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粑

黃粑

黃粑,一名黃糕粑,但直稱黃粑為多,是貴州四川等地非常有名的特色傳統小吃,貴州有清鎮黃粑,四川有瀘州黃粑,做法雖不一,但主材料均為糯米和粳米。黃粑呈黃色,與加入其中的紅糖有關。若用白糖,則呈白色。

原料:優質糯米、粳米、紅糖或白糖。以良姜葉包裹成長方體形狀,大小不拘,視個人喜好而定,以撕成細線的棕櫚樹葉綑紮,蒸熟後可食。其色澤黃潤、味道清香、口感軟糯。涼後,黃粑乾結變硬,經蒸煮、油炸、煎炒或微波加熱而變軟,口味因烹飪方法不同而各具特色,是營養豐富的食品。瀘州人過年有做黃粑的習俗,隨著經濟生活的發展,平時也可以買到,平時也可以吃,但過年做黃粑,不僅添一份闔家歡樂的喜氣,也為過年走親訪友提供禮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粑
  • 別稱:黃糕粑
  • 地區:貴、川等地
  • 原料:優質糯米、粳米、紅糖等
  • 特點:色澤金黃、香氣濃郁
  • 味道:味甜糍和
  • 熱量:308 大卡(100克)
歷史淵源,相關傳說,起源發展,製作過程,主要配料:,黃粑特點,特名小吃,清鎮黃粑,

歷史淵源

相關傳說

時間一直追溯到三國時期,那時的貴州,還被稱作夜郎。據說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當時正率兵平定孟獲,在夜郎國與那黔中洞主作戰。一日,蜀軍正埋鍋造飯,突然探子來報,說有蠻軍臨陣。諸葛亮一聽,於是下令出戰,沒幾下,便打退了黔國洞主的人馬。也不知這諸葛軍師是何用意,你說勝了就勝了吧,可他既不顧窮寇莫追的忌諱,也不顧這幫軍士的飯還沒吃,下令大軍乘勢窮追蠻軍上百餘里。這一追倒也沒什麼,可就急壞了這軍中的火頭軍了,久等部隊不歸,可這煮著的豆汁兒和米飯不能浪費呀,本來就沒帶多少糧草,怎么辦呢?諸葛軍師一看這情形,只好命將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內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餿。等大捷而歸的士兵回營,這被豆汁兒摻和過的米飯已足足蒸煮近兩日,又累又餓的士兵們急忙分食,誰料這米飯已成另一番模樣,不但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香軟,吃起來更有一番滋味,士兵們還以為是軍師用來犒勞他們的美味,三下兩下便讓幾甑佳饌見了底。碰巧勞軍當地百姓遇到,見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製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續下來,這不,蜀南便又多了這么一道美味———黃粑。

起源發展

鄉傳,最早黃粑誕生於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南白鎮,貴州省甕安縣銀盞鎮等地,古時沿途人煙稀少,食品需要自帶。人們就自製了黃粑,這就是黃粑的前身。

製作過程

黃粑的原料的確就像小故事中說的那樣,極其簡單,主要是粘米、糯米和紅糖。但是其製作相當繁雜,耗時也頗長。

主要配料:

優質糯米、大米、紅糖或白糖、黃豆、良姜葉。
做法一:
1.先將一部分洗淨的大米與糯米打製成混合的米漿。
2.將剩下的糯米洗淨,放入傳統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
3.將打制好的米漿與蒸好的糯米飯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紅糖或白糖。
4.待米漿中的水分被糯米飯完全吸收,便可將糯米飯搓打成一個個大飯糰了,並摔打成型。
5.用洗淨晾乾的竹筍殼(粽粑葉)將成型的糯米飯糰依次綑紮好,然後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做法二:
  1. 將糯米、大米混合,用清水浸泡一夜。乾黃豆洗淨,浸泡一夜。
  2. 第二天將混合米煮熟成米飯,泡好的黃豆磨製過濾後的豆漿加入混合米飯里攪拌均勻,趁熱拌入白糖
  3. 用玉米殼,竹葉,粽葉等包好綑紮好,上蒸籠蒸製2天即成。所以貴州蒸製黃粑叫控,意思是長時間蒸製食用方法:
剛蒸熟的黃粑香氣撲鼻,可直接食用; 冷卻後,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糟水內煮沸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以遵義黃粑為例,先將洗淨的粘米與糯米打製成混合的米漿,再將糯米洗淨,放入傳統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然後將打制好的米漿與蒸好的糯米飯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其間還可加入少量的紅糖。在大木盆中幾經攪拌,待米漿中的水分被糯米飯完全吸收,便可將糯米飯搓打成一個個雪白的大飯糰了。緊接著,便用清洗並煮製好的老筍殼葉或大竹葉將糯米飯糰依次綑紮好,然後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黃粑特點

因為蒸製好的黃粑色澤紅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讓人誤以為黃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紅糖以著色調味,其實不然,黃粑的黃潤與香甜,完全就賴這漫長蒸煮。糯米飯,在密閉的木甑中經過長時間的蒸煮和發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飯的色澤也由白變黃,同時也越發的香糯,黃粑也由此而得名,而這也是黃粑的最大特點——本色本味,包味皆由己出。本色本味是食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這么看來,黃粑也算頗富性情的一道美食。
經過漫長的20個小時,黃粑出鍋了,香氣透過濕熱的竹葉蒸騰而出。趁熱剝去竹葉,黃潤晶瑩的黃粑躍然眼前,糯香、甜香、竹香撲入口鼻又沁入心田,讓人垂涎欲滴,食慾大開。

特名小吃

黃粑是黔川地區有數百年歷史的傳統小吃,2011年清鎮市對獲準使用“清鎮黃粑”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企業——“劉姨媽風味食品廠”舉行授牌儀式,這標誌著國家地理產品標誌“清鎮黃粑”正式啟用。自此,貴陽市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實現零突破。黃粑源於農村、城市家庭製作形成,是大眾喜愛食品,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

清鎮黃粑

黃粑
清鎮黃粑採用優質糯米、黃豆、香米、白糖,經傳統手工藝精製而成,呈黃色,故名黃耙。味甜,質軟。日久變硬後,用火烘烤、油炸或蒸,又恢復綿軟香甜特點,即可食用。在承接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有的人家開發了黑糯米、小米、五仁、燻肉、板栗、竹葉小黃粑等新、特、優品種,豐富了黃粑種類。有的使用新技術,採用真空保鮮技術,使黃粑便於攜帶,易於儲藏,不易變質。有的轉變思維方式,改進包裝,日趨精美。有的改進生產經營模式,採用委拓代銷,向零售商供貨,增加了銷售渠道,逐步實現規模化的生產和經營。城區前進路的黃粑一條街,每逢春節,購買黃粑的人多車堵,市交警大隊必安排專人值守,維護秩序,以保道路暢通。多年的生產經營,一些品牌如金谷籽黃粑、劉姨媽黃粑、富坤黃粑等享譽黔中,名播省外。清鎮黃粑已成為大眾生活中的珍饈小吃,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乘佳品。
黃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