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門書院(襄樊市鹿門書院)

鹿門書院(襄樊市鹿門書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鹿門書院(又名“襄陽書院”),位於湖北襄樊雍正十二年(1734)守道魯之裕因原校士署改建,名荊南書院。有講堂3楹,房舍20餘間,“三郡之士,以時誦習其中”。不久屋宇傾圮。乾隆舊年(1739)守遭謝樁重加修葺,改名“鹿門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鹿門書院
  • 地理位置:湖北省襄樊市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魁星閣、聞喜亭
  • 別名:襄陽書院
歷史,重新修築,

歷史

鹿門書院位於襄陽城內大北門、今襄陽市政府家屬院第五生活區院內。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舊試院改建,初名荊南書院。乾隆四年(1739年)改名鹿門書院。書院分東壁、西園兩院,齋房33間。西面建有魁星閣、塑孔子像;東面建聞喜亭,後面建景行堂,前面建壽豈堂。廳閣樓堂之間浚池壘山、栽花植木,環境非常優美。光緒九年(1883年),寧道黃彭年捐贈圖書12359卷,並訂看書條規,設齋長兩人司其事。主持書院的初稱山長,後改稱院長,負責講學。另設首士1人,負責辦理生員生活事務。此外,在生員中選舉學長1人,為人員辦理有關學習事宜。學院經常聘請有名望的學者講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的單懋謙,就曾在鹿門書院講學,並把講課費獎給優秀學生。據傳當年有留日歸國的留學生在此任教,並帶有日本來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鹿門書院經費,主要來源於學田收入,歲入251兩,1878串。書院教養相資,不收學費,並訂有津貼寒士膏火規章,供給寒士生活費用。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前,襄陽府境內共開辦書院21所,至二十八年,襄陽府只剩1所鹿門書院,轄縣尚有書院10所。同年,鹿門書院也改為襄陽府中學堂。三十一年又改為襄陽府簡易師範學堂。鹿門書院從乾隆四年修建,到光緒二十八年消亡,共歷163年,為安(陸)、襄(陽)、鄖(陽)3州的教育,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延名宿為之師而招諸生棲止焉;日有程,月有試,規模大略具矣”,一時“諸生至者踵相企也”。四十七年守道陳大文重修,分東壁、西園兩院,增建正殿於講堂後,摹唐吳道子所繪宣聖像刊石祀於其中,增拓廊廡改為24齋,名“經德、履道、尊仁、畏義、存誠、成性、修來、道積、含章、藏密、強立、力行、學聚、問辨、遜業、辯志、正詣、正業、念典、就將、博學、稽古、時敏、式圳”等。於東側隙地添建講堂亭榭,如景行堂、聞喜亭、壽豈堂等。又修整池塘,廣植花草;其他如廚房浴室等無不具備。凡吉月課日,陳親率諸生恭謁聖像,並“相與講肄文藝,修舉禮樂,尊崇儒術,扶進修明”。提出“孝弟其基礎”、“仁義其堂室”、“禮樂其門戶”、“詩書藝業其潤色”之宗旨。道光十七年(1837)守道楊以增拓重修,後因戰亂頻仍,學舍年久失修,多有坍塌,加以經費拮据,無人過問,致“從游者眾,院中竟不能容;且每年例,止十課得膏火者,生童各只十名”,甚為衰落。

重新修築

同治元年(1862)守道歐陽正墉始予增修,於西齋廢址新建齋房9間,上下廚房7間,藏書室一所,改碑亭為奎星閣,繚以垣牆,移其聖像碑於景行堂,又建闈屋兼作齋房,其餘均為之修葺。至此,“每課生員增膏火十名,文童二十名”。辦學稍興。歐陽認為辦學應“視學校為身心性命之圖,視生童為家庭子弟之輩”。六年守道唐協和重修壽豈堂,增設號凳為課士之用。光緒九年(1883)守道黃彭年捐購書籍12359卷置於景行堂之左,並訂有閱讀條規,設齋長2人掌其事,題講堂名“觀略”。二十八年改為襄陽府中學堂,三十年改設簡易師範,後改預備中學堂,宣統元年(1909)仍改辦中學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