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位置與面積
黃沙腰鎮地處九龍山麓,位於遂昌西部,距遂昌縣城85公里,有浙江“西藏”之稱,東靠蔡源鄉,東南連龍洋鄉,西南毗柘岱口鄉,西北接西畈鄉,北鄰湖山鄉、衢州。全鎮總面積169平方公里,山林面積為216159畝,而耕地面積僅4724畝,是個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小鎮。
氣候與水文
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全年平均氣溫16.8℃,最高七月氣溫平均27.7℃,最低一月氣溫平均5.3℃。多年平均降雨量1771.9毫米(1954年-1989年),最大年降雨量達2505.8毫米(1975年),最少年降雨量為1330.3毫米(1986年)。境內水資源豐富。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豐富,溫度相對穩定,日照充足,除偶有旱災外,自然災害少。
周公源自西南入境向北流至湖山鄉,境內有錢江水系小流域楊茂源(流域面積36km2,主流長度11km);羅漢源(流域面積24.70 km2,主流長度10.20km) ;黃脫坑(流域面積13.00 km2,主流長度4.50 km);礱下坑(流域面積21.70 km2,主流長度為13.20)等小流域都注入周公源。
自然資源
境內屬中山區。地勢東、西高,中部低。仙霞嶺分支由西南入境。迤邐宇西和東南,有千米以上山峰60餘座,南部九龍山主峰1724米為縣之最高峰,浙江省第四高峰。設九龍山自然保護區1983年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鎮林地占95%,是縣木材料主要產地。森林、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梯田土薄水冷,農業生產水平較低。在總面積中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占53%,近年來發展高山蔬菜成為一大熱點。已知礦藏有瑩石,主要從事礦藏開發的有德氟礦業有限公司(開發黃沙腰村境內礦藏);旺坑礦業營石有限公司(開發旺坑境內的礦藏)。縣道三際公路自東入境,逆北轉西南;鄉道公路上定逆西北去西畈鄉。
建制沿革
歷史沿革:1929年曾置洞定鄉,1949年沿稱洞定、柘德鄉。1950年改稱洞福、上德鄉。1956年3月洞福鄉的福羅淤村劃歸琴淤鄉後,兩鄉合併稱上定鄉。1958年稱火箭公社上定生產大隊。1959年稱黃沙腰公社上定、大洞源管理區。1961年兩管理區合併稱上定公社。1983年稱上定鄉。1985年分設大洞源鄉。1992年兩鄉合併稱黃沙腰鎮。
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鎮轄7個行政村,自然村77個,總人口4111人(2017年),人口較為分散,7個行政村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僅大洞源、上定兩村。
文化
文化事業
農村俱樂部:早在80年代初,上定村、仙人壩村、黃沙腰、大熟、楊茂源等村就建立了農村俱樂部。仙人壩逢萊俱樂部、黃沙腰俱樂部還曾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
農村劇團:70至80年代,黃沙腰農村劇團非常活躍。先後有大洞源劇團、小洞源劇團、上定等劇團,這些劇團在過年過節都要熱熱鬧鬧地演上幾齣戲,豐富民眾文化生活。80年代中期,這些劇團活動漸漸減少,直至後來偃旗息鼓。
劇院:80年代初,劇院漸漸興起。當時主要村莊如上定、黃沙腰、仙人壩、大熟、楊茂源等都建造了村影劇院。
民間文藝
燈彩:黃沙腰鎮民間文藝豐富多彩,其中最為出名的是燈彩。有龍燈、馬燈,花燈等,逢年過節熱鬧非凡。現在電視普及,這類活動也逐漸被冷落。
唱班:小洞源唱班成員前身為小洞源劇團的部分成員,他們在勞作之餘,逢年過節,經常聚在一起,唱、吹、拉、敲、打,自娛自樂。
名勝古蹟
自然景觀
黃沙腰鎮地處九龍山麓,境內屬中山區,地勢東、西高,中部低,仙霞嶺分支由西南入境。高山巍峨聳立,連綿起伏,生態環境優越,山林茂盛,名木繁多,空氣清新,溪水清甜,風光優美,夏日涼爽,舒適宜人,是遂昌近郊的避暑勝地。
迤邐宇西和東南,有千米以上山峰60餘座,南部九龍山主峰1724米為縣之最高峰,浙江省第四高峰。設九龍山自然保護區1983年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古木參天,花草紛呈,空氣清新,風景秀麗,隨著四季的變化,呈現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風景畫面。陽春,萬木競秀,山花爛漫;盛夏,濃蔭蔽日,涼氣襲人;金秋,霜點丹葉,野果飄香;隆冬,山巒起伏,銀妝素裹,春色猶存。在這裡不僅可以欣賞到原始森林和各種飛禽走獸,還可以看到杜鵑長廊。真正找到回歸自然的感覺。而且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如《九龍盜珠》、《十八羅漢》、《跳魚井》、《蔡相岩》、《神仙釣魚》等。還有天獅岩(旺坑村境內),鷹咀岩(黃脫坑村境內)都可以讓你一飽眼福,讚嘆造物主的神奇。全鎮森林、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梯田土薄水冷,農業生產水平較低。在總面積中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占53%,近年來發展高山蔬菜成為一大熱點。
人文景觀
李氏宗祠、李姓大屋,都是建於清朝末年的古建築。占地面積5000餘平方米,2001年該建築被縣政府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內屋中雕欄畫棟,美不可言,是人們大飽眼福的好去處。還發展了以自然生態、田園景觀為主要特色的楊茂源村農家樂,沿河而建,能接納百餘人用餐,接待三十餘人住宿,有臘肉、土雞、乾菜扣肉等拿手好菜,地道味美,娛樂設施齊全,活動豐富,撲克、麻將,還可釣魚,五月登山賞杜鵑,登九龍山賞九龍風光。
經濟發展狀況
2008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011.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63元。
2012年底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 7707萬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農業生產總產值達5078萬元,比上年增長11%;工業總產值達26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591元,年均遞增1185元,增長16%;計畫生育率達到94.1%,全鎮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勢頭明顯。
——加快轉型升級,特色經濟實現穩步增長
依託現有的產業基礎和優勢,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在做好傳統產業發展的同時,全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逐步形成“黃、紅、黑、綠、藍”五色產業的發展格局,為我鎮經濟轉型提供了科學、合理、可推廣的產業模式。做大做強傳統產業,重振昨日“黃”花。黃沙腰烤薯既是黃沙腰鎮農業發展的傳統主導產業,也是黃沙腰鎮的一張金名片,其美譽度、知名度已打響全國。今年黃沙腰烤薯專業合作社的烤薯已禪連第九個浙江省農博會金獎,曾榮獲浙江省名牌農產品、浙江省著名商標、浙江省著名商號,並通過了綠色產品論證,其產品已進駐全國各大商場。為了使產業走上規模化、標準化,黃沙腰烤薯合作社今年投入60餘萬新建產房1100多平方,為下步打造傳統工藝原生態精品奠定基礎。其次,積極探索蕃薯深加工發展之路,研發出蕃薯面、油炸蕃薯片、蕃薯粉等新產品,並申請註冊商標鑄造品牌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全年蕃薯種植面積達3600餘畝,產量600多噸,預計產值約1000多萬元。成立並扶持黃牛養殖合作社的發展,通過東塢黃牛養殖基地的帶動和輻射,實現養殖的規模化發展,改變原來以家、戶為單位制約養殖規模的傳統黃牛養殖模式,有效地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著力培育高山紅提,塑造璀璨“紅”星。瞄準市場需求,利用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的優勢,引進優良品種,種植高山紅提,目前種植已達到200餘畝。國慶前夕,在縣府平昌廣場成功舉辦了大洞源高山紅提推介會,打響了“因為高自然甜”的高山紅提品牌,目前銷售情況良好。11月初,大洞源高山紅提在義烏舉辦的第五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每公斤的銷價達到36元,並供不應求,已成為我鎮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全年種植面積達到200餘畝,產值40餘萬元。加快推進原生態養殖栽培,培育“黑”色瑰寶。積極引導農戶,發揮本地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水中瑰寶”。投資338萬元的中央現代化漁業項目溪原性光唇魚魚苗繁育基地,經過兩年多的發展,養殖技術不斷成熟,經濟效益良好,已吸引千島湖、江山、蓮都、龍泉等周邊縣市養殖戶前來購買魚苗。2012年在浙江師範大學教授的指導下已培育出200萬尾魚產苗,僅魚苗可產出效益 20萬元,總預計年效益可達到70萬元以上。黃沙腰村山泉石蛙養殖場以合作社的形式擴大規模,目前已涵蓋了金竹、石練、蔡源、西畈和黃沙腰五個鄉鎮,共有11個分廠。合作社投入130餘萬元擴建養殖基地,基地面積已達10畝,已建成兩幢廠房,預計春節前可完工。到目前為止山泉石蛙養殖合作社已出售商品蛙1000餘只,種蛙600對,幼蛙2萬隻、蝌蚪3萬尾,全年合作社石蛙年產值將突破120萬元。強化公益林保護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打造“綠”色銀行。我鎮森林植被茂密,“綠色家底”豐厚,目前全鎮共有林地面積21.6萬畝,其中有11.4萬餘畝列為公益林,享受公益林補貼的農戶達到8000多人,2012年將發放公益林補償款達171.4萬餘元。隨著茶葉產業的發展,種植面積從原先的100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3400多畝,年產值為609萬元,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致富,人均增收800餘元。繼續加大引導民眾種植油茶等經濟作物的力度,讓公益林建設和經濟作物種植成為民眾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科學開發礦產資源,挖掘“藍”色寶庫。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鎮黨委、政府推出優惠政策、強化服務意識,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旺坑螢石礦業有限公司和遂昌德氟螢石礦業有限公司前後進駐黃沙腰鎮。其中,旺坑礦山資源儲存量達10多萬噸,內九尖礦山儲存量達20多萬噸。目前,旺坑礦山已經正式生產,一年的產值達1000多萬元,等內九尖礦山正式生產後,一年的產值將達1500多萬元,為黃沙腰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3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產值達809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420萬元,比2012年增長6.7%,農村集體經濟收入116.5萬元,比上年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3元,比上年增長16%。
——注重產業發展,增加農村農民經濟收入
1、生態農業產業呈現新格局。以“五色”產業為主導,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特色產業品牌。“黃色”產業--烤薯:實現種植面積達3200餘畝,產量650多噸,產值約1200多萬元。“紅色”產業--高山紅提、紅花油茶:高山紅提種植面積已擴大到200餘畝,利用土地整理後的土地大力發展紅花油茶,目前種植面積上千畝,將成為我鎮農村居民經濟收入一個新的增長點。“黑色”產業--石蛙和光唇魚:積極引導農戶,發揮本地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水中瑰寶”。石蛙養殖基地擴建10餘畝,共投入130餘萬元資金,現已完成並投入使用,積極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生產積極性;現代漁業項目光唇魚培育在完善繁養殖基地建設的基礎上,依託省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支撐,改進技術養殖,現已穩步推進。“綠色”產業--高山蔬菜、公益林、小水電:高山蔬菜全年種植面積達2500餘畝,經濟效益明顯,農戶種植積極性高漲,高山四季豆大獲豐收。2013年發放公益林補貼241萬元,人均達到2916元。全鎮區域內小水電裝機容量達72000千瓦時。“藍色”產業 --瑩石:產業旺坑螢石礦業有限公司和遂昌德氟螢石礦業有限公司已順利開採,為黃沙腰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鎮政府出台了《黃沙腰鎮農業產業化三年(2013—2015年)扶持政策實施意見》,大力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2、綜合利用,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利用土地開發等重點項目積累原始資金,並充分利用開發後的場地,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打響產業品牌,形成產業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並帶動農民參與致富。全鎮種植中藥材460餘畝,部分已投產,產值達13萬元,大洞源村試種食用百合,種植面積50餘畝,產值達7萬元;利用部分原村委閒置辦公樓結合來料加工等進行商業出租,盤活集體資產,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仙人壩村利用閒置辦公樓引進來料加工商業出租,成功引進並投入加工生產。全鎮實現來料加工費283萬元,來料經紀人17人,從事來料加工人數達到950多人。
——狠抓項目建設,增強鎮域經濟發展後勁
1、重點建設項目穩步推進。全面啟動大洞源等7個村土地開發利用項目工作,規劃土地開發面積達到1700餘畝,總投資4250餘萬元,分兩年完成,已完成年初目標任務的大熟、邵村,大、小洞源等村的土地開發利用項目,復墾面積達400餘畝。黃沙腰、仙人壩、上定、邵村等村的4個項目完成項目前期政策處理、招投標程式,並已動工實施復墾建設。完成投資達600萬元的黃沙腰養護中心建設和投資120萬元的大洞源車站建設,提升了民眾坐車難問題。完成總投資255萬元的鐵路嶺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消除了安全隱患。完成洋溪源山區小流域農業生態工程(大洞源、小洞源片中低產田改造項目),項目總投資額190萬元。總投資245萬元的水紋站建設已基本完成。
2、集鎮小區建設目標明確。加快黃沙腰新區建設步伐,依託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項目開發,積極打造遂昌西部“九龍出海”原生態旅遊品牌,構建旅遊城鎮發展藍圖,打破黃沙腰鎮原生態農產品產銷區域發展的瓶頸,拓寬人口集聚的空間基礎。通過前期調研和籌備,黃沙腰新區(農民異地轉移小區)規劃方案通過評估已基本形成,規劃用地總面積20870.51立方米,估算總投資5872.57萬元,入住總戶數為69戶,已上報縣發改局並獲項目通過,已完成“黃沙腰新區(農民異地轉移小區)的建設方案和土地徵用政策處理等工作,簽字率達82%。集鎮建設的完成將使黃沙腰成為經濟發展片區的樞紐重鎮,成為區域經濟集散中心和文化休閒旅遊特色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