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塗排水

海塗排水

海塗排水(drainage of polder )排除海塗圍區內為害作物生長發育的地面水及土壤水、鹽的措施。海塗也稱塗地,指沿海灘地。海塗圍區指沿海灘地經築堤擋潮、建立排灌系統後,逐步墾殖利用的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塗排水
  • 外文名:drainage of polder
  • 解釋:排除地面水及土壤水、鹽的措施
  • 始於:在中國,海塗的開發始於漢代
概況,排水特點,排水系統,排水閘,排水溝道,滯澇水庫,排水方式,存在問題,

概況

在中國,海塗的開發始於漢代,築堤圍墾始於唐代。宋代在江蘇北部沿海修建的范公堤,就是開發墾殖海塗的工程之一。隨著人口的增長及海灘的不斷淤漲,海塗圍墾事業日趨發達,現沿海諸省、市新淤海塗約3000萬畝,其中圍墾利用的約有600多萬畝。
世界上,荷蘭、日本、朝鮮等國圍墾利用海塗較多。其中,1932年完成堵海大壩的荷蘭須德海圍墾工程尤為著名。日本海塗圍墾多分布在潮差較大的西海岸瀨戶內海。

排水特點

由於天然海塗的含鹽量高,圍區建成初期不適宜農作物生長,須先通過進行土壤脫鹽改良。海塗排水有以下特點:①暴雨季節要排除圍區內和由上游流進圍區的地表徑流,以免形成澇害;②圍區建成初期須排除滯留海水,疏乾土壤表層,使地面沉實,以利耕作;③利用天然降雨或人工引入淡水進行泡田洗鹽,鹹水及時匯入排水乾河排入海中;④排鹹水時期一般多集中在春灌前或乾旱季節,灌水洗鹽與排水脫鹽往往結合進行,排水量較大;⑤受潮汐頂托影響,海塗墾區地下水位一般較高,同時水質較鹹,易引起土壤返鹽,威脅作物生長,須經常排水,以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其排水河、溝一般較深。

排水系統

海塗墾區的除澇、排鹹、防漬等均通過排水系統實現。海塗排水系統一般由下列設施組成:

排水閘

是海塗排水系統的總出口,起擋潮、排水作用。多設在地勢較低、緊靠排水乾河終端、且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段,左右兩側與圍堤相連,上下游分別與排水溝道及外海相通。排水閘設定控制閘門,漲潮時關閘御潮,由排水站抽排入海;落潮時開閘自流排水。在淡水供應困難的地區,若水質符合灌溉要求,可將澇水抽入高水塘渠,用作灌溉水源。

排水溝道

是海塗排水系統中的輸水系統,將地面及土壤中多餘的水、鹽匯集後輸入排水閘或排水站。其布置形式同農田排水系統相同,可分乾、支、斗、農、毛各級。農溝是末級固定溝道,可排泄地面水、控制地下水位在臨界深度以下,並以此作為溝渠設計的依據(見鹽鹼地排水)。支溝、斗溝、農溝3級溝深分別為4米、3米、2米;間距為2000~3000米、800米、200米,底寬為5米、3米、1米。增設於農溝間的毛溝(也叫爽鹹溝),溝深不小於1.5米。

滯澇水庫

用以緩和排澇強度。一般設於墾區內地勢低洼、易於集水且又不適宜種植作物的地帶。大多數海塗墾區將其與蓄淡工程相結合,汛期蓄洪,旱季灌溉,庫區內還可發展淡水養殖,實行綜合開發利用。

排水方式

有明溝排水和暗管排水兩種。由於暗管排水能節省土地、適宜於機械作業,且有利於控制地下水位及排鹹,荷蘭、日本等國已普遍採用。海塗墾區排水溝道的合理布置及其同排水閘或排水站之間的合理連線,對海塗土壤的脫鹽十分重要,否則會形成墾區內局部地段出現死水位,導致脫鹽緩慢,作物減產。為了在排水洗鹽過程中結合培肥土壤,可輪作耐鹽綠肥作物;也可種植田菁、蘆葦等植物,實現生物排水。

存在問題

世界各國海塗排水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擋潮排水閘下淤積嚴重。往往建閘3~5年後,排水閘的過水能力可下降到原設計過水能力的50~70%,從而給海塗墾區的墾種利用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改善和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除在有條件的墾區輔以機電排水設施外,主要應通過海塗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規劃,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合理選擇較穩定的深水閘址,使之充分發揮和保持排水閘的設計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