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置。黃河被尊為“四瀆之宗”、“百泉之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的祖先利用黃河進行航運以利通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趙武靈王時代。歷秦、漢、魏、北魏、隋、唐、元、明、清等朝約千餘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漕運
- 所處朝代: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置。黃河被尊為“四瀆之宗”、“百泉之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的祖先利用黃河進行航運以利通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趙武靈王時代。歷秦、漢、魏、北魏、隋、唐、元、明、清等朝約千餘年間。
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置。黃河被尊為“四瀆之宗”、“百泉之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的祖先利用黃河進行航運以利通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趙武靈王時代。歷秦、漢、魏、北魏、隋、唐、元、明、清等朝約千餘年間。 1...
狹義的漕運僅指通過運河並溝通天然河道轉運漕糧的河運而言。漕運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東沿海一帶運軍糧抵於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一帶)。漢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每年都將黃河流域所征糧食運往關中。聯結黃河、淮河、長江...
黃河三門峽的漕運始於秦,歷漢、魏、晉、隋、唐、宋等朝約千餘年間。漢唐時黃河年漕運高達400—600萬石。北宋以後,經黃河三門峽漕運的規模就比以前小多了,清乾隆以後黃河漕運逐漸終止。黃河三門峽漕運的變化與黃河含沙量密切相關,由於...
黃河漕運遺蹟在三門峽大壩以下,在黃河岸邊的石崖上,處處可見漕運遺蹟。始於秦漢,隋唐時期有較大發展。都城長安本地生產的東西。不足以供養朝廷。粟米主要靠東南富庶地區供應。黃河水運開發利用非常重要。簡介 從三門峽大壩以下,在黃河岸邊...
黃河漕運是中國漕運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古代聯通中原與關中地區的重要運輸通道。黃河棧道遺址實物資料對研究古代黃河潛運史、交通史、工程技術史及其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作用,均有重要價值。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黃河棧道遺址被...
漕運四河,北宋京都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有汴渠、黃河、惠民、廣濟四水,可通漕運,時稱“漕運四河”。是當時汴京的重要交通要道。一說四水中有金水而無黃河,不過金水雖流貫開封,但是不通漕運,僅供皇城內苑用水兼作城民汲用。
《三門峽漕運遺蹟 : 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一》是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容簡介 三門峽水流湍激,是黃河航程中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方。漢、唐時代,需要漕運開東、江淮等地區的糧食來供應國家機構的龐大開支...
北宋漕運分四路向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集運: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經汴水入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京東之粟由齊魯之地入五丈河達京。上述四河合稱漕運四渠,其中...
為配合黃河小浪底水庫工程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山西平陸、夏縣、垣曲三縣黃河北岸的庫區淹沒區進行調查,發現總長5000餘米的黃河古棧道遺蹟,並考察了黃河北岸有關黃河漕運與軍事布防的建築遺蹟。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對位於小浪底水利...
《三門峽漕運遺蹟》是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作者是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容簡介 三門峽水流湍激,是黃河航程中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方。漢、唐時代,需要漕運開東、江淮等地區的糧食來供應國家機構的龐大開支。當年為了征服三門...
張集鎮鄧樓村境內故黃河兩岸。文物歷史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 年)黃河奪泗入淮,由銅山境內穿過,元代大運河徐州段借黃河河道漕運。為保證漕運,朝廷遂築遙堤、月堤、格堤等,以房村一段保存較好,堤高出地表6-7米,堤頂寬30 米...
閘之上、下右岸築擋水石堤三十里,遏黃河溜道出沛縣飛雲橋者(約今沿河),南行於秦溝入泗。明萬曆元年(1573年),兵部侍郎兼河道總理萬恭主持在該閘左岸開水口建閘,以泄水入運。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李家口河挖成通航後,...
三門峽運道是指古代通過黃河三門峽的航運工程,包括為實現通航所進行的河道整治工程、纖道工程和在岸上開鑿的運河等。套用 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橫貫中原,秦漢以來,常藉以漕運糧食。但黃河三門峽水勢急湍,航船至此,經常遇險,使漕運受到很大...
這次人為的決口並沒能阻止住金人的南進,卻使汴河長期流淌著黃河水,泥沙逐年沉積,河床越來越高。加上這裡成了金兵的地帶,金國人並沒有利用汴水搞漕運的要求,因此也就不加治理疏浚,以至有的地方的河底高出地面,枯水時乾涸成為...
北京城內所需物資,除江南海運或運河漕運之外,多由黃河漕運轉淇門入衛河抵京,衛河對中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今天除衛河、南運河占壓的原御河地段外,地表已很難發現永濟渠的蹤跡,現衛河和南運河北段仍為地上河,...
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清中葉後,因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其作用逐漸減弱。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新中國成立後,進行整治,拓寬加深,裁彎取...
因此,黃河改道時,會出現借運河河道的現象。人為改道和疏浚 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隋 (1)587年隋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渠,後又整治取直。(2)煬帝,洛陽經濟依江淮。605年,開漕運幹道---通濟渠,...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又開鑿了利漕渠,曹操開渠引漳水過鄴入白溝(衛河)轉通黃河,打通了漳河與黃河的聯繫。隋統一全國後,為加強邊防,發展漕運,開鑿了聞名於世的南北大運河。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徵用百萬民夫,“...
其中至元25年(1288年),黃河決陽武22處,主流向南泛濫,由渦河入淮。後經元明兩代的治理,直至1644年,黃河才復向東出徐州入泗河,結束了黃河由渦、潁入淮的局面。元、明兩代,均建都北京,為了維護大運河南糧北運的任務(即漕運...
泇運河,夏鎮經台兒莊到邳州的運河。萬曆三十二年(1604),總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李化龍,開通了由夏鎮經台兒莊到邳州的這段運河,使經常因黃泛而斷航的京杭大運河實現了暢通,“盡避黃河之險”。這段航道,全長260里,因為在嶧縣境內有...
清口樞紐,位於中國運河之都——江蘇省淮安市境內,是一個水利工程遺產區。在其49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布著53處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清口樞紐歷史上是黃河、淮河、中國大運河三條河流的交匯之處,也是中國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