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腳信天翁

黑腳信天翁

黑腳信天翁(學名:Phoebastria nigripes)為鸌形目信天翁科下的一種大型海鳥,單型種,無亞種分化。體長79-83厘米。嘴黑色,嘴基和眼下方灰白色,其餘全身黑褐色。個別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白色,腳黑色,能與短尾信天翁區別。

結群繁殖,喜歡跟隨船隻覓食,常棲於海上。分布於北太平洋。中國常年見於台灣海峽,春季及冬季見於中國南海,種群數量甚稀少。已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習性,食性,遷徙,叫聲,地理分布,中國分布,世界分布,生長繁殖,種群狀況,總體狀況,統計數據和致危因素,保護措施和建議,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黑腳信天翁上體黑褐色,部分尾上覆羽白色,下體灰色,往腹中部逐漸變淡。尾下覆羽亦有部分為白色。嘴基周圍白色,前額灰色,眼下和經過眼區有白色橫斑。頰前部和頦白色,頰後部、喉和耳區灰色,前頸灰褐色。飛羽、翅覆羽和尾羽黑褐色,略較上體為暗。體羽厚而密,緊覆於身上。翅尖長。初級飛羽11枚,第一枚退化,第二枚最長,第十一枚最短。次級飛羽37枚,非常短。肩羽非常長,尾短而稍圓,尾羽12枚。嘴強而側扁、長度中等,幾和頭等長。腳強而短,蹠左右側扁,具網狀鱗,後趾匿藏於皮下。
虹膜橙褐色,嘴黑色或灰褐色,基部和尖端黑色,趾和黑色。雌雄兩性相似。
幼鳥上體黑褐色,頭部較暗,頭側綴有灰色,下體暗灰色,前頸黑褐色,喉和頦灰色,翅黑褐色,內綴有灰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尖端和基部較暗。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長790-830mm;嘴峰95-110mm;翅457-546mm。
近種區別:黑腳信天翁與短尾信天翁亞成體極相似,但短尾信天翁亞成體嘴、腳均不為黑色,身上有明顯的白斑,而且越接近成鳥白斑越大;另外短尾信天翁個體亦較大,亦可明顯與之區別;短尾信天翁成鳥體羽基本為白色,嘴粉色,個體大,容易區別。

棲息環境

黑腳信天翁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開闊海洋中的小島和附近海域,居住在只有很少植被的草地、海灘和斜坡上;非繁殖期間主要活動和棲息在開闊的海洋和海灣地區。除繁殖期外不上陸地生活,整天飛翔在寬闊的洋面上,時而在高空翱翔,時而緊貼海面飛行。

生活習性

習性

黑腳信天翁單只、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休息時常棲息在海面上隨波逐流。喜歡接近航行於海洋中的船隻,並伴隨飛行,但不靠近海岸活動。除白天活動和覓食外,晚上亦常活動。善飛行和游泳,陸地行走困難而笨拙。

食性

黑腳信天翁主要覓食頭足類軟體動物等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也吃船上廢棄的食物和垃圾。它既不會在空中追捕食物,也不會潛入水中覓食,主要在海面表層覓食。通常單只,在食物豐富的地方也常集成數隻的小群,在白天和晚上都進行活動和覓食。

遷徙

黑腳信天翁為留居型鳥類。終年留居於北太平洋海域,但非繁殖期常到處遊蕩,飄泊不定。

叫聲

於海上通常無聲。
(註:黑腳信天翁叫聲錄音

地理分布

中國分布

中國常年見於台灣海峽,分布於福建和台灣,春季及冬季見於中國南海
黑腳信天翁中國分布圖黑腳信天翁中國分布圖

世界分布

黑腳信天翁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北部,尤其是東北部和北美的沿海水域,偶爾分布於南半球。黑腳信天翁繁殖於日本附近海域中的伊豆群島和太平洋中的中途島夏威夷群島小笠原群島硫黃列島、馬爾庫斯島、強斯頓環礁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和大洋洲的威克島。非繁殖期往北遊蕩到白令海阿納德爾灣薩哈林島千島群島鄂霍次克海、日本、北美西海岸,南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雷維亞希赫多群島以及中國福建和台灣海峽。
原生分布:加拿大、中國、關島、日本、韓國、馬紹爾群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台灣、美國、夏威夷。
黑腳信天翁世界分布圖黑腳信天翁世界分布圖
旅鳥分布:紐西蘭
未定分布: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菲律賓。

生長繁殖

黑腳信天翁繁殖期10-12月,一雌一雄制,常成群在一起營群巢。到達繁殖地以後即開始求愛表演,一直持續於整個繁殖期間。求愛時雌雄鳥彼此面對面地站在地上,低頭、豎起胸部羽毛、兩嘴接觸,然後彼此分開,重複多次後,一隻鳥半伸開雙翅,將頭仰向後,垂直地伸出嘴,發出低沉的鳴叫,此時它的配偶立即叩打嘴,有時雌雄鳥都將頭仰向後和鳴叫。
黑腳信天翁營巢海濱沙地上。挖掘一個凹坑,無任何內墊物,卵即產於沙地上凹坑內,每窩產卵1枚。卵呈卵圓形,髒白色,大小為98.1-120.7毫米× 56-86毫米,平均108.8毫米× 70.3毫米。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化期大約持續6星期。
如果卵由於某些原因丟失,它們將不再進行繁殖,直到下一年。幼鳥會在巢中生活很長一段時間,一般需要6個月,在2-3個月大時它們會從巢里出來活動。
圖冊1
黑腳信天翁求偶

圖冊2
黑腳信天翁築巢孵化

圖冊3
黑腳信天翁育雛

圖冊4
黑腳信天翁日常

種群狀況

總體狀況

2013年11月,黑腳信天翁已經由2012年的易危物種列為近危物種(比易危程度低一級),其種群數量不再是急速地下降,而是略有穩定或者增加。但是延繩釣的捕魚船隊仍對其種群有所威脅,加上海平面上升和繁殖地的風暴潮等因素,其種群數量仍有可能在接下來的3代間(約56年)快速下降,所以將黑腳信天翁列為近危物種而不是無危物種(比易危程度低一級)。
黑腳信天翁曾經在中國台灣海峽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能見到,但20世紀末已變得很稀少。1978年11月、1980年5月和1983年8月曾分別於中國台灣花蓮豐濱、台東宜蘭蘭陽溪口見到和捕獲。數量已相當稀少,需要保護。

統計數據和致危因素

1998年,除了在美國西北夏威夷群島、本土外小離島和日本的3個離島仍有繁殖區分布外,太平洋其他地區的聚集地已經喪失。2007年,估計每年在那些島嶼的至少14個地點有64,500對黑腳信天翁繁殖,最大的種群分布於中途島和萊塞島,分別約有24,000和21,000對,占全球種群的73%。1998年,在日本的鳥島,由914隻幼鳥繁殖到1,219對黑腳信天翁,而1964年那裡只有20隻。
基於中途島環礁、萊塞島和法屬護衛艦淺灘的標準化調查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2007年,在繁殖季節約有129,000隻黑腳信天翁新生出來,那3個聚集地約有全球繁殖種群數量的90%。其他聚集地的種群數量:2003年在日本小笠原群島有23對黑腳信天翁,2005年在墨西哥的離岸島嶼估計約有400對黑腳信天翁(主要在瓜達盧普島,約有337對)。
19世紀-20世紀初,人類對黑腳信天翁羽毛和鳥卵的大量需求導致其種群數量顯著下降,之後數量有所恢復。1978-1992年間,北太平洋上的流網使黑腳信天翁的死亡率上升,每年約有4000隻黑腳信天翁被捕獲致死。2003年統計,由於漁業活動,美國每年死亡約2000隻黑腳信天翁,而在日本和台灣約為6000隻。2004-2006年間,可能由於有效地保護,美國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每年的漁業致死量顯著減少,約為130隻,日本和台灣的數量未知。基於對該物種的研究證實漁業活動對其種群生存和年度增長率有所影響。
由於黑腳信天翁絕大多數的鳥巢建在低於海拔10米的範圍內,風暴和海平面的上升將對其產生威脅,尤其是在繁殖區域的幾個島嶼上。
其他威脅還包括污染(如有機氯重金屬污染)、外界引進的捕食者(如玻里尼西亞鼠)、誤食的塑膠(雖然不怎么會影響幼鳥的增長率)和火山噴發,而石油污染不再認為是其威脅因素。

保護措施和建議

夏威夷所有的黑腳信天翁繁殖地都納入了美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系統或者夏威夷海鳥保護區。1991年,西北夏威夷群島建立了方圓50海里的保護區,區內禁止使用延繩釣捕魚。2006年,建立了國家海洋保護區。每年有將近80%的繁殖群體被直接或抽樣統計,從1991年開始,除了1個地點之外,其他的地點每年都被統計調查。夏威夷所有的延繩釣漁船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以減少海鳥的捕獲。2006年12月,太平洋中西部漁業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旨在保護海鳥的法案
建議:繼續監控黑腳信天翁的種群趨勢並統計部分參數,繼續用衛星跟蹤來評估研究其時空分布,重新評估其分布邊界。採取最佳措施來緩解延繩釣漁業對該物種的威脅,繼續使用海鳥保護的措施。

保護級別

(圖冊圖片來源:名片特寫,擊水,飛行1,飛行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