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埃勒·沙龍

阿里埃勒·沙龍

阿里埃勒·沙龍(希伯來語:אריאל שרון‎;英語:Ariel Sharon;1928年2月26日—2014年1月11日),出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政治家、軍人,以色列前總理。

阿里埃勒·沙龍1948年至1973年經歷了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爆發的四次中東戰爭,歷任步兵團連長、戈蘭旅指揮官、傘兵旅旅長、北部軍區司令、裝甲師師長和南部軍區司令等職。1981年至1984年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1982年指揮第五次中東戰爭。1999年至2005年擔任利庫德集團主席;2001年2月當選以色列總理。2003年1月28日成功連任總理。2006年4月11日因為中風而永久失去履行職權的能力,這意味著以色列政壇的沙龍時代正式結束。2014年1月11日因重度中風昏迷八年後在特拉維夫謝巴赫康復中心去世,享年85歲。

阿里埃勒·沙龍在以色列防衛軍服役超過30年,是利庫德集團創建人之一,也是以色列建國以來戰功最大的將軍之一。2005年建立以色列前進黨。在以巴問題上素以強硬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里埃勒·沙龍
  • 外文名:希伯來語:אריאל שרון;英語:Ariel Sharon
  • 國籍:以色列
  • 民族:猶太人
  • 出生地:特拉維夫
  • 出生日期:1928年2月26日
  • 逝世日期:2014年1月11日
  • 職業:政治家、軍人
  • 畢業院校: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
  • 信仰:猶太教
  • 主要成就: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一舉扭轉戰局
    以色列總理(2001年3月7日—2006年4月11日)
    2005年建立以色列前進黨
  • 所屬政黨:利庫德集團(1973年—2005年);以色列前進黨(2005年後)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出任總理,中風去世,為政舉措,政治方面,軍事方面,外交方面,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爭議,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28年2月26日,阿里埃勒·沙龍(以下簡稱:沙龍)出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附近的馬拉勒村的一個猶太農民家庭。
1938年,10歲的沙龍加入了猶太復國主義青年運動組織“勞工青年運動”。
1942年,14歲的沙龍加入了猶太地下準軍事組織哈加納的青年訓練營加德納,哈加納後來成為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
1945年,沙龍中學畢業後,被提拔為卡發馬拉爾農業學校的青年教官。
1947年,在耶路撒冷的爭奪戰中,沙龍率領他的只有30人的小部隊,對阿拉伯部隊進行了大量的襲擊。他們攻擊阿拉伯人的村莊,橋樑和基地,並且在村莊和基地之間的道路上設伏襲擊。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哈加納改組為以色列國防軍,沙龍成為亞歷山大旅的一名排長。同年12月28日,參加了對伊拉克和埃及軍事據點的進攻,直到戰爭結束。
1949年9月,沙龍升任戈蘭高地旅偵察營營長。
1950年,沙龍被調往中央軍區司令部負責情報工作。隨後被選派進入軍校學習,得到伊扎克·拉賓的刻意栽培,以優異成績畢業,分配到北方軍區負責情報工作。
1952年,由於性格暴烈剛硬,沙龍與多數軍官和將領的關係並不融洽,因此24歲的沙龍進入希伯萊大學研究遠東國際和中東文化問題。
1953年,沙龍以少校軍銜重返部隊,率領突擊隊襲擊阿拉伯武裝領導人穆斯塔法·薩姆伊里,雖未成功但突擊行動引起了上級的興趣。
1956年10月,沙龍參加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發動的蘇伊士運河戰爭;戰爭結束後,因擅自行動受到了以色列國內的嚴厲批評,並被罷免了旅長的職務,之後派往英國倫敦金伯利軍事學校深造,在那裡學習現代軍事技術和軍事戰略理論,但回國後他被賦予一個步兵旅旅長的職務。在此期間,獲得了特拉維夫大學的法律學學位。再次跌到了人生事業的低谷。而且這一次低谷,前後長達7年。
1967年,沙龍獲得少將軍銜。
1973年7月,沙龍從國防軍退役後參與組建利庫德集團。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爆發後,沙龍被緊急徵召出任裝甲師師長,戰後,他作為利庫德集團成員被選入議會,標誌著其政治生涯的開始。
1975年6月至1976年,沙龍出任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的高級安全事務顧問。
1977年6月,利庫德集團執政後,沙龍歷任農業部長和國防部長等職。
1981年,沙龍出任以色列國防部長。
1982年6月,沙龍策劃和指揮了第五次中東戰爭,攻入黎巴嫩,重創巴解組織的力量。
1985年,沙龍出任以色列內閣商業和工業部長。
1990年至1992年,出任伊扎克·沙米爾政府的住房部長,主持西岸和加薩走廊的定居點工作。
1996年,利庫德集團重新上台執政後,沙龍在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政府中任國家基礎設施部長。
1998年,沙龍兼任以色列外交部長。
1999年,沙龍出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
2000年9月,沙龍強行進入有爭議的聖殿山地區,從而引發了一場嚴重的巴以流血衝突。

出任總理

2001年2月,沙龍以利庫德集團黨魁領導人身份參加以色列總理競選並獲勝,成功組建了以色列第29屆聯合政府。
2002年11月28日,再次當選利庫德集團黨魁。
2003年1月28日,領導利庫德集團在選舉中獲勝,使得利庫德集團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他也成功連任總理一職。
2005年11月21日,離開當時執政的右翼利庫德集團,成立以色列前進黨(又名“國家責任黨”),擔任黨魁。

中風去世

2006年4月11日,以色列內閣宣布以色列總理沙龍永久失去履行職權的能力,這意味著以色列政壇的沙龍時代正式結束。
2014年1月11日,沙龍因重度中風昏迷八年後在特拉維夫謝巴赫康復中心去世,享年85歲。1月13日,在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議會大廈,以色列總統西蒙·佩雷斯在為前總理沙龍舉行的國家悼念儀式上發表講話。隨後,沙龍的遺體將由軍隊護送至以色列南部其家族的錫卡莫爾農場安葬。

為政舉措

政治方面

沙龍出任政府總理後,逐漸調整其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強硬立場,特別是在2002年6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有條件支持巴建國的中東和平計畫後,沙龍在巴以問題上的態度出現微妙變化;同年12月,沙龍首次提出一項巴勒斯坦建國方案,同意巴有條件建國。
2003年5月,美國俄羅斯聯合國歐盟聯合推出了中東和平“路線圖”計畫,巴以局勢一度出現緩和。由於以色列堅持其強硬政策,繼續修建隔離牆和對巴實施“定點清除”,巴以衝突再起,“路線圖”計畫擱淺。同年11月,沙龍首次提出“單邊行動”計畫意向;2004年10月,以議會以簡單多數通過了單邊行動計畫。
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政府不顧國內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正式啟動單邊行動計畫,並於9月12日完成了從加薩走廊的撤離工作,從而結束了以對加薩走廊長達38年的占領。但這一舉動最終引發了利庫德集團的分裂。作為該黨的創建者之一,沙龍決定退出利庫德集團,另組新黨“前進黨”參加2006年3月舉行的議會大選。

軍事方面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即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沙龍指揮以軍傘兵部隊攻占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米拉通道,為以軍最終占領西奈半島立下了汗馬功勞。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日戰爭)爆發,沙龍指揮以軍再次奪回西奈半島上米拉通道的控制權,並乘勝攻占了蘇伊士運河走廊。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即贖罪日戰爭)爆發後,沙龍在西奈半島前線指揮以軍作戰。在這次戰爭中,沙龍指揮2.7萬名以軍士兵跨過蘇伊士運河攻入了埃及境內,遏止了以軍被動挨打的局面,一舉扭轉了戰局。
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即黎巴嫩戰爭),沙龍策劃實施了一場針對敘利亞-巴解聯軍的“代差突襲”,打敗了當時中東地區現代化水平最高的敘利亞軍隊,並將巴解武裝驅逐到中東北非各國。

外交方面

  • 與中國
1997年,沙龍以國家基礎設施部部長的身份到訪中國,這是他唯一一次訪華。訪問期間他考察了北京通州區中以示範農場,裡面匯集了以色列各種農牧業科技成果。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訪問以色列之際,沙龍以利庫德集團主席的身份和江澤民晤面,雙方均表達了加強往來的意願。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沙龍的父母沙廖爾和維拉原籍俄羅斯,原本是生活在俄羅斯的富裕猶太人家庭,父親畢業於提比里西州立大學農學專業,母親則在提比里西州立大學學習醫學。1922年,喬治亞陷落,為了逃避迫害和大屠殺,沙龍的父母被迫背井離鄉,放棄了在俄國的一切,逃往當時還是英屬託管地的巴勒斯坦,在特拉維夫附近的沙龍山谷定居下來。
沙龍的父母深深的體會到,沒有屬於自己的祖國,自己將什麼都不是。他們成為堅定狂熱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夢想著有朝一日,建立起屬於猶太人自己的國家。為此,沙龍的父親,特意將自己原來的姓氏施恩內曼(scheinerman)改為自己的重生之地沙龍山谷的名字(Sharon)。
  • 婚姻家庭
沙龍經歷了兩次婚姻,先後娶了一對姐妹。1953年3月,25歲的沙龍和22歲的瑪加莉特·齊默曼相戀6年後結婚。瑪加莉特是一名精神病護士,匈牙利裔,是沙龍家鄉卡法·馬拉爾村的大美女。婚後3年,兒子格爾出世。1962年5月6日,瑪格麗特因車禍去世。妻子去世後,沙龍請瑪加莉特最小的妹妹莉莉·齊默曼搬來同住,照顧兒子格爾。16歲那年莉莉曾到沙龍的傘兵營服過兵役,對他的強悍作風印象深刻。1963年秋天,沙龍和莉莉結為夫妻。不到3年,莉莉就生下了奧姆里和吉拉德兩個兒子。
  • 戰爭受傷
1948年5月-7月,為了解救被圍困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以色列發動了拉特倫戰役,這次戰役中以色列軍隊受到挫折,沙龍也在率領尖刀排進攻約旦軍隊把守的拉特魯恩警察總部時被擊中,腹股溝,胃部,腳部多處中彈,被迫到醫院治療。
  • 數度中風
2005年6月18日,沙龍基於輕微中風,被送往耶路撒冷當地的一間醫院,之後他在以色列軍方電台出現,表明自己將會繼續擔任以色列總理,勸喻人民不要擔心。
2005年12月18日,沙龍再次因輕微中風住進位於耶路撒冷西南郊的哈達薩醫院進行治療;12月20日,沙龍出院。
2006年1月4日晚,沙龍因突發嚴重中風被緊急送往耶路撒冷哈達薩醫院進行搶救。1月6日,因為腦部出血未停止,沙龍再次被迫進行手術。1月9日,沙龍在醫生逐步減少使用麻醉藥後,開始恢復獨立呼吸,但仍要佩戴氧氣罩。1月11日,沙龍病情繼續好轉,但仍然嚴重。以色列內閣宣布沙龍永久失去履行職權的能力,同時任命代總理艾胡德·奧爾默特為臨時總理。
2007年4月18日,沙龍之子稱沙龍病情有好轉,甚至一度能夠開口說話。
2010年11月12日,沙龍在中風昏迷將近5年後,由親屬接回家中護理。
2013年1月27日(當地時間),美以聯合醫療隊的專家稱,核磁共振掃描圖像顯示,因中風而昏迷了7年的以色列前總理沙龍突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意識”。

人物評價

在叱吒風雲的一生中,沙龍既獲得了無數的讚譽,被稱為:“以色列之王”,“上帝的獅子”,“以色列的巴頓”,被譽為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戰場指揮官和戰略家,對以色列歷史影響最深遠的200位人物之一。他縱橫軍界數十年,五次中東戰爭一次不落,戰功赫赫。他參與創建利庫德集團,兩度出任以色列總理,成為影響中東和平進程的風雲人物。對以色列人來說,他是“戰鷹”,作為軍人,沙龍無疑是優秀的。他提出“跟我上”的指揮風格對以色列軍隊影響巨大,導致了以軍中崇尚主動進攻和隨機應變軍事思想的形成。但他不顧一切,桀驁不馴的性格和不擇手段的風格又使他成為一位頗具爭議性的軍事人物。(參考訊息評)
他(沙龍)被認為是一個不妥協的強硬派人士。他有一種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這種傾向使得他可以對他的觀點進行適時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政治形勢。(美聯社評)
他(沙龍)是“一個英勇無比的人,一個出色的、歷史性的領導人。”(美國前國務卿賴斯2006年在沙龍中風后評)
他(沙龍)從來沒想過會帶來永久的和平,但他絕對在思考如何採取行動,以最後能獲得和平。(沙龍首席顧問佩爾曼評)
他(沙龍)是“惟一一個能與巴勒斯坦人達成和平協定的以色列領導人”。(埃及前總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評)

人物爭議

2006年1月3日,以色列警方掌握證據顯示沙龍的兒子奧馬里·沙龍接受了高達300萬美元的賄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