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二一九團連長,紅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營長,軍部交通隊隊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教導團連長,
晉東南游擊第二支隊支隊長,新編第十旅二十八團團長,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三十四團團長,
新四軍第五師十五旅四十五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
陝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
江漢軍區獨立旅政治委員,湖北軍區獨立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
拓荒者
“在戰爭年代驍勇善戰、屢立戰功,經歷過無數次戰役都沒有倒下的剛烈漢子齊勇將軍,在不堪回首的文革期間卻用一種我們不願意接受的特殊方式離開了我們。作為新中國海洋管理工作的
拓荒者,齊勇將軍有很多海洋的夢想,但他想做的事情就這樣停了下來。可以告慰將軍的是,他的夢想在很多年以後都得以實現。”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頒獎現場,
主持人這樣介紹
國家海洋局第一任局長齊勇將軍。
如今,我國早已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海洋管理和海洋服務保障體系,齊勇將軍致力開拓的中國海洋事業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蒸蒸日上。
光輝革命生涯
齊勇 (1915—1968),
安徽六安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二十五軍連長,第四軍營長、軍交通隊隊長。參加了
鄂豫皖、川陝蘇區反 “圍剿”和長征,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連長、支隊長、團長,1943年入
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任豫鄂陝軍分區副司令員、
江漢軍區獨立旅政委、湖北軍區獨一師師長兼政委。齊勇還參加了長征、百團大戰、中原突圍和
淮海、西南等戰役,1950年畢業於軍事學院,1955年被授予
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
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解放後歷任海軍
水警區司令員、海軍
南海艦隊副司令員、
國家海洋局局長。
1929年,齊勇和兩個哥哥一起參加紅軍,後兩個哥哥先後為革命獻出了生命。長征之前,齊勇在紅四方面軍參加過第二、三、四、五次反圍剿鬥爭。長征途中,他任紅四方面軍的營長、師部“敢死隊”隊長,率領 “敢死隊”完成許多闖關奪崖、衝鋒陷陣的戰鬥。面對敵人,面對死亡,齊勇從沒退縮過。在戰鬥中,他多次負傷。
抗日戰爭期間,齊勇隨一二九師戰鬥在太行山區,擔任支隊長、團長,在1942年反掃蕩戰鬥中再次負傷。1944年,他隨三五九旅南下支隊挺進中原,創建中原軍區根據地,擔任新四軍五師四十五團政委。在中原突圍戰鬥中,他指揮四十五團擔任主力部隊的後衛,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對數倍於我的敵軍展開阻擊戰,掩護部隊成功轉移,為中原突圍的最後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1947年冬,
江漢軍區組建獨立旅,齊勇同志擔任政委。在解放中原的戰鬥中,獨立旅攻城拔寨,和友鄰部隊一起解放了
長江重鎮武漢市。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獨立旅擴建為獨立師,齊勇擔任師長兼政委,又隨二野大部隊進軍大西南。
全國解放後,齊勇到軍事學院學習深造。畢業後,他來到剛剛組建的海軍
南海艦隊,出任
萬虎要塞司令,守衛珠江外虎門要塞,開始踏入海洋事業。1955年他被授予
少將軍銜,同年11月升任
南海艦隊副司令員。
海洋事業
1964年7月22日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一百二十四次會議正式批准,在國務院下設
國家海洋局。海軍黨委決定調齊勇來北京,主持籌建
國家海洋局。
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相對落後,海洋科學技術尚處在起步階段,
國際敵對勢力不斷加大對我國的封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籌建
國家海洋局,建立起一整套與國家經濟、軍事發展相適應的海洋科學技術管理服務系統,具有相當大的難度。成立
國家海洋局,不論對海軍還是對齊勇本人都是一件新鮮事,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沒有先例可循,也沒有樣板可供參考。但是,對黨交給的工作從不討價還價,這是他長期革命生涯中養成的習慣。在齊勇看來,
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堅信,承載著我國海洋事業的
國家海洋局一定能通過大家的努力很快籌建起來。
當時,專家們從技術層面上考慮,認為將國家海洋局放在
天津市比較合適。然而齊勇認為,如果從國家巨觀層面上看,從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來看,把
國家海洋局機關設在首都北京可能會更有利於事業的發展。他認為有三方面的理由:一是
國家海洋局作為國務院的一個部門,放在北京更有利於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二是國家海洋局要承擔為國防服務的重任,海軍司令部在北京,國家海洋局設在北京會便利工作協調;三是國家海洋局系統的建立,離不開海軍的支持,也離不開國家機關的支持和幫助。基於這三方面的考慮,齊勇建議把
國家海洋局機關放在北京。
齊勇多次向當時海軍司令員
肖勁光、政委
蘇振華匯報,闡明
國家海洋局放在北京的理由,他的意見最終得到了海軍黨委的理解和支持。他的想法也得到
李先念副總理的支持。當年在中原軍區時,
李先念是司令員,齊勇曾任中原軍區的團長、獨立旅旅長、獨立師師長。可以說,
李先念對自己手下的這員虎將是再熟悉不過了。在聽完齊勇有說服力的匯報後,
李先念認為有道理,最後經過
聶榮臻副總理的同意,
國家海洋局機關定在了北京。
1964年10月31日,國務院任命齊勇為新成立的
國家海洋局局長。走馬上任之後,齊勇走訪了國內最知名的海洋學家,向他們求教,徵求專家們對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意見。在不斷的深入調查中,齊勇形成了最初的構想,那就是:
國家海洋局要做中國的 “海龍王”,把中國的海管好。具體思路是,
國家海洋局對應海軍司令部,下屬分局對應艦隊,海洋調查大隊對應
海軍基地,海洋研究所對應七院和中科院等。齊勇這個極富創意的構想得到海軍黨委和國務院的支持。
在齊勇的努力下,1965年
國家海洋局在
青島、
寧波、廣州設立北海分局、東海分局、南海分局,在天津成立海洋情報所和海洋儀器研究所,初步確定了國家海洋局及其所屬機構、人員編制。之後,齊勇在北京召開了由北海分局、東海分局、南海分局領導出席的會議,研究確定了3個分局的三項基本工作任務:負責近海斷面調查和海岸調查;負責沿海分站的管理,並發布
海洋水文預報工作;代管海洋研究所,抓好船大隊建設工作。經海軍司令部批准,齊勇又在北京組建了
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總台,具體任務是:除為海軍海上作戰、訓練提供水文氣象保障外,還要為國家海洋漁業、海上交通、
海上石油鑽探開採等提供水文氣象服務保障。同年,他又為新成立的
國家海洋局爭取到了船舶設備,組建了我國第一套海洋調查機構。至此,
國家海洋局已基本形成一套與我國當時軍事、經濟建設相適應的調查服務系統。至今
國家海洋局——海洋分局——調查大隊和海洋預報總台——區台—海洋站的預報服務系統的架構仍然在我國海洋管理服務中發揮著作用。
1965年底,在齊勇的主持下,經國家科委和海軍司令部批准,我國的海洋科研調查機構分布作了重大調整:將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由天津
塘沽遷往
青島市;將中國科學院浙江海洋工作站組建為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定點
寧波市;將原中國科學院
東北海洋研究站更名為國家海洋局東北海洋工作站。與此同時,將已組建的一、四、七海洋調查大隊正式劃歸北海分局、東海分局和南海分局。到1966年初,
國家海洋局的海洋調查船已經可以通過借用海軍沿岸通信導航設施開展遠海海洋監測、發布近海
海洋環境預報了。在許多業外人看來,這似乎是難以想像的,但是在1966年上半年,
國家海洋局已初步實現了這個工作目標。
在我國海洋調查、科研系統初步建立起來之後,專業技術人員的短缺就成了最為突出的問題。為了引進各類專業人才,齊勇奔走於中央各部委、海軍和大專院校之間,爭取支持。一批又一批專業幹部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被招進
國家海洋局各個單位。不論是海軍機關,還是海軍3個艦隊的領導,他們好像和齊勇達成了默契,海洋局要船給船,要碼頭就提供建設碼頭的條件,要航海專業人員就給具有豐富航海經驗的幹部,包括當時最為緊缺的海洋專業研究人員。海軍第四研究所原是研究海洋的專業研究所,設在天津塘沽,專業技術隊伍較強。在齊勇的努力下,該所全建制劃歸海洋局並遷址
青島市,組建成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齊勇還爭取到我國著名海水淡化專家石松、傑出女科學家
劉恩蘭參加我國海洋工作。
也是在這個時候,
國家海洋局從各大專院校引進了近百名應屆畢業生,將他們充實到研究所、調查大隊、海洋局機關。這批當年進入
國家海洋局系統的年輕海洋工作者,後來成為我國海洋事業的骨幹。與此同時,在齊勇的努力下,由當時高等教育部領導的
山東海洋學院,經國務院批准改由
國家海洋局和教育部實施
雙重領導,並以國家海洋局為主,成為新中國海洋人才的搖籃。
永遠的懷念
正當齊勇為我國海洋事業殫精竭慮時,1966年,一場政治風暴從首都北京刮向全國,刮向全軍。齊勇被非法隔離審查,打成“三反分子”。無休止的交代成為齊勇生活的主要內容。剛正不阿的齊勇再也無法忍受無端野蠻的政治迫害和打擊。1968年7月2日凌晨,
海軍總醫院的急救室,一代戰將、53歲的齊勇含冤離開了人世。
歷史永遠是公正的。1975年,鄧小平同志主持軍委工作,經中央軍委批准,海軍黨委為齊勇局長平反昭雪,對齊勇的一生作出了公正的評價,並定為革命烈士。
從1964年10月31日國務院第一百四十八次全會正式任命齊勇為
國家海洋局局長算起,到1968年1月28日被隔離審查,齊勇將軍在國家海洋局局長的崗位上工作僅有3年9個月。3年9個月,不論是在一個人的一生中,還是在一個事業的進程里都不能算長。然而,齊勇局長卻在短短的3年9個月中開創了新中國海洋管理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