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九龍山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3年9月,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介於北緯28°19′10″~28°24′43″、東經118°49′38″~118°55′03″之間。
地質地貌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紹興—江山深斷裂帶以東區域,區內地史古老,孕育於中生代侏羅紀,約有2億年的歷史。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地陡峭,高峰群集,山頂部有古夷平面殘留,重力坡地貌廣泛分布,閉塞的小地形環境等構成九龍山呈西南—東北走向的中山山地地貌特徵。主峰周圍簇擁著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28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25座。
氣候
九龍山氣候屬中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適宜,相對濕度較高。區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雲海茫茫。複雜的地形,構成了豐富多樣的氣候環境。概括九龍山保護區的氣候條件,具有垂直地帶性、雨季和乾季明顯、山頂部風大氣候變化複雜、南北坡有較大差異4個特徵。
土壤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有
紅壤、
黃壤、
水稻土3個土類。土壤發育特點是富鋁化作用顯著,有機質轉化迅速。粘粒礦物以多水高嶺土和三水鋁石為主,腐殖質組成以富里酸占優勢;土層深厚,粘質粗松,酸性反應,有機質、全氮及鉀素豐富。
水文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錢塘江水系烏溪江支流的集水區,山澗溪流受構造線NE—SW向及NE向的控制,整個水系呈羽翅狀,形成“九脊六溝”,從東西兩個方向流入毛陽溪、周公源和碧龍源,再匯合於湖南鎮水庫,流入錢塘江上游的烏溪江。
九龍山水資源豐富,水體質量良好,溶解氧含量高,據環保部門監測,符合國家Ⅰ類標準。
植被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帶性植被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九龍山保護區是華東地區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尤其是600公頃原生狀態自然植被在中國東部高密度人口及經濟發達地區十分罕見。由於海拔高差大,垂直氣候變異明顯,九龍山保護區植被顯示常綠闊葉林典型特徵的同時,還存在著較為完整的垂直帶譜系列。保護區植被可劃分為針葉林(34.9%)、針闊混交林(20.2%)、
闊葉林(38.7%)、竹林(0.4%)和灌叢(5.0%)5個植被型組、11個植被型、32個群系組、39個群系和44個群叢組。
區域範圍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5525公頃,其中核心區1531公頃(27.7%),緩衝區1630公頃(29.5%),實驗區2364公頃(42.8%),另在保護區周圍建有5136 公頃的外圍保護帶。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植物資源
中亞熱帶的地理位置,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和複雜的地形環境,使得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南北植物的匯流之區,也是許多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場所,植物的種類十分豐富,植物區系呈現南北過渡、東西相承的特點。截止到2010年,據考察調查,保護區已知有非維管束植物384屬804種,其中苔蘚植物65科185屬436種,地衣58屬159種,大型真菌13目38科101屬209種。已知有維管束植物(蕨類、種子植物)179科684屬1569種,其中蕨類植物35科73屬227種,種子植物144科611屬1342種,分別占浙江省種子植物科的80.4%、屬的52.9%、種的41.4%。
九龍山區域又是九龍山榧、
遂昌冬青、九龍山景天、九龍山鳳仙花、九龍山
鱗毛蕨、大西坑水玉簪等40種植物模式標本的原產地。
另有15箇中國特有屬和領春木、
銀鐘花、短萼黃蓮、
銀鵲樹、南方鐵杉、樂東擬單性木蘭等珍稀瀕危植物。
動物資源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優良的森林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截止到2010年,據考察調查,保護區有已知的無脊椎動物114科491屬681種,其中昆蟲16目93科443屬587種,蜘蛛21科48屬94種。有脊椎動物29目90科202屬311種,其中魚類3目8科20屬25種,兩棲類2目8科13屬34種,爬行類3目9科30屬49種,鳥類13目35科93屬145種,獸類8目22科47屬61種。
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獸類種數分別占浙江省總數的77.3%、59.8%、30.2%和60.6%。
尤為突出的是,浙江九龍山保護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特有的世界性受脅物種
黑麂最重要的分布中心和最大野生種群的集中分布區,也是另一世界性受脅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最重要的棲息地和最集中的分布地之一。九龍山保護區是兩瀕危物種的分布交叉點,是黑麂分布中心的南緣和黃腹角雉分布北界的中心。
管理機構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為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屬社會公益類純公益性事業單位。經省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管理局行政規格相當於副縣處級,核定事業編制33名,人員工資和公用經費由當地財政和省財政按3:7比例負擔。管理局行政上隸屬遂昌縣人民政府,業務上接受省有關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管理局已於2003年9月經遂昌縣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遂政乾[2004]5號檔案)。
保護區實行管理局—保護站二級管理,保護區下設四個保護站,分別是位於黃沙腰鎮方向的上廖坑保護站、岩坪保護站,龍洋鄉方向的西坑裡保護站,柘岱口鄉方向的陳坑保護站。根據總體規劃,管理局將內設辦公室、保護管理科、科研教育科、生產經營科和森林派出所等職能部門,4個保護站將下設9個保護點和4個瞭望台。
保護區有在職幹部職工29名,包括在編人員21名,臨時人員8名。其中高級工程師1名,工程師14名,助理工程師2名。
開發利用
旅遊信息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奇峰、飛瀑、斷崖、怪石與斑爛多姿的奇花、異草、古木融為一體,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夏無酷暑,旅遊資源獨特而豐富。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海拔高差大,地形複雜多樣,天象旅遊資源相當豐富,一年四季不斷展示它的風姿,給遊人以美的享受。特殊的高山氣候環境,即使是炎熱的盛夏,在保護區仍是涼風習習,清涼無比,加之空氣潔淨,清泉潺潺,是避暑度假的極佳之處。
科學研究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組織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部門進行了5次大規模、多學科的綜合科學考察和20餘次單科考察,出版了《浙江省九龍山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研究》一書和匯集九龍山及大西坑考察成果的報告4本,發表科研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九龍山發現林相較好的天然林和比較豐富的森林植物資源》獲1979年浙江省科技大會成果二等獎,《九龍山自然資源綜合科學考察》獲1980年浙江省優秀科技成果四等獎。1984年在岩坪和七樹坑建立面積為2.67公頃的植物標本園。保護區科技人員先後研究和繁育伯樂樹、香果樹、鵝掌楸、南方鐵杉、
長序榆、
白豆杉、福建柏、銀鵲樹等15個珍稀植物樹種,開展了棘胸蛙和蛇類的養殖試驗;自1999以來與浙江師範大學合作承擔了浙江省自然基金項目《黑麂空間分布格局的GIS研究》,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開展了甜櫧林、木荷林的群落學研究課題,保護區還獨立完成了省林業廳和縣科技局立項的《九龍山自然保護區觀賞植物開發利用》、《珍稀瀕危植物繁育利用研究》等項目。2000年,保護區與省林業廳種苗站、上海世紀森林公園合作進行了映山紅、青岡櫟等9個品種野生苗木移植栽培試驗,每年為林業部門提供眾多品種的林木種子。保護區現已建立4個苗木圃地,面積50多畝,現有在圃各種苗木20多萬株。這些項目的開展,不僅給保護區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對於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社區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1年出於當時升格申報的需要,再次組織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對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進行了有重點的考察論證,對黑麂、黃腹角雉等重點保護物種及青岡林、
猴頭杜鵑林、黑山山礬林等典型特色植被進行了專題考察研究。保護區還接待了國內外多批教學、科研部門的專家、學者、研究生和實習生,前來考察、研究和實習,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科研、科普和教學基地。2004年,保護區被確定為浙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浙江省動物學會、植物學會、生態學會四大研究基地。
生態價值
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和黃腹角雉兩種瀕危物種的分布交叉點。既是中國特有物種黑麂的最重要分布中心和最大野生種群集中分布區,也是黃腹角雉的最重要棲息地和最集中分布地,是黑麂分布中心的南緣和黃腹角雉分布中心的北界。在拯救和保護這兩個珍稀物種方面,具有其他保護區無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