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漢字)

黍(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黍,shǔ,從禾從雨。亦稱“”、“糜(méi)子”。

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broomcorn millet]。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黍,禾屬而黏者也。——《說文》。按,今北方謂之黃米。

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月令》。

黍形聲。從禾,雨省聲。本義植物名。亦稱“稷”、“糜子” 。黍是中國最早用於耕作的植物之一。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broomcorn millet)。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基本介紹

漢字釋義,讀音,部首筆畫,漢字編碼,黍之釋義,方言集匯,漢英互譯,黍類介紹,古籍解釋,

漢字釋義

基本信息
漢字:黍shǔ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讀音

拼音:shǔ
注音:ㄕㄨˇ

部首筆畫

部首:黍
黍
部外筆畫:0
總筆畫:12

漢字編碼

五筆86&98:TWIU
倉頡:HDOE
鄭碼:MFOK
筆順編號:312343424134
四角號碼:20909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9ECD

黍之釋義

shǔ ㄕㄨˇ
◎ 〔~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
<名>
(形聲。從禾,雨省聲。本義:植物名。亦稱“稷”、“糜子”)
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黍,禾屬而黏者也。——《說文》。按,今北方謂之黃米。
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月令》。註:“黍火谷。”
黍白薌合。——《禮記·曲禮》
無食我黍。——《詩·魏風·碩鼠》
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論語·微子》
黍稷馨,祝時謳。——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又如:黍離(喻覆沒;衰敗。西周亡後,周大夫過故宗廟官室,只見滿目黍離,十分荒涼);黍酒(用黍釀製的酒);黍醅(同黍酒);黍月霍(一種雜有黍米的肉羹);黍谷生春(比喻厄運有了好的轉機)。
糜稷一類草本植物。 [panic grass]
麥行千里不見土,連山沒雲皆種黍。——宋·王安石《後元豐行》
古時建立度量衡的依據。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虞初新志·魏學洢·核舟記
黃米做的飯。 [millet]
其鑲伊黍。——《·周頌·良耜》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
又如:殺雞為黍
鄭碼:MFOK,U:9ECD,GBK:CAF2
筆畫數:12,部首:黍,筆順編號:312343424134
黍子
shǔ zi
一年生草本植物(Panicum miliaceum),葉子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叫黃米,煮熟後有黏性。是重要糧食作物之一。
黍,去皮後叫黃米。我國古代用黍百顆排列起來,取其長度作為一尺的標準,叫黍尺

方言集匯

◎粵語:syu2
廣濟方言:xiu,同“朽”音。
客家話:[海陸豐腔] shu3 [客英字典] shu3 [沙頭角腔] su5 [梅州腔] shu3 [台灣四縣腔] su3 [寶安腔] su5 [客語拼音字彙] su3 [陸豐腔] shu3

漢英互譯

millet

黍類介紹

黍類是本科一類種子形小的飼料作物和穀物。亞洲或非洲可能在很久以前前就已有栽培。在距今8200年前的中國甘肅秦安大地灣一期遺址F374號房基西南角下面,就曾發現了已碳化的糧食作物黍和油菜籽的殘骸.一般株高0.3至1.3米(珍珠黍可高達1.5至3米)。穗狀或總狀花序,也有圓錐花序。除珍珠黍外,種子脫粒後穀殼不脫落,去皮後常呈奶油白色。黍類在亞洲很多地區、俄羅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美國和西歐主要作為牧草或用來制乾草,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也作為主要穀物。黍類有很多種,如珍珠黍(是印度和非洲的普通糧食,適於貧瘠乾燥土壤)、掃帚黍(在美國作為飼料,在亞洲和東歐供食用)、穀子(也稱小米或粟,北美和歐洲西部作為乾草種植,在中國等亞洲國家是重要糧食作物)、指黍(南亞和非洲部分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日本黍(種植於日本和美國,用於制乾草)等等。黍類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質含量約6%至11%,脂肪約1.5%至5%。黍類味濃,不能制膨鬆麵包,主要用於小麵包乾及做粥或飯。世界年產量約3000萬噸,主要生產國是印度、中國、奈及利亞和俄羅斯。
黍,是中國小雜糧的一種,一年生糧食作物,成熟以後是金黃色,在中國的北方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山西大同,忻州一帶。黍去皮以後,叫黃米,此種米有黏性,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做粽子的原料之一,此外黍磨成麵粉以後還是做油糕的原料。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亥集下】【黍部】 黍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舒呂切《韻會》《正韻》賞呂切,音暑。《說文》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從禾,雨省聲。孔子曰:黍可為酒,禾入水也。《字彙》粟屬。苗似蘆,高丈餘,穗黑色,實圓重,土宜高燥。《詩緝》黍有二種,黏者為秫,可以釀酒。不黏者為黍,如稻之有秔糯也。《爾雅翼》黍,大體似稷,故古人倂言黍稷,今人謂黍為黍穄。《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黍曰薌合。
又角黍。《續齊諧記》角黍,菰葉裹黏米為之,楚俗投汨羅水祠屈原。
又地名。《左傳·哀七年》宋人築五邑,一曰黍丘。《注》梁國下邑縣西南有黍丘亭。
又《史記·秦本紀》秦取韓負黍。
又弓名。《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
又黃鳥,一名搏黍。
又蟲名。《爾雅·釋蟲》委黍。《注》婦別名。
又蓬名。《爾雅·釋草》薦黍蓬。 《六書·精薀》黍下從氽,象細粒散垂之形。
考證:〔《左傳·哀八年》晉人築五邑。〕 謹照原文八年改七年。晉人改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