科學,有時也會出現激進的思想言論,因而那時的沙龍往往成為革命的溫床。隨後不久,由沙龍派生出來了只討論政治問題的俱樂部。法國大革命期間,沙龍活動被禁止,之後儘管有所復甦,但也只是曇花一現,隨後逐漸演變為“展覽”之意,最早的美展則是由路易十四於1667年舉辦的。
儘管法國大革命對沙龍有很大的影響,但沙龍仍風靡於歐美各國文化界,19世紀是它的鼎盛時期。
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中國也曾有過一個著名沙龍,女主人就是今天人們還經常提起的林徽因,可見這種社交方式很早就傳到了中國。

主要特點

正宗的“沙龍”有如下特點:
1、定期舉行;
2、時間為晚上,因為燈光常能造出一種朦朧的、浪漫主義的美感,激起與會者的情趣、談鋒和靈感;
3、人數不多,是個小圈子,通常都是名流;
4、自願結合,三三兩兩,話題很廣泛,很雅致,自由談論,各抒己見;
5、一般都有一位美麗的沙龍女主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