齧

齧,拼音:niè ,注音:ㄋㄧㄝˋ,釋義:1. 同“”。2. 啃、咬。3. 侵蝕。4. 缺口。5. 姓。

齧,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齒,從㓞(刻),表咬齧之意,㓞(qià)也兼表聲。隸變後楷書寫作“齧”。異體作“”,另加義符口。俗作“齧”,從齒從口會意。如今規範化,以簡體“齧”為正體,“齧”只作偏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齧
  • 外文名:bite, gnaw;wear down, erode
  • 拼音:niè 
  • 注音:ㄋㄧㄝˋ
  • 結構:上下結構
  • 詞性:動詞、名詞
  • 造字法:會意兼形聲法
  • 簡體部首:齒
  • 總筆畫:21
  • 部外筆畫:6
  • 五筆:DHVB
  • 倉頡:QHYMU
基本信息欄,基本字義,詳細字義,康熙字典解釋,說文解釋,說文解字,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相關詞組,

基本信息欄

詞條:齧
拼音:niè
注音:ㄋㄧㄝˋ
基本字義:同“齧”
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會意兼形聲
詞性:動詞、名詞
簡體部首:齒
總筆畫:21
部外筆畫:6
筆順:一一一丨フノ丨一丨一ノ丶ノ丶一ノ丶ノ丶フ丨
筆順編碼:111253212134341343452
簡體字:𫜩
異體字:𫜩、齧、囓、𠲼、𠼜、𡾐、𩖁、𪘅、𪘖、𪘎、𪙓、𪗘
五筆86:DHVB
五筆98:DHVB
鄭碼:CIYI
統一碼:9F67
四 角:57772
倉頡:QHYMU

基本字義

● 齧
拼音:niè,注音:ㄋㄧㄝˋ
〈動詞〉
1. 同“齧”。蔡東藩宋史演義》:“玠聞金兵大至,恐部下駭愕,遂召齊將士,勉以忠義,並齧臂出血,與眾設誓。”
2. 啃,咬。《漢書 · 卷五十四 · 蘇建傳》:“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唐·杜甫 《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3. 侵蝕。《戰國策 · 魏策二》:“昔王季歷葬於楚山之尾,灓(luán)水齧其墓。”宋 · 陸游 《秋日出遊戲作詩二首之二》:“薄雲韜日未成雨,野水齧沙爭赴溪。”
〈名詞〉
4. 缺口。《淮南子 · 人間》:“夫牆之壞也於隙,劍之折必有齧。”
5. 姓。如唐堯時代有賢人齧缺。

詳細字義

● 齧
拼音:niè,注音:ㄋㄧㄝˋ
〈動詞〉
(1)(會意兼形聲。從齒,從㓞(刻),表咬齧之意,㓞(qià)也兼表聲。本義:啃,咬。
(2)同本義。
齧,噬也。—— 《說文· 齒部》
齧,噬也。《釋名》曰:“鳥曰啄,獸曰齧。”——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齒部》
齧,俗齧字。—— 《正字通· 口部》
蟻子齧大樹,焉知氣力微。——唐 · 拾得《詩》之四一
侍食於長者……毋齧骨;毋反魚肉。—— 《禮記· 曲禮上》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唐 · 杜甫 《哀江頭
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漢書·卷五四·蘇建傳》
玠聞金兵大至,恐部下駭愕,遂召齊將士,勉以忠義,並齧臂出血,與眾設誓。——蔡東藩宋史演義
門有金獸齧環,洞然明朗。—— 《太平廣記》卷三十四引《傳奇》
不想民間薴根齧完,草根掘盡。—— 《花月痕》第四九回
東郭有狗嘊嘊(áiái),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 《管子· 戒》
(3)侵蝕,逐漸侵害使之毀壞。
黃河西來忽東決,張秋舊堤先受齧。—— 明· 李東陽《送平江伯陳公總督修河兼柬劉都憲時雍》
斷碑題字,古苔橫齧。—— 清· 納蘭性德《憶秦娥· 龍潭口》
薄雲韜日未成雨,野水齧沙爭赴溪。——宋·陸游《秋日出遊戲作詩二首之二》
昔王季歷葬於楚山之尾,灓(luán)水齧其墓。——《戰國策·魏策二》 按:灓水,指滲漏入地下的水流。
萬道奔注,水石相齧。—— 清· 王士禛《游攝山記》
〈名詞〉
(4)缺口,物體上缺掉一塊而形成的空隙。
夫牆之壞也於隙,劍之折必有齧。——《淮南子· 人間》 高誘註:“齧,缺也。”
過橋,遇女牆齧可登者,登之。—— 清· 龔自珍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
(5)姓。
齧,姓。《莊子》有齧缺。—— 《廣韻· 屑韻》
齧,齧缺,堯時賢人,學於王𢚋(miào)。見《莊子》。—— 《萬姓統譜· 屑韻》
(6)草名,蓬草的一種。
齧,雕蓬(diāo péng);薦,黍蓬。—— 《爾雅·釋草》 郭璞註:“別蓬種類。”
(7)野菜名,苦堇(jǐn),亦即堇葵
齧,苦堇。—— 《爾雅·釋草》 郭璞註:“今堇葵也。葉似柳,子如米汋(zhuó),食之滑。”

康熙字典解釋

【亥集下】【齒部】 齧 ·康熙筆畫:21 ·部外筆畫:6
《唐韻》五結切《集韻》《韻會》倪結切《正韻》魚列切,音臬。《說文》噬也。《禮·曲禮》毋齧骨。
又地名。《史記·河渠書》齧桑浮兮淮泗滿。《注》齧桑,地名。
齧齒,鳥名。《爾雅·釋鳥》齧齒,艾。
又獸名。齧鐵。見《神異經》。
又蟲名。齧桑。《爾雅·釋蟲》蠰,齧桑。《疏》蠰,一名齧桑。江東呼為齧發。
又草名。《爾雅·釋草》齧,苦堇。《注》苦堇,今堇葵也。《又》齧,雕蓬。《疏》蓬蒿也。草之不理者也。
又姓。《莊子·齊物論》齧缺問於王倪

說文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二】【齒部】 齧 五結切
噬也。從齒,㓞聲。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噬也。《口部》曰:“噬,啗也。”《釋名》曰:“鳥曰啄,獸曰齧。”齧,(yà)也。所臨則禿齾也。從齒,㓞聲。五結切。十五部。

相關詞組

齧齒
拼音:niè chǐ
釋義:
  1. 咬牙切齒。表示極其憤恨。語本《南史·韋叡傳》:“初, 胡景略 與前軍 趙祖悅 同軍交惡,志相陷害, 景略 一怒,自齧其齒,齒皆流血。”《武王伐紂平話》卷上:“太子共 胡嵩 齧齒,仗劍來殺 費仲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其齧齒受玷,由力不敵,非節之不固也。”
  2. 咬。《佛說灌頂經》卷二:“昔有比丘名 般若提婆 ,誦習經法,中諸寒冷,遂為蟲所齧齒。
齧血沁骨
拼音:niè xuè qìn gǔ
釋義:形容極端誠信。清·顧嗣立《元詩選·丁孝子鶴年》:“先是生母馮阻絕東村,病死……齧血沁骨,棺斂以葬。”參見“齧臂”。
齧折
拼音:niè shé
釋義:咬斷。《後漢書·劉盆子傳》:“盆子最幼,後探得符,諸將乃皆稱臣拜……茂謂曰:‘善藏符。’盆子即齧折棄之,復還依俠卿。”
齧岸
拼音:niè àn
釋義:謂水流侵蝕河岸。《金史·河渠志》:“及渠成,以地勢高峻,水性渾濁。峻則奔流漩洄,齧岸善崩,濁則泥淖淤塞,積滓成淺,不能勝舟。”
齧肥
拼音:niè féi
釋義:吃肥美的肉。唐 ·劉禹錫《因論 · 嘆牛》:“我之沽是,屈指計其直可以持醪而齧肥,飴子而衣妻。”
齧指
拼音:niè zhǐ
釋義:1. 咬破指頭。表示決心,發誓。《史記·田叔列傳》:“趙王齧指出血,曰:‘先人失國,微陛下,臣等當蟲出。公等奈何言若是!’ ”宋·孫光憲《浣溪沙》詞:“齧指暗思花下約,憑闌羞睹淚痕衣。”明·李東陽《讀唐詩三十一首》之二:“﹝徐世勣﹞又忍棄其流涕齧指之言,以成武氏之禍。”
2. 表示思念深切。宋·岑象求《吉凶影響錄》:“曾子從仲尼在楚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齧指。’孔子曰:‘曾參之精感萬里。’ ”
齧骨
拼音:niè gǔ
釋義:嚼骨頭。《禮記· 曲禮上》:“毋齧骨,毋反魚肉。”孔穎達疏:“毋齧骨者,一則有聲,二則嫌主人食不足,以骨致飽……三則齧之口脣可憎,故不齧也。”清·鄒容《革命軍》第二章:“夫犬羊齧骨,猶嫌鯁喉。”
齧食
拼音:niè shí
釋義:侵蝕。宋 · 蘇洵《木假山記》:“而其激射齧食之餘,或髣佛於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
齧蝕
拼音:niè shí
釋義:侵蝕,虧缺。 清·唐孫華 《石鼓歌》:“蘚斑齧蝕字揞揜,髣髴尚可形模求。”
齧噬
拼音:niè shì
釋義:咬食。漢·王充《論衡·商蟲》:“彊大食細弱,知慧反頓愚。他物小大,連相齧噬。”
齧缺
拼音:niè quē
釋義:1. 缺口,鋒刃破缺。《淮南子·修務訓》:“今劍或絕側羸文,齧缺卷銋,而稱以頃襄之劍,則貴人爭帶之。”
2. 傳說中的上古賢人。隱居不仕。《莊子·天地》:“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北周·庾信《奉報窮秋寄隱士》詩:“王倪逢齧缺,桀溺耦長沮。”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 九流緒論上》:“高似孫以太史無傳,而並疑為鴻蒙齧缺之類。”
3. 借指隱士。南唐·陳陶《锺陵道中作》詩:“曾逢齧缺話東海,長憶蕭家青玉床。”
齧殺
拼音:nièshā
釋義:咬死。《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宮人姬八子有過者,輒令臝立擊鼓,或置樹上,久者三十日乃得衣……或縱狼令齧殺之, 建 觀而大笑。”
齧雪
拼音:niè xuě
釋義:謂嚼雪以止渴充飢。常比喻生活極端艱苦而堅貞不屈。《漢書·蘇武傳》:“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元·丁鶴年《自詠》之十:“齧雪心危天日遠,看雲淚盡歲時深。”明·高明《琵琶記·糟糠自厭》:“齧雪吞氈,蘇卿猶健。”
齧氈
拼音:niè zhān
釋義:咬吞氈毛充飢。常用以比喻堅貞不屈。典出《漢書·蘇武傳》。宋·蘇軾《次韻鄭介夫》之一:“相與齧氈持漢節,何妨振履出商音。”宋·蘇軾《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並以見寄五絕》之三:“漱石先生難可意,齧氈校尉久無朋。”參見“齧雪”。
齧梨
拼音:niè lí
釋義:咬梨子。古代勸諭部屬同心同德的一種方式。表示內部離異,則國力如梨之脆弱,易為敵人所乘。《資治通鑑·晉海西公太和二年》:“冬,十月,柳據蒲阪,雙據上邽,廋據陝城,武據安定,皆舉兵反。 ”堅(苻堅)遣使諭之曰:“ ‘吾待卿等,思亦至矣,何苦而反!今止不徵,卿宜罷兵,各定其位,一切如故。’各齧梨以為信。皆不從。”胡三省註:“梨肉脆而齧之易入,以喻親戚離叛,則國力脆弱,將為敵人所乘,故齧梨付使者,賜柳等以為信也。”
齧厀
拼音:nièxī
釋義:見“齧膝”。
齧膝
拼音:nièxī
釋義:良馬名。唐·杜甫《清明》詩:“渡頭翠柳豔明眉,爭道朱蹄驕齧膝。”仇兆鰲注引應劭曰:“馬怒有餘氣,常齧膝而行也。”宋·王安石躍馬泉》詩:“山祇來伐之,半嶺跳齧膝。”清·納蘭性德《生查子》詞:“齧膝帶香歸,誰整櫻桃宴。”
齧䣛
拼音:nièqī
釋義:見“齧膝”。
齧臂
拼音:niè bì
釋義: 1. 咬臂膀。《魏書·劉昶傳》:“雖在公坐,諸王每侮弄之,或戾手齧臂,至於痛傷。”
2. 見“齧臂盟”。
齧臂之好
拼音:niè bì zhī hǎo
釋義:舊時指男女密約婚嫁之事。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下:“脩月生與文香甚暱,素有齧臂之好。”
拼音:niè bì méng
釋義:咬臂出血為誓,表示誠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亦省作“齧臂”。《北史·儒林傳下·王孝籍》:“齧臂為期,前途逾邈,倚閭之望,朝夕傾對。”唐·杜甫《三絕句》之二:“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仇兆鰲註:“《世說》:趙飛燕妹弟少貧微,及飛燕見召,與女弟齧臂而別。”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二》:“其姑賣諸販鬻婦女者。與其夫相抱泣徹夜,齧臂為志而別。夫念之不置。”
齧齕
拼音:niè hé
釋義:咬。清·陳夢雷《抒哀賦》:“挈蚘首以齧齕兮,何將伯之卻顧。”
齧壞
拼音:nièhuài
釋義:侵蝕破壞。 宋 蘇軾 《試館職策問·冗官之弊水旱之災河決之患》:“ 河 自近歲屢決而西……塞而歸之故道歟?則水未必聽,或至於齧壞都邑。”
齧鏃
拼音:nièzú
釋義:古代武術名。咬住對方射來的箭鏃。語本《酉陽雜俎續集·貶誤》引 唐 張鷟 《朝野僉載》:“ 隋 末有 昝君謨 善射……有 王靈智 學射於 謨 ,以為曲盡其妙,欲射殺 謨 ,獨擅其美。 謨 執一短刀,箭來輒截之。唯有一矢, 謨 張口承之,遂囓其鏑。笑曰:‘學射三年,未教汝囓鏃法。’ ” 前蜀 貫休 《了仙謠》:“亦留仙訣在人間,齧鏃終言藥非道。”
齧齧
拼音:niè niè
釋義:
1. 咬嚼。
2. 引申為侵蝕。宋·梅堯臣《早發》詩:“齧齧出岸潮,霅霅(zházhá)入蒲葦。”
齧鐵
拼音:niè tiě
釋義:傳說中的獸名。《神異經·中荒經》:“南方有獸焉,角足大小形狀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其糞可為兵器,其利如剛,名曰齧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