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業部、財政部關於印發〈2011年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財發〔2011〕85號)、《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川辦函〔2011〕179號)以及《四川省財政廳關於安排2014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的通知》(川財農〔2013〕403號)、阿壩州財政局《關於下達2014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的通知》(阿州財農〔2014〕3號)等檔案精神,在實施2011—2013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牧草良種補貼的基礎上,結合我縣牧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基本情況
(一)天然草原情況
黑水縣是半農半牧縣,位於川西高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的高山峽谷地帶,地處岷山山脈中段,是岷江上游主要支流黑水河和毛爾蓋河的發源地。全縣總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積258.43萬畝,占總幅員面積的39.6%,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212.87萬畝,占草原面積的82.6%。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4500米的地帶,以高山、亞高山草甸草地為主。牧草構成以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和雜類草為主。根據2013年草原監測數據顯示,全縣天然草原平均乾草產量53.71公斤/畝。由於地處青藏高原,地理環境複雜,氣候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先天脆弱,加之長期超載過牧,草原退化嚴重,草畜矛盾突出。截止2013年底,全縣退化草原面積100萬畝,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46.98%;全縣草原理論載畜量為27.32萬羊單位;實際存欄牲畜29.45萬羊單位,超載2.13萬羊單位,平均超載率7.8%。201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5192萬元,其中牧業產值1058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680元,其中來源於畜牧業收入1940元。
(二)人工種草情況
為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緩解天然草原壓力,提高牧草產量,增加飼草供給,增強抗災保畜能力,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推進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2011—2013年,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牧草良種補貼9.6萬畝,總計採購、發放康巴垂穗披鹼草、川草1號老芒麥、阿佰德多花黑麥草等良種牧草草種11.2049萬公斤,每年完成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2萬畝、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1.2萬畝的工作任務。
長期以來,由於投入嚴重不足,我縣牧區人工種草面積仍然偏小,良種良法推廣套用積極性高但進展慢,牧草良種化率低,產草量不高,種植、收貯、加工技術手段落後,導致牧草總量嚴重不足,飼草農作物秸稈利用結構不合理,對天然草原依賴性強,加劇了草畜矛盾和天然草原退化。為此,通過繼續實施牧草良種補貼政策,加快人工草地建設步伐,加快牧草良種化進程,增加飼草料補充供給,加快推進草畜平衡。
二、工作思路與基本原則
(一)工作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紮實抓好牧草良種補貼政策實施,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五年達標”的要求,集中資金開展建設,五年內採取分步建設的辦法,將多年生人工草地全部更新,確保建設一片,見效一片;每年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確保當年建成,當年見效。並通過加強監督管理,加大技術服務,強化績效考核,確保牧草良種補貼政策全面有效落實。
(二)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分戶建設。由縣統籌規劃,在有條件的地方集中連片、分戶建植人工草地。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區域的自然條件和人工草地建設要求及利用特點,對多年生、一年生人工草地進行分類規劃,科學選擇適宜的品種及種植方式。多年生人工草地採取集中資金、分年分步實施的辦法,5年全部更新現有保留面積;一年生人工草地實行年年補貼、年年種植,保證面積不減。
3.統一採購,分戶發放。由州組織指導、分縣採購,各鄉鎮以草種實物形式直接分發到建植人工草地的牧戶。
4.強化監管,公正實施。加強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逗硬獎懲,建立村級公示制,接受民眾和社會監督,保證牧草良種補貼 “公開、公平、公正”的實施。
三、建設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實施牧草良種補貼政策,到2015年實現以下目標:
1.人工種草面積:穩定在8萬畝以上,其中,一年生人工種草面積2萬畝,多年生人工種草面積6萬畝以上。
2、享受補貼面積:8萬畝,其中,一年生人工種草面積2萬畝,多年生人工種草面積6萬畝(分5年逐步更新,每年補貼更新1.2萬畝)。
3、直補牧戶面積:8萬畝,均以草種實物直補牧戶。
(二)2014年目標
實施牧草良種補貼面積3.2萬畝,其中:補貼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1.2萬畝,補貼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2萬畝。
分鄉鎮建設目標詳見附表1──黑水縣2014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牧草良種補貼面積及資金分配表。
四、2014年度實施計畫
(一)補貼範圍
現有人工種草保留面積並納入2011年度實施計畫的慈壩、卡龍、蘆花、木蘇和色爾古5個鄉鎮。
(二)補貼方式
州組織指導、分縣採購牧草良種補貼優良牧草種子,各鄉鎮以草種實物形式直接分發到建植人工草地的牧戶。
(三)補貼對象
按計畫要求建植人工草地的牧戶。
(四)補貼面積
實施牧草良種補貼面積3.2萬畝,其中:一年生人工種草補貼2萬畝;多年生人工種草補貼1.2萬畝。
(五)補貼標準
一年生人工種草每年每畝補貼10元的草種;多年生人工種草每畝一次性補貼50元的草種。
(六)補貼資金
補貼資金80萬元,其中:一年生人工種草2萬畝、補貼資金20萬元,更新多年生草地3.2萬畝、補貼資金60萬元。其中:
1.慈壩鄉: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0.3萬畝,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17萬畝,補貼11.5萬元。
2.卡龍鎮: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0.5萬畝,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27萬畝,補貼18.5萬元。
3.蘆花鎮: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1萬畝,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58萬畝,補貼39萬元。
4.木蘇鄉: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0.1萬畝,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09萬畝,補貼5.5萬元。
5.色爾古鄉: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0.1萬畝,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09萬畝,補貼5.5萬元。
詳見附表1──黑水縣2014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牧草良種補貼面積及資金分配表。
五、工作流程
(一)統籌規劃。縣統籌編制人工草地建設規劃和年度實施計畫,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規劃有條件的地方和牧戶集中連片、分戶分步建植人工草地。
(二)編報方案。按照下達的年度資金計畫,縣編制年度實施方案報州審核匯總,再上報省審批後實施。
(三)採購草種。按照批覆的年度實施方案,制定草種採購計畫,由州組織指導、分縣採購。
(四)發放草種。經村級公示後,由縣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畜牧、財政、紀檢等部門及鄉(鎮)人民政府將草種直接發放到牧戶。
(五)指導建設。由縣畜牧獸醫部門及鄉(鎮)人民政府組織人員對牧戶建植人工草地的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牧草收貯等環節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
(六)檢查驗收。由州、縣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督導檢查,縣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工作領導小組適時組織相關部門進行驗收和考評。
六、2014年實施進度安排
1.2014年3—5月:編制牧草良種補貼實施方案。
2.2014年6—10月:各鄉鎮建立牧草良種補貼牧戶花名冊,縣負責採購、調運、發放草種,開展人工種草技術培訓,建植一年生、多年生草地。開展指導、督促與檢查。
3.2014年10月—12月:開展自查、驗收、考核。
七、技術方案
(一)種植區域
在冬春草場建植以多年生牧草為主的人工草地;在糧草輪作(輪歇)地和臥圈地建植以一年生牧草為主的人工草地。
(二)草種選擇與質量要求
1.草種選擇
黑水縣所需草種必須從《四川省牧草良種補貼牧草品種名錄》中進行選擇。根據草種種植區域的地理及自然氣候條件,結合曆年牧草草種選擇試驗,我縣高海拔地區牧草品種主要以垂穗披鹼草、老芒麥等多年生牧草和燕麥、多花黑麥草等一年生牧草為主,海拔較低區域以紅豆草、紫花苜蓿、箭舌碗豆、多年生黑麥草、葦狀羊茅、鴨茅、白三葉等牧草為主。乾旱河谷區以紫花苜蓿、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葦狀羊茅、鴨茅等為主。
牧草品種選擇詳見附表2──《四川省牧草良種補貼牧草品種名錄》。
2.質量要求
選擇的牧草品種必須經過省級牧草區域試驗適宜高原氣候生長,並且是國家草品種審定委員會登記的品種。種子須經清選、除芒、除雜等處理,經牧草種子質量技監部門認證的省級牧草種子檢驗機構抽檢,種子質量達到國家禾本科草種子質量分級標準(GB6142-2008)、豆科草種子質量分級標準(GB6141-2008)二級以上(含二級)。
(三)牧草種植
1.免耕播種
在冬春草場建植以多年生牧草為主的人工飼草基地以免耕播種為主,免耕播種主要採用免耕播種機進行作業播種或人工撒播後用機具對地面進行淺耙,或用牲畜進行放牧踏踩。
(1) 地面處理。免耕播種不會翻耕地塊,需進行有效的地面處理。清除毒害草,平整土地,揀除較大石塊和其他雜物,疏鬆表土,劃破草皮。對大面積免耕種草可採用旋耕機或重耙處理,對牧戶小面積人工種草,一般採用釘耙於雨後耙松表層土。
(2)播種方式。採用免耕播種機條播或人工撒播。
(3)播種量。牧草播種量直接影響其產量,要足量下種,以保證全苗。要根據不同草種和播種方式確定播種量。
(4)播種時間。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區,均採用春播,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2800米以下地區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春播或秋播。
2.翻耕播種
在糧草輪作(輪歇)地和臥圈地建植以一年生牧草為主的人工草地主要以翻耕播種為主。
(1)整地。播種前對地面毒害草採用人工拔除或剷除,也可用化學除草劑,同時清除石塊、殘根及其廢棄物。於土壤解凍後翻耕,整細耙平,適當施基肥。
(2)播種方式及方法。播種方式單播或混播。一年生草地以單播為主,多年生飼草地以混播為主,混播時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搭配混播比例。播種方法可採用撒播或條播,條播行距按照所播草種品種及混播比例對生長密度的要求確定。
(3)播種量。牧草播種量直接影響其產量,要足量下種,以保證全苗。要根據不同草種和播種方式確定播種量。
(4)播種時間。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區,均採用春播,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2800米以下地區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春播或秋播。
(5)播後覆土。牧草種子輕而小,播種後不易與土壤緊密接觸,影響水分吸收。除濕度過大的粘土外,播後都需要進行覆土,一般覆土1—2厘米。
(四)田間管理
1.圍欄
為了防止幼苗被啃食踐踏破壞,播後應採用圍欄進行封育。圍欄可採用網圍欄、刺絲圍欄等圍欄方式,鋼絲網圍欄生產和安裝標準按農業部《草原圍欄建設技術規程》(NY/T1237-2006)標準執行。
2.補苗
及時觀察播種後的出苗情況,當缺苗達到10%以上時應及時補苗。
3.雜草防除
防除雜草的方法有人工除草和除草劑除雜。在生產實踐中,對於面積較小的地塊,主要採用人工除雜。對面積較大的地塊,可用選擇性除草劑除雜,但要嚴格按照除草劑的使用說明進行操作。
4.追肥
追肥以化肥為主。豆科牧草追肥以磷、鉀肥為主,一般每畝施複合肥10公斤。禾本科牧草在拔節以後至抽穗期以及每次刈割之後,主要以施氮肥為主,一般每畝每次施尿素5—10公斤。
5.灌溉
乾旱地區和乾旱季節需要對牧草進行適時灌溉。牧草刈割後結合追肥進行灌溉,可促進牧草再生,提高產草量。
(五)牧草收貯
1.牧草收穫
一般來說,禾本科牧草適宜在拔節期至抽穗期刈割,豆科牧草適宜在分枝期至現蕾期刈割。刈割留茬高度也因不同牧草而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上繁草刈割留茬5—6厘米;下繁草刈割留茬3—4厘米。
2.乾草調製
田間乾燥法: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將青草刈割以後,在原地或另選一地勢高處將青草攤開晾曬、翻曬。一般刈割的牧草經過3—4天晾曬即可打捆存放於通風乾燥處備用。
草架乾燥法:在濕潤地區採用草架乾燥法調製乾草。方法是把刈割的青草自上而下放置在草架上,厚度不超過70厘米,保持蓬鬆和一定斜度,以利採光、通風、排水。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指導
縣、鄉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對牧草良種補貼工作的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細化工作措施,充分調動廣大基層幹部和農牧民的積極性,組織動員各方力量,指導牧戶適時開展人工草地建設。縣級負責全縣方案編制、申報以及指導、檢查等工作;各鄉鎮負責人工種草戶的落實、培訓、指導、草種發放及自查、驗收、考核等工作。
(二)強化技術支撐
充分依靠省草原工作總站、省草科院、西南民族大學等省州縣各級草原技術推廣、科研及教學單位,加強對牧戶的培訓,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種草、收貯和牧草利用等技術,爭取為每戶培訓1名技術明白人。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基層,廣泛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技術跟著種子走,實現良種良法配套。
(三)嚴格督查監管
建立村級公示制,對牧戶種草面積、草種發放數量、考核結果等內容進行公示,接受民眾和社會監督。州、縣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工作領導小組組織有關部門對補貼落實情況進行不定期督促檢查,採用州抽查、縣自查的方式,對草種招標採購、發放數量、種草面積及效果等開展指導檢查,形成督導意見,對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對人工種草落實到位、管護到位、工作突出、成效顯著的鄉、村給予種草項目傾斜。對措施不力、完不成目標任務、落實效果差的鄉、村給予通報批評,責令限期整改完成,扣減績效考核獎勵資金。對不按要求建植的牧戶暫停草種發放。
(四)實施項目配套
結合牧草良種補貼政策的實施,縣、鄉將認真組織實施好牧區優良牧草種植示範推廣等項目,繼續開展好種草貯草競賽活動,引導和支持廣大牧民民眾廣泛開展人工草地建設工作,確保牧草良種補貼政策有力有效落實。
(五)完善檔案資料
逐級建立檔案資料,做到縣級有區域圖、鄉級有落實表、村級有花名冊。縣建立以村為單位的種植面積、補貼草種和技術措施等生產信息資料庫,並將每個地塊進行GPS定位上圖,標明種植面積、戶主姓名等基本信息;州級建立以縣為單位的種植面積、補貼草種和種植牧戶數等相關信息檔案。
九、效益分析
實施牧草良種補貼,加快推進人工種草,有利於改善草原生態狀況,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促進草原生態系統恢復良性循環,實現草原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協調統一。
(一)生態效益。實施牧草良種補貼,加大人工種草力度,有利於減少牲畜對天然草原的依賴程度,減輕天然草原承載壓力,促進草畜動態平衡和草原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增強天然草原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空氣、固碳儲氮等多種生態功能。
(二)經濟效益。實施牧草良種補貼,加強人工種草,將大幅度增強飼草生產能力,增加農牧民收入。建設人工草地3.2萬畝,按每畝新增鮮草1000公斤,年增產鮮草3200萬公斤,每公斤0.2元的價格測算,年可新增效益近64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三)社會效益。實施牧草良種補貼,開展人工種草,改善農牧民生產條件,提高牧民抗災保畜能力,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有利於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有利於維護民族地區團結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