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育方式,保護級別,人工飼養,飼養方法,注意事項,品種選擇,衍生文化,
形態特徵
體呈卵圓形而側扁,吻長突出,前端鈍尖。額頭陡斜,眼睛上位。口小,端位。兩頜各具齒1行,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側扁,邊緣具缺刻,呈鈍鋸齒狀。成魚除了黑眼睛和尾柄上的白色芽狀棘外,頭及身體呈一致的鮮黃色。背鰭高聳,臀鰭發達,兩鰭張開使全魚呈三角形。在體側中央有許多淡色縱線,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尾柄兩側各有一向前長棘,其前方有許多毛狀突起。尾鰭截形。幼魚體白,上有許多淡棕色橫線,背鰭及臀鰭鰭條均較成魚長。
棲息環境
僅在亞熱帶珊瑚礁海域活動,熱帶海洋不常見。
礁岩棲性魚類,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潟湖及面海的礁區,棲息深度2至46米左右。通常單獨或成一小群優遊於藻叢間。
生活習性
幼魚具有區域性,長成時這一特性逐漸減少,並開始在更廣闊的珊瑚礁水域漫遊。成魚獨居或結成鬆散小群活動,其它魚類有時也會加入群中,比如橫帶高鰭刺尾魚。晝行性,白天在海藻間穿梭;夜間,它們通常獨自棲息於珊瑚礁的間隙中。以大型藻類為食,如海藻、絲狀藻,也食少數浮遊動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海域):關島、日本、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菲律賓、中國台灣、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約翰斯頓環礁、中途島、威克島)。
引進地:美國(不包括夏威夷群島)。
繁育方式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0年評估。
人工飼養
飼養方法
黃金吊適合飼養在珊瑚礁岩石生態缸中,富含鈣質的水會讓它們的顏色看上去更亮麗。儘量避免在同一水族箱中同時飼養兩條黃金吊,如果要同時飼養最好在同一時間將它們引入水族箱。如果引入時間有先後順序,則後來者很容易被前者消滅,它們具有手術刀一樣鋒利的尾柄刺,是極具殺傷力的武器。即使在已經飼養有一條或一群黃金吊的水族箱中再次引進一批,也必須保證新引進的數量要大於原有數量,並確認後來者不比前者小。
注意事項
品種選擇
市場上所見的黃金吊絕大多數採集於夏威夷。雖然中國幾個版本的魚類志或圖鑑都記載有採集於南沙群島地區的標本,但不論是在海南漁民的魚排上還是海水觀賞魚收購商那裡,都沒有捕獲過這種魚的記錄。不但國內,即便是菲律賓、印尼、斐濟和馬來也沒有過捕獲記錄。幸好人工繁育技術逐步成熟起來,一些原產地的漁場開始用人工采卵的方式繁殖黃金吊,並逐步將人工個體投放到市場上。
衍生文化
即使不飼養海水觀賞魚的朋友也偶爾可以順口叫出黃金吊的名字。它是被飼養數量最多的倒吊品種;它是最容易飼養的倒吊品種;它是近乎全球所有海水觀賞魚愛好者都喜歡的品種;它還是最早被豢養的海水觀賞魚品種之一;在全球的海水觀賞魚貿易中,除了公子小丑魚(amphiprion ocellaris)外,單一品種數量最大的就要數它了。加上香港朋友為其起的名字“黃金”一下子讓它成為了海水觀賞魚中的璀璨明珠。其實它還有一個名字“黃三角倒吊”這個名字早期在台灣和大陸被通常使用,主要從魚的形狀上描述了它。但由於名字字數多,叫起來繞口,故最終大家都沿用了黃金吊這個時尚的“港名”。
(註:黃高鰭刺尾魚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