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
  • 文號:黑政發[2004]57號
  • 發布日期:2004-7-26
  • 執行日期:2004-7-26
檔案信息,檔案內容,

檔案信息

發文單位: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02]14號)和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加快發展我省民族教育工作,特制定如下意見。

檔案內容

充分認識加快民族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
民族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民族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長,初步形成了包括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內的民族教育體系。民族地區的辦學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培養了一大批少數民族人才,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由於歷史、社會、自然條件等原因,特別是我省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邊遠山區、林區和經濟貧困落後地區,民族教育還面臨著許多特殊的困難和問題:一是教育觀念相對滯後,教育改革進程緩慢;二是教育基礎相對薄弱,普及義務教育和發展其它各類教育相對遲緩;三是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四是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有待改善,學生上學困難問題較為突出。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從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大局出發,全面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認識發展民族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施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中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民族教育置於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民族教育事業發展。
民族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新時期民族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大力實施依法治教,全面落實民族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按照“因地制宜、分區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原則,堅持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統籌城鄉、區域和各級各類民族教育發展。全面完成“兩基”目標,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升我省少數民族教育水平,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十五”期間及至2010年民族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十五”期間,民族地區要實現“兩基”目標,國小輟學率控制在1%以內,國中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內,使15至24周歲脫盲人員普遍接受繼續教育和培訓。建設一批省、市級少數民族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加快籌建省民族職業學院,辦好省屬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使全省各級各類民族教育結構更趨合理。全面啟動少數民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到2010年,進一步鞏固提高少數民族“兩基”成果,基本實現少數民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部分縣(市、區)達到“雙高普九”標準。90%以上的民族中國小實現“校校通”。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5%以上,少數民族適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23%左右,基本形成包括民族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內的比較完整、具有特色的民族教育體系。
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民族教育發展步伐
(一)加快“兩基”步伐,促進各級各類民族教育的協調發展。認真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突出“兩基”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投入,集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建設好民族中國小校,建立電子學籍,嚴格控制學生輟學,加快推進“兩基”進程,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力爭在“十五”期間全面實現“兩基”目標。切實加強少數民族幼兒教育普及工作,具備條件的地方要搞好示範性幼稚園建設。要結合本地實際,科學合理地調整民族中國小校布局。民族教育工作任務較重的市(地)、縣(市、區)和民族鄉(鎮),要優先辦好政府所在地的民族學校,積極創建省、市(地)級示範性國小、國中和普通高中,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各級各類民族教育協調發展。
(二)加大扶持力度,確保民族教育優先發展。各地要加大對民族教育發展的投入力度,依法做到“三個增長”。省里繼續加大對民族教育的投入,設立民族教育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支持民族教育的發展。各地也要依據自身財力狀況,逐年增加教育投入,設立民族教育專項經費,實行專款專用。在落實義務教育工程、中國小危房改造、中國小布局調整、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工程、貧困學生助學、遠程教育發展和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設等項目時,要優先安排民族教育項目。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助學制度,重點補助少數民族寄宿制學校住宿生和生活貧困學生。繼續採取減免雜費、書本費、寄宿費等措施,並逐步擴大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發放教科書的範圍,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同等條件下,高等學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優先享受國家資助政策,確保每一個大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停止學業。各級政府要優先保證民族學校費用支出及教師工資的發放,切實保證學校正常運轉,保證危房得到及時改造。少數民族地區新建、擴建學校包括民辦公益性學校,要以劃撥方式提供土地。對民族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發展校辦產業以及為學校提供服務的相關產業,要繼續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在核定民族學校教師編制時,要充分考慮民族學校課程門類多、學校規模小、平行班少、跨學科跨學年教學以及多數學校寄宿等實際,適當放寬民族中國小教師編制。
(三)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最佳化民族教育隊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重點,加強民族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和中國小校長、民族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要統籌安排培訓經費,切實保證各級各類民族教育培訓工作取得實效。要加強各級民族教研機構和教研隊伍建設,不斷改進和完善教研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構建並推廣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校本教研製度,促進民族中國小教師的專業發展。逐步建立城市民族中國小教師到農村民族中國小任教的定期輪換制度,鼓勵取得教師資格的非師範院校畢業生到民族學校任教。充分發揮省民族職業學院(籌建)在全省少數民族國小教師培養、培訓方面的基地作用,積極探索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多樣化,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繼續加強與省外高等院校“對換招生”工作,儘快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學科教師。在評優評先、職稱評定工作中,要劃出一定比例照顧民族教師。
(四)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推進民族教育課程改革。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民族中國小“校校通”工程建設步伐。力爭用3至5年時間,使農村國中具有計算機教室,農村國小具備衛星教學收視點,農村教學點具備教學光碟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碟。“十五”期間,所有中學和鄉(鎮)中心國小以上的民族學校要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到2010年,全省90%以上的少數民族中國小校要採用省統一套用平台和資源庫,基本實現“校校通”。根據省頒布的中國小課程設定與管理要求,結合民族教育實際,積極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全面推進少數民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抓好少數民族學校“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學校日語學科教育。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大力實施“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認真開展“綠色證書”教育。
(五)紮實開展對口支援,搞好民族教育協作與交流。根據省“興邊富民”行動計畫的要求,設立對口支持貧困地區民族學校教育項目,建立當地名校與民族學校的“一對一”幫扶制度,使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小校在設備、師資、教學等方面得到支持和幫助。要繼續採取在重點中學招收鄂倫春、赫哲等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等多種形式,培養更多的少數民族優秀學生。在實施“村村大學生”計畫招生過程中,要優先錄取少數民族高中畢業生。鼓勵民族中國小積極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
(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和學校德育工作。要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納入中國小教育的全過程,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把維護髮展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愛國主義、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方面內容的教育,進一步增強各族師生“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觀念,牢固樹立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道德觀念。各地中國小都要把大力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培育民族精神,弘揚先進文化,採取多種形式,推動民族團結教育的開展。
切實加強對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
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把民族教育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各級領導幹部的任期目標責任制和考核政績的重要內容。科學制定民族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制定促進民族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措施,努力營造有利於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環境。積極採取措施,解決民族學校辦學中的困難和問題,多為民族教育辦好事、辦實事。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定專門機構和人員具體負責民族教育工作。各有關部門要明確職責,密切配合,關心和支持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民族教育發展情況的督導檢查,堅持督學與督政相結合,把對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落實、教育經費投入、教師工資發放、鞏固國中學額、農村義務教育危房改造、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少數民族考生加分照顧政策落實情況列為專項督查內容,跟蹤督辦,促進落實。對在民族教育發展進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獎勵。
2004年7月26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