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黑河長125.8公里,主河道比降8.8%。流域面積2258平方公里,其中峪口以上控制面積1636.9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72.8%。黑河流域分水嶺高差懸殊較大,分水線總長225.1公里,相對高差3282米,平均高差1768.6米,流域平均坡降81.23%,河流直線長42.7公里,彎曲係數2.265。
黑河有南北兩大源流。北支發源於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東側,向東又折向南流,稱紅水河,至老場向東流,接納八斗河,流向兩河口。其二為南支,發源於
太白山主峰
拔仙台南側的第四紀冰川湖泊二爺海,向南流經三爺海、玉皇池、三清池,稱黑河,至釣魚台接納魚肚河,沿東西向大的斷塊向東流。至黑河口接納發源於秦嶺主脊海拔2838米的光頭山的花耳坪河,經
厚畛子鎮向北流,接納清水河、太平河,於兩河口,南北兩大源流匯流,黑河繼續東流,經沙梁子,逐漸向東北方向轉折,轉過老君嶺與
終南山之間的深峽,最後折向北,再接納板房子河、虎豹河、王家河、陳家溝、柳葉河等,於
馬召鎮東南的武家莊出山,流入渭河平原,在
富仁鄉的高王號處接納沙河,沿渭河廢棄河道折向東流,接納就峪河、田峪河、赤峪河等,至
尚村鎮馬村梁家灘注入渭河。
河道特徵
黑河河道峪口以上流經秦嶺山區,為上遊河段,比降大,水流急,河源至峪口高差2537.2米,河長96.7公里,河道比降19.3%;其中河源至虎豹河口,高差2179.2米,河長62.1公里,河道比降35.3%;虎豹河口至峪口,高差282.3米,河長34.6公里,河道比降8.16%;黑河峪口開闊,為典型的U型谷,兩旁坡度平緩,植被較差,河道平直,峪谷右岸有一級階地發育,河床推移質為粗沙、卵石和礫石,礫徑在10~34厘米之間,磨圓度好,多呈迭瓦狀排列。峪口上溯至兩河口,河谷漸窄,植被逐漸轉好,直流與曲流交替出現,但以曲流深切為基本特徵。其中峪口至王家河口,河道較直,河谷稍寬,曲流發育,兩岸有不連續的高河漫灘和一級階地,邊灘明顯,水流較平緩,流速0.4米/秒;王家河口至虎豹河口段,河谷較窄,河道深切,水流較急,流速0.6米/秒;虎豹河口至板房子河口,河谷狹窄,兩岸陡峭,深切曲流最為明顯,流速0.8米/秒;板房子河口至兩河口,河道又轉平直,但縱坡較陡,水流湍急,流速1~2米/秒。主河道擺動小,直逼兩岸陡岩,黑河上游由於有30餘條支流匯入。因此,河床推移質沿河分布無明顯的規律性,均為礫石河床,偶有基岩出露。
峪口以下為中、下游段,高差75.7米,坡降2.13%,由於坡度漸緩,水流悠慢,主河道橫向擺動明顯,具有明顯的邊灘和心灘。河流推移質分布頗有規律,由沙礫河段,逐漸過度為礫石河段和純沙河段。當黑河幹流同就峪河匯流後,沿渭河故道東流,河道基本為泥質河床。
黑河出山後,因其挾帶的大量礫石、卵石、泥沙隨著流速的驟減而沿河床堆積,使主流在沙石堆積的心灘和邊灘的分流下,在河床升高后向兩岸漫流,形成眾多的互相交叉的河道和池塘水泊,加上地下水出露的溪流,使辛家寨、司竹至終南鎮以西河網交錯,成為水鄉,號稱“七十二道腳不乾”。
黑河入渭處,由於三角洲的升高,渭河漲水,使黑水入渭受到頂力,泥沙沉澱,迫使入渭處東移,加上渭河北移,使黑河沿渭河故道東流20餘公里方才入渭。
水文特徵
黑河徑流:徑流的年際變化和年內分配與降水的時空分布相吻合。根據1940~1984年黑峪口水文站資料,多年平均徑流量6.285億立方米,最大12.10億立方米(1964),最小3.04億立方米(1979)。黑河含沙量較低,多年平均含沙量0.3484公斤/立方米(1956~1980),最大斷面含沙量92.2公斤/立方米(1980年8月23日),最小含沙量為零,多年平均輸沙量23.8萬噸(1956~1980),最大為117萬噸(1980),變差係數cv=1.3660。泥沙年內分配與徑流量的變化一致。每年12月至翌年2月輸沙量為零,3月開始增加至7月達最高值,8月以後逐漸下降,其中7~8月的輸沙量占全年輸沙量的71.4%。其餘月份含沙量甚微。黑河水質良好,黑峪口多年平均離子總量293.1毫克/升,最大1962.6毫克/升(1962年9月),最小238.9毫克/升(1962年10月)。PH=8.1,總鹼度1.9毫克/升,總硬度2.067毫克/升。
黑河平原段河長28.3公里,流經平原馬召、樓觀、辛家寨、司竹、富仁、終南、尚村7鄉(鎮)。黑河上游水源區多降暴雨,常發洪水,危害平川。如沙谷堆處的黑河、泥河、瀘河3條河,河床純系沙礫石,易沖刷倒岸,東西泛濫5公里,造成嚴重危害。又如史志記載,從西漢建始三年(前30)至民國21年(1932),黑河發生較大泛濫28次。清光緒二十四年(1893)8月,山洪暴發,黑河洪峰流量3620立方米/秒,淹沒周至及戶縣沿河一帶。2010年汛期,黑河堤防垮塌長度達400餘米。2011年汛期,黑河堤防7處水毀,多出發生管涌,2.4萬民眾被緊急轉移。
主要支流
黑河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39條,其中一級支流23條,一般支流發育係數2.939,二級支流12條,支流密布于山區,計31條,山外僅8條。右岸支流主要發育在斷塊的剝蝕面上,近似平行的由北向南,河道短而比降大。左岸支流主要發育在向南傾斜的太白山次一級斷塊的剝蝕面上,流向北西—東南,平行展布,與黑河幹流成直角相交。黑河河源段因受太白山主峰和光頭山聳起的影響,支流流向多變,轉折較大,為典型的釣鉤水系。黑河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大蟒河、板房子河、田峪河等。
田峪河 ,是黑河最大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海拔2822米的秦嶺梁北側,向北流,于田峪河口流出山區。經樓觀台,在終南鎮以北流入黑河。田峪河主河道長54.3公里,平均比降39.6%,流域面積267.6平方公里,其中山區流域面積244.0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91.18%,峪口以上高差2040米,河長40.3公里,河道比降50.6%,峪口外高差112米,河長14公里,河道比降8%,多年平均徑流量1.00億立方米。本流域山區段林木茂密,植被良好,水源足。
沙河 ,為黑河較大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海拔2824米的一腳踏三縣的秦嶺北側,流向西南——東北,於西駱峪口流出山區,北流朱田號東折,在六家莊接納瀘河,從高王號注入黑河。沙河自峪口西駱峪水庫以下基本斷流,至縣城南的下游潛水出露。山區段稱西駱峪河,平原稱沙河,流域最大匯流長度27公里,流域平均坡度36.2%;主河道長25.8公里,平均比降33.9%,流域面積79.7平方公里。峪口以下河長22公里,高差162.7米,比降7.39%,流域面積25.9平方公里,沙河流域總面積105.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0.353億立方米。該流域山區段植被破壞嚴重,為次生林和灌草植被。
辛口河 ,是沙河的支流,發源於海拔1843米的青崗砭,接納辛口峪、華山溝、九溝水流,河長7.8公里,流域面積18.9平方公里。最大流量1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4立方米/秒,峪口平均流量0.20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639.93萬立方米,其中平原年徑流量40.898萬立方米。辛口河出峪北流4公里入沙河。
就峪河 ,是黑河較大的支流,發源於海拔2631米的四方台北側,於就峪口流出山區,經樓觀鎮、司竹鄉,於馬坊村東流入黑河。就峪河長38.5公里,主河道平均比降18.9%;流域最大匯流長度39.1公里,流域平均坡降19.9%,流域面積9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25萬立方米。峪口建西樓觀水電站及就惠渠引水壩。源頭林木茂密,植被良好。峪口山坡大部被墾為農田,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馬岔河, 由杏柿溝、團標峪、馬岔峪水匯流而成。團標峪、馬岔峪均系淺山石溝,開墾過度,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峪口下河道長5公里,洪水泥沙匯入就峪河。馬岔河峪口平均流量0.104立方米/秒,平原年徑流量3.00萬立方米,山區年徑流量299.32萬立方米,年均總徑流量337.415萬立方米。
赤峪河 ,是黑河的支流,由赤峪、牛角溝、淺石溝水匯流而成。山區河長10.3公里,流域面積17.6平方公里,平原河長13.2公里,自乾溝村東北入黑河。赤峪河峪口平均流量0.141立方米/秒,年山區流量350.65萬立方米,平原年徑流量94.06萬立方米,年均徑流量444.70萬立方米。
大曲河 ,是赤峪河的支流,由大曲溝、小曲溝匯流而成。大曲溝長4公里,流域多為灌草植被,集雨面積9.1平方公里。出山後匯淺石溝、牛角溝水,由新河槽入赤峪河,大曲河峪口平均流量0.049立方米/秒,山區年徑流量119.78萬立方米,平原年徑流量34.07萬立方米,年均徑流量153.84萬立方米。
黃氏河 ,又名黃池河,黑河支流。河源黃龍寨嶺。峪口南為淺山石溝,主溝長10公里,流域面積21.9平方公里,於黑惠渠水壩下游入黑河。山區徑流量695.27萬立方米,平原徑流量3.00萬立方米,年均徑流量698.27萬立方米。峪口平均流量0.221立方米/秒。
水利工程
灌溉工程
太平軍引水渠,位於馬召鄉金盆村北700米的黑河南岸山坡,為清同治四年(1865)太平軍一部,駐此開鑿。東起大韓峪,西至仙遊寺,長約500米,渠寬1~2米,渠穿韓峪山脊,俗稱隔山渡水。存遺址。
明萬曆年間,沿黑河築修黑河渠、福壽渠、福盛渠等,灌司竹地700畝。
清康熙元年(1662)知縣駱仲麟倡導,重修廣濟渠,修縣護城河。五年(1666),修建黑水峪口西岸焦家堰,上接搶水石,下至烏龍岔,沿黑河西緣北流,灌焦家樓等村1400餘畝地。十二年(1673)黑水峪口東岸建黃家堰,上接白洋潭,下接黃氏河,灌黃池等村地2000餘畝。
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黑河兩岸多處修渠,灌農田2000餘畝。
清光緒七年(1881)和民國12年(1923),裕盛堰、和尚堰相繼開修,淤灌1000畝。
黑惠渠,始建於民國27年(1938)根據省水電局長
李儀祉計畫建設,11月建壩和開挖乾渠工程施工。次年黑惠渠壩(印度式堆石壩)建成,東西乾渠進水閘、沖沙閘、東乾渠黃氏洞、馬岔河涵洞、西乾渠沙河涵洞施工。民國29年(1940)黑惠渠就峪河涵洞西一支渠施工,西乾渠沙河上段行水。7月14日黑河暴漲,流量1500秒立方米,為原設計洪流量800秒立方米的1.88倍,沖毀印度式堆石壅水壩,8月重新設計、修建壅水壩,改曲線形滾水壩,壩面用大塊料石築砌。次年3月19日黑惠渠首滾水壩工程砌頭,6月5日竣工。同年修建東西乾渠下段、西二支渠。民國31年(1942)4月供水量8.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39756.6畝的黑惠渠工程建成,於武家莊渠首舉行竣工放水典禮。後陸續增建。黑惠渠年均引水為黑河年徑流量1/6。灌馬召、樓觀、廣濟、二曲、辛家寨、侯家村、四屯、終南、司竹、集賢、就峪等11個鄉(鎮)76個行政村、8個廠場。20世紀80年代黑惠渠灌溉面積13.6萬畝。
田惠渠,引田峪河水。1956年6月動工修建,12月竣工。總投資1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萬元,村民投資8萬元。次年放水,灌集賢、終南、樓觀、耿峪4鄉(鎮)9個行政村,28105畝耕地。田惠渠樞紐工程位於田峪河出口處,由滾水壩、進水閘、沖刷閘組成,壩長40米,高1.8米,頂寬2.1米,引水流量2.5立方米/秒。乾渠長7.8公里,各類渠道建築物142座。設站管理的國營、鄉營小型渠道共7條。
井泉排水渠,為天井渠和龍泉渠2條相鄰排水乾渠的總稱。天井渠源出界尚堡北葦園池、鏵角池等泉水,構成天井泉渠系;龍泉源出龍泉寺村各泉,匯成龍泉渠系。兩泉總流量4.02立方米/秒。原天井泉、龍泉兩渠,各自沿灌區低凹地帶,由西南流向西北,遊蕩漫流,注入黑河。1957~1962年,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井泉渠工程。1966年施工,次年春完成土渠工程,修總排水乾渠1條,0.5公里,東排水乾渠4.9公里。西排水乾渠5.3公里,排水分渠13條9.6公里,灌溉支渠4條12.7公里,灌溉斗渠28條21.2公里,後經10餘年陸續配套,建各類建築物87座,其中東乾渠壅水閘5座,西乾渠壅水閘6座,其餘均為斗門、涵管、匯流、橋樑等。工程建成後,對排除積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單產,收到了明顯效果。
河道治理
嘉靖十四年(1535)本縣人王三聘(《人物誌》有傳)棄官歸里,目睹陽化河泛濫,心甚焦慮。在辦義學之際,察勘地形,測河道,率眾疏通河流,根治水患。
黑河防洪工程,1950年國家投資12.33萬元,組織民工在瀘河西岸修防洪堤1975米,防禦洪水西泛,保護耕地3萬餘畝。1958年2月至翌年12月,組織民工於瀘河西六家莊、韓家號險工段,砌石護岸。4月組織焦鎮、九峰、赤峪、司竹、高廟、渭濱等6公社民工,修建黑河、泥河馬村匯流處的防洪搶險工程。1966年11月至翌年5月,動員平原17公社民工1.2萬人,修南北段河堤27.18公里,移土方881.771萬立方米,險段砌石護岸4.4公里。為防禦洪水,保護和開墾耕地,將黑河、瀘河歸於泥河,騰灘地3000畝。
1975年11月至翌年4月,平原17個公社繼續治理黑河南北段13.3公里河道,拓深河槽,加固堤防,提高防洪能力。1979年11月至翌年5月,黑河東西段高旺號至田峪河口間河道兩岸,修河堤8.7公里,砌石4.9公里,拓寬河槽350米,並栽植芭茅、沙打旺、紫穗槐等,建防護林鞏固堤防。1981年12月至翌年2月,富仁、終南兩公社組織民工,續修田峪河口至黑河橋東堤5.4公里,砌石護岸4.9公里,使黑河中、下游系統治理23公里多,尚村公社又在治渭同時,將黑河入渭口治理1公里多。餘3公里多未治理。黑河防洪堤系雖未貫通,但洪水危害已基本控制。
2012年日,西安市啟動周至縣黑河平原段綜合治理工程,黑河平原段綜合治理工程自黑河水庫壩址至黑河入渭口,長度為29.5㎞,總投資75805.22萬元。工程建設內容涉及加高培厚左右岸堤防60.7㎞,建設防風和生態道路60.7㎞,砌護迎水坡38.6㎞,新建護基壩33座,新建漿砌石溢流壩7座,形成生態水面面積112.4萬平方米。河道防洪標準按20年一遇洪水設計,堤防等級為4級,堤頂寬為14米,中間設7米寬雙車道瀝青砼道路,兩側各設1.5米寬人行道和2米寬綠化帶。
引水工程
黑河引水工程是以擬建的黑河水庫為主要水源,以已建成的石頭河水庫為補充水源, 石砭峪水庫作為備用水源,最遠引水距離 143km,工程全部建成後每年可向西安市供水 4.0 億 t,日供水規模 110 萬 t,相當於西安市現有供水能力的 1.6 倍。這項工程建成後,將有效 緩解西安用水緊張,滿足城市發展需要。
黑河金盆水利樞紐工程是西安市黑河引水的主水源工程,是一項以城市供水為主,兼顧灌溉,結合發電及防洪等綜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工程。壩址東距西安市約86km。水庫主要由攔河壩、泄洪洞、溢洪洞、引水洞、壩後電站、左岸單薄山樑防滲處理及副壩等建築物組成。攔河壩為粘土心牆沙礫石壩,總庫容2.0億m3,多年平均調節水量4.28億m3,其中:向西安市城市供水3.05億m3;農業灌溉供水1.23億m3,灌溉面積37萬畝。壩後電站裝機2萬kW,多年平均發電量7308萬kW·h。工程總投資163383萬元。工程於1996年1月開工, 2002年6月竣工,2009年1月通過由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持的竣工驗收。
流域概況
地形地貌
黑河,縱貫
周至縣縣境南北,發源於秦嶺最高峰
太白山,流域地形起伏大,流域內次一級斷塊發育,斷裂帶控制著山澗小溪和較大支流的流向,使之形成典型的釣鉤水系;渭河沖積平原南緣,以東西向的斷層為界,與秦嶺山地明顯分開,兩者分界處為河道縱斷面變化的轉折點,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黑河幹流大體也是東北流向。發源地及上游大部分為茂密森林所覆蓋,已有675平方公里劃為
國家自然保護區,水源充沛,水質清純,為西安市重要水源地。
河水出峪後穿過淺山丘陵區黃土台原,河道展寬至1000米以上,至沙谷堆、董家園變成了
三岔河,河水漫漶,河道遊蕩,砂礫一片。
名勝遺址
樓觀台,樓觀是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位於秦嶺北麓中部的黑河支流田峪河和就峪河之間的低山區。東距西安70公里,西距縣城15公里,是著名的聖跡遊覽地。樓觀創始於西周,鼎盛於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振興於今。樓觀台名勝風景規劃區323平萬公里,有樓觀景區、金牛坪景區、木子坪景區和就峪景區。樓觀為核心景區,主體景觀說經台,傳說老子在此講授過道德五千言。有宮觀30餘座,其中中國書法名碑1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古樹7種20餘株,翠竹環擁,林木蔥鬱。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因之樓觀又稱樓觀台。樓觀颱風景名勝區山青水秀,無污染,無噪音,空氣清新。屬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性氣候,夏季清涼爽快,秋夏低溫多雨,冬春乾寒有雪。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宜於避暑。區內河水流量豐沛,清徹透亮,水質純淨,屬重碳酸鈉型。植被覆蓋率85%,主要為次生林,次為人工林和原始森林。
陝西黑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黑河(古稱芒水)源頭周至縣境內,面積7462公頃,森林覆蓋率94%,108國道縱橫相連,交通十分便捷。公園有四大景區,100多個景點。園區森林茂密,奇峰若雕,怪石嶙峋,山水如畫。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動物倘佯其間,儻駱道、營盤梁、釣魚台、大蟒河等歷史人文景觀,凸現著深沉厚重的文化積澱。
仙遊寺,隋仁壽元年(601),奉敕在仙遊宮(今仙遊寺)建法王塔,十月十五日高僧童真奉舍利置地宮。唐宋,佛教寺院廟宇在周至相繼修建,原景教大秦寺也住入佛徒,佛事最盛的是仙遊寺。仙遊寺位於周至縣城南17公里的黑水峪口。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與蕭史的愛情故事發生在這裡,弄玉自幼擅長吹簫,通曉音律。它與風流俊逸、才華出眾的蕭史志趣相投,結為夫妻,住在寺邊的玉女洞。悠揚動聽、超凡脫俗的簫聲引來祥龍瑞鳳,他們雙雙結伴成仙而去。這就是“乘龍快婿”典故的由來。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在興建行宮,起名仙遊宮,現留南北二寺在黑水河南北兩岸。南寺稱仙遊寺,北寺稱中興寺,二寺之間有一“黑水潭”,亦稱“仙遊潭”。寺周圍九峰列障,清溪似帶。這裡有許多歷代著名文人墨客的軼聞遺蹟,其中有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馬融、唐代王勃、岑參、李商隱、朱慶餘等,特別是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這裡一氣呵成寫下了以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為主題的長詩《長恨歌》,成為時代相傳的千古絕唱。
太白山,秦嶺是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水嶺。其主峰太白山海撥3767.2米,是我國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一高峰。太白山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另外,秦嶺和淮河一起還形成了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由於太白山山勢高聳,水熱差異大,氣候垂直分布效應明顯,自山麓至山頂,沿山體分布有暖溫、中溫、寒溫和亞寒四個氣候帶,天象景觀獨特,氣候變幻莫測,時風、時霧、時雪、時雨,因此,也就構成了“一山歷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氣象景觀。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太白山高山地區,保存有完整、清晰的第四紀末次冰川遺蹟(發生於六、七萬年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大理冰期”)。以拔仙台為中心,角峰、槽谷、冰斗、冰階、石河、石海、冰坎、石陣、石塔、冰蝕洞、冰斗湖、石環、漂石、冰磧湖,終磧湖等第四紀冰川所特有的地貌形態均歷歷在目,一覽無遺,有的甚至廣布幾十里,因此,太白山被譽為研究第四紀冰川及“太白冰期”的天然博物館。太白山主體是由規模龐大的花崗岩體(即:太白花崗岩)組成的,這個岩體在漫長的歲月中,幾經構造變化,使斷層、節理不斷發育。它們在各種外力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現在太白山奇峰林立,雄偉險峻的山嶽景觀特色,它們或巍峨壯麗、層巒疊翠;或拔地通天、壁立千仞;或千岩竟秀,神秘莫測;或雲霧蒼茫、飛瀑流泉,自然景觀資源非常突出。太白山是我國少有的生物多樣經典型地區之一,保存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生物多樣地區,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頻危植物26種,如獨葉草、太白米等。這裡森林垂直分布帶特別明顯,有分布中低山區的落葉闊葉林帶,有中山區(海拔2300—2800米)的針闊混交林帶(如紅樺林帶,二十里枇杷林帶等),中高山區(海拔是2800—3400米)的針葉林帶(以冷杉、落葉松為主),也有高山區(海拔3400—3767米)的荒漠灌叢草甸帶。同時,太白山藥用植物名目繁多,且自成體系,這裡奇花異草,比比皆是,故素有“太白山上無閒草,滿地遍野都是寶”之稱。同時也被譽為“北方的西雙版納,天然的植物園”。太白山繁茂的林木花草和生態環境,為各種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優越的場所,是一個野生動物的天然基因庫。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大熊貓、金絲猴、羚牛、金錢豹、林麝、大鯢、錦雞及太白虎鳳蝶等。
老縣城(佛坪廳故城),位於太白山東嶺下龍洞灣東5公里的周至縣厚畛子鎮。西距洋縣華陽75公里,東距佛坪縣105公里,北距周至縣城110公里,距古城西安185公里,是儻駱古道的必經之地。海拔高程1737.2米,地理坐標:東經107°45′,北緯33°48′。老縣城集歷史、文化、自然、人文於一體,是“儻駱古道”上最重要的一個驛站,流傳著四郎取水等美麗的傳說。老縣城是目前保護比較完整的一座處在百里大山深處的故城遺址(全國唯一的高山石頭城)。城座北朝南,設東、西、南三城門,城址平面輪廓呈東部外凸的不規則長方形。城牆周長約1197米,其中南部牆長390米,北城牆長340米,東城牆長約235米,西城牆長232米,圍合面積約8.47公頃,城內原佛坪廳辦公遺址及清代建築保存完好,城內留存大量精美的碑碣和石雕群,如國內十分罕見的“三龍戲珠”碑,具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價值。老縣城又稱佛坪廳故城,原名佛爺坪。佛坪舊為周至、洋縣轄區,道光初始設官守,歷代沿革不得詳考,知其秦漢間先後屬內史、右扶風、扶風及漢中郡;三國以後屬扶風郡及梁州,唐屬稷、洋二州;宋屬京兆、興元二府;元屬奉元興元二府;明屬西安、漢中二府。清初循其舊制,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割周洋地置佛坪廳,改屬漢中府。同年,到任同知景梁增,招撫流民,伐木開石,於氵胥 水河南岸築佛坪廳。廳城設立初期,一度呈現繁榮景象,轄域內人員最多時近3萬人。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廳改縣治;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因匪患廳城廢;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廳城遷往袁家莊(今佛坪縣址),歷時101年。新中國成立後,佛坪廳故城在1958年被劃入周至版圖,1960年復歸佛坪,1962年再次劃歸周至管轄。目前,故城所在地已被今人稱為老縣城村,隸屬於周至縣厚畛子鎮。1996年6月12日,周至縣人民政府將“老縣城遺址”(佛坪廳故城遺址),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9月24日“佛坪廳故城”被公布為陝西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棧道交通
駱峪道,西漢高祖年間開通。北口駱峪在縣城西南15公里(今駱峪鄉政府),南口在洋縣北15公里(今四郎鄉政府)。是由儻峪、駱峪相連修建成的山中峪道,故亦稱儻駱道。古道從駱峪入山,沿太白山南麓入秦嶺。途中“重崗絕澗,危崖亂石”,地形險峻,林深谷邃。蜿蜒於黑河支流間,穿過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原始森林,翻越高聳入雲的秦嶺梁,經老縣城村,過華陽鎮,入洋縣境,又西折南行穿湑水、漢水至城固縣,然後西行抵漢中,全長382.5公里,其中峪道250餘公里,是古長安通漢中最捷近的山中要道。
其棧道遺址有:
沙梁子黑河橋遺址,位於沙梁子鄉沙梁子村西南1公里的黑河兩岸石壁,為駱峪道附屬建築。據遺址旁《重修黑河橋碑》記載:清光緒十四年(1888)前,已在河上架設鐵索橋,後易為石橋,已毀。兩岸石壁上現存鐵索橋樁9個,有圓形、方形2種,孔深0.4米。兩岸存石拱橋礅,已殘。高7.3米,為6層長方形石條砌築而成;西側100米處石壁間有陰刻女性生殖器圖。其下另有棧道遺址,長約60米,可見棧孔10個,圓形,孔徑、深均0.2米。重修黑河橋碑已殘,高0.93米,寬0.77米,楷書,16行,劉從發書丹,張天民刻石。記士紳於光緒十四年(1888)秋汛鐵索橋毀後,重建石橋等事。
姜家坪棧道遺址,在
厚畛子鎮姜家坪村北2000米的黑河北岸,距河床60米,共2段,全長22米,有棧孔19個,棧樁5個,平均孔距1.1米,棧樁長0.8米,直徑0.18米,圓形棧孔徑0.2米,深0.2米。
橋灣坪棧道遺址,在沙粱子鄉橋灣坪東北50米,距黑河南岸河床2米的花崗崖壁上,長60米,可見圓形棧孔10個,間距1.1米,孔徑0.21米,深0.2米。
大坪棧道遺址,位於安家岐鄉大坪村西1200米的黑河東岸,距河床2米的崖壁上,可見圓形棧孔3個,間距1米,孔徑0.4米,深0.25米。
三和店棧道遺址,位於陳河鄉三和店村西130米的易家溝陳河南岸,距河床1.8米的岩石上,可見2個棧孔,間距1.6米,圓孔徑0.25米,深0.2米。
六角子棧道遺址,位於厚畛子鄉佐家坪村西北1.5公里的黑河北岸,距河床90米,全長約30米,可見棧孔20餘個,孔距不等。
沿岸集鎮
馬召鎮,位於縣城南10.5公里的秦嶺腳下,為鄉政府駐地。周城(周至~城固)、南環公路縱橫貫穿鎮區,交通方便。據民國重修《周至縣誌》載:東漢馬融拜關中學者摯恂為師,隱居仙遊寺石室學習。後來,馬融成為名噪一時的大儒。公車徵召,鄉人榮之,馬召因而得名。馬召鎮山青水秀,風光綺麗,尤以
仙遊寺為最。歷代帝王、名宦、文人學士足跡遍及於此。明清至民國時,馬召鎮以交易木柴、木炭、藥材等山貨特產為主,工商業市場冷清。50年代鎮上建立中學、供銷社、糧店、醫院、銀行、稅務、食品等單位。每年古歷10月10日為馬召鎮物資交流會,交易物資齊全,會期長,人數多。鎮區東瀕黑河,西靠沙河,南依秦嶺,北連平原,是山、水、灘、塬,兼有的鄉鎮,是舉世矚目的黑河水庫所在地,馬召鎮東距西安76公里,北距楊凌27公里,西距鹹陽67公里,108國道,107省道橫貫馬召鎮東西南北,1997年被西安市確定為小城鎮建設綜合試點鄉鎮,2008年確定為陝西省關中百鎮建設重點鎮,是周至縣南部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板房子鎮,南距縣城74公里。距佛坪縣城41.3公里,周城公路穿過街道,交通方便,為中共板房子工委(轄深山區6鄉)和鄉駐地。是60年代新興的山區小鎮。相傳,明代這裡山高谷狹,道路崎嶇,荒無人煙,清初有陳姓人家從外鄉流落於此,用木板構成房屋,因而得名板房子。文教、衛生、工商、財貿、郵電、金融等事業均有建設。使民眾交易、看病、學生就讀,商旅乘車得到方便。1980年又建成水電站1座,使照明、農副產品加工電氣化。
陳河鎮,地處秦嶺北麓,因域內黑河支流陳家河而得名。公元1950年置瑤嶺鄉,1956年撤區並鄉後稱陳河鎮至今。政府駐地木匠河,距縣城32公里全鎮轄12個行政村、3953人、國土總面積253.3平方公里,鎮域內東西寬60多公里南北長40多公里,國道108魚貫南北。山脈呈東西走向。東與王家河、樓觀鎮相連,南與板房子、厚畛子毗鄰,西與駱峪鎮接壤,北與馬召相通。全境踞秦嶺褶皺帶,處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中年均溫度12度,最高海拔2842米(一腳踏三縣)植被以灌木林地為主,其間孕育大量野生動物如熊、羚牛、麝、大鯢、細鱗鮭、錦雞、野豬、黃羊等200餘種。中藥材以山茱萸、豬苓、五味子為最,礦藏以大理石、石灰石為主,大量適宜飼養花木的腐植土潛藏無限商機。金盆水利樞紐工程三分之二的庫區在轄區內。
厚畛子鎮,厚畛子因山水得名,山陵高大曰厚,黑水源頭曰畛。《山海經》中有“青姿之山,畛水出焉”之載,故而得名厚畛子。也有另一種解釋,當代作家葉廣芩經過考證後認為,“厚畛子”實際上是後來人對儻駱道在此相對的寬度命名的驛站。2001年12月,厚畛子鎮、沙梁子鄉合併為厚畛子鎮。轄厚畛子、姜家坪、花耳坪、釣魚台、老縣城、大蟒河、殷家坪、八一、同力、三合10個行政村。厚畛子鎮歷史沉積久遠,文化底蘊深厚。三國時期,厚畛子地理極其重要,既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蜀攻魏、魏伐蜀,厚畛子是重要的兵驛,厚畛子村曾駐兵紮營,留有營盤梁等地名,境內留存古棧道遺蹟多處。厚畛子流傳著劉秀斬蟒、殷娘娘望夫、姜太公釣魚等眾多傳說,產生了大蟒河、殷家坪、釣魚台等美麗的村莊名字。厚畛子鎮還是儻駱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相傳唐德宗、唐僖宗等均從此處出逃,楊貴妃儻駱道離奇失蹤。清道光五年,清政府在厚畛子鎮老縣城村設佛坪廳,後因匪患,民國十四年廳城廢,佛坪縣府遷往袁家莊(今佛坪縣治所在地),空留一座高山石頭城。厚畛子又是全國最早的工人起義發祥地,紀念伐木工人起義的廟宇、石碑湮沒在密林深處。
厚畛子鎮隸屬於西安市周至縣,東與板房子鎮交壤,西與寶雞太白縣、眉縣連界,南與漢中佛坪縣、洋縣毗鄰,北與陳河鎮相依。108國道橫穿境內,鎮政府駐地厚畛子村,距108國道25公里。近年來,厚畛子鎮依託境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和生態型經濟林兩大主導產業。鎮域內旅遊設施齊全,建有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有大型賓館5個,“農家樂”經營戶76戶,每天可接待遊客3000人次。相繼成立了嚮導背工協會、農家樂協會、山歌協會等,滿足了遊客的吃、住、行、游、購、娛的旅遊觀光需求。厚畛子鎮每年接待戶外探險、旅遊觀光遊客近30萬人次。2011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為4834萬元,農業總產值2614萬元,人均純收入為5180元。
是西安市唯一深山景區建制鎮。是橫跨秦嶺南北,南有氵胥 水河(屬長江水系),北有黑河(屬黃河水系),兼有南北方過渡性氣候,並且是位居太白山南麓的門戶區,全鎮森林覆蓋率93%,有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系統群落,第四紀冰川遺址,森林垂直分布帶。境內自然、人文景觀多達87處,有“太白積雪六月天”的美景,有保存完整原始生物群落。以拔仙台、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玉皇池、三清池、跑馬梁、南天門、萬畝枇杷林、千年鐵甲樹、釣魚台、玉蘭王、一線天、龍骨峽等景點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