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排水

鹽鹼地排水

鹽鹼地排水是指排出鹽漬土地區土壤中為害作物生長的鹽分和水分的措施。有改良鹽漬土、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鹼地排水
  • 外文名:drainage of saline alkali land
  • 排水措施:4個
  • 作用1: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的作用
  • 作用2:改良鹽漬土
簡介,排水措施,作用,鹽鹼土改良地區的排水方式,防治土壤鹽鹼化地區的排水任務,

簡介

鹽鹼地排水因鹽漬土中鹽分類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鹽漬土中氯化鈉主要通過對流和擴散運動排除,無溶解過程,不受洗鹽季節溫度的影響,排水流速可大些。硫酸鈉有溶解過程,受溫度影響較大,冬季排水沖洗含硫酸鈉鹽的效果差,水流速度不能太大。硼能被土壤吸附,因此排水洗硼比排水洗硫酸鹽的速度要慢,需要的水量也多。
控制地下水埋深在臨界深度以下,是鹽鹼地排水的基本要求,也是設計排水溝深度的主要依據。地下水臨界深度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農業技術措施條件下,不致引起耕層土壤積鹽危害作物生長的最淺地下水埋深。影響確定地下水臨界深度的因素有氣候(主要是降雨和蒸發)、土壤質地、地下水礦化度等自然條件和耕作栽培、灌溉排水和施肥等人為活動,可採取定位觀測,結合土壤調查分析來確定,也可由地下水蒸發量和積鹽時間等確定。一般輕質土壤的地下水臨界深度在 1.8米左右,透水性弱的粘土和透水性強的砂土比輕質土壤的臨界深度低1.3米左右。

排水措施

1.明溝排水;
明溝排水主要排除地表多餘徑流,也可排除土壤中多餘 水分和降低地下水位。
2.暗管排水
3.豎井排水
4.生物排水

作用

是在沖洗改良鹽鹼士階段,增加藿水和降雨人滲量,促進土壤脫鹽;在土壤經過初步改良、處於正常利用階段,控制地下水水位,避免土壤再度返鹽。

鹽鹼土改良地區的排水方式

排水方式多採用明溝。溝的深度等於地下水臨界深度與剩餘水頭(兩溝中間日常地下水水位與溝水位的差值)之和。在沖洗改良時,排水溝的間距可根據土壤的摻透性能、沖洗定額和沖洗歷時確定。如排水農溝間距過大,不能滿足排水要求時,常在田間增設臨時性毛溝,或採用暗管排水。根據經驗,一般毛溝的間距為50~100m,溝深為1.0~1.5m。在土壤含鹽高,土質又比較黏重的地區,如土壤脫鹽要求的沖洗定額過大,通過沖洗改良短時間不易見效時,可以結合種稻進行沖洗改良。由於種稻人摻時間久,可採用淺而密的排水溝。

防治土壤鹽鹼化地區的排水任務

排除由於灌水和降雨而產生的多餘地下水;在強烈蒸發季節,控制地下水埋深在臨界深度以下,並促使士壤脫鹽和地下水炭化或鹽分處於平衡狀態,排水溝間距可視上述要求而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