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鹽鹼土鹽土土體、特別是表層(0~20厘米)含有大量的可溶性鹽(0.6~2%或 更多)。一般在氣候乾旱少雨、蒸發量大、地勢低平、
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等自然條件和人為活動影響下形成。此外還有由古代積鹽而成的殘積鹽土。在
鹽土上僅能生長少數鹽生和
耐鹽性強的植物,地表常見有
鹽霜、鹽結皮或
鹽結殼,其下是疏鬆的鹽土
混合層,再下為鹽斑層。
鹼土是
土壤吸收性複合體吸附一定數量的交換性鈉(占代換總量的15~20%或更高),通常處在高平的地形部位,
地下水位較深。典型鹼土的特徵是:表層多為灰色,呈片狀或鱗片狀結構,含鹽量<0.5%,
無定形二氧化矽相對富集。表層之下為柱狀或棱
塊狀結構的
鹼化層,PH>9,質地較為粘重,溫時泥濘,乾時板結堅硬;鹼化層下為鹽分積聚居,含鹽量高。
鹽鹼改良
鹽鹼的快速改良 “園藝鹽鹼土改良肥”(以下簡稱改良肥)配方設計參照國內外資料,採用“鈉離子吸附劑”、土壤
酸化劑、化學改良劑、
腐植酸、生根素等10種原料製成。並含氮、磷、鉀和多種微量元素,有機改良劑與無機改良劑結合,速效與遲效相結合,最佳的
NPK含量比例,利用酸鹼中的反應原理、
離子交換原理、鹽類轉化原理,使鹽鹼土壤的理化形狀得到改善,降低PH值及含鹽量,提高
土壤肥力,即能作基肥又能當追肥施用,集改鹼與培肥一身。 “
鈉離子吸附劑”具有很強的交換能力,對
鹽鹼土中的Na+、SO4-2、Cl-等有吸附能力,土壤施入改良肥後可以降低PH值和
鹼化度,吸附銨離子和
鉀離子並提高土壤離子的交換量,從而達到改土、
脫鹽的目的,使土壤向有利於植物生長的方向發展,對於鹽鹼立地條件生長的植物1-2年有效。另外由於“鈉離子吸附劑”交換性能好,可用來提高
陽離子交換能力,調整PH,交換捕捉土壤中有害金屬離子,降低
土壤含鹽量,效果十分明顯,
脫鹽率可達18.6-29.3%
改良技術
這項新技術主要是在
鹽鹼地建
排水工程,首先需在鹽鹼地上開建砂柱、
盲溝、
集水井等設定,使地下形成網溝系統。隨後利用雨水進行脫鹽,在
濱海新區,經過一個雨季的脫鹽,鹽鹼度可從6%。降至3%。它改變了傳統
客土回填、破壞耕地的施工方法,而是採用鹽土回填,就地改造,再進行施工綠化,可
節約成本40%。
據測算,僅以
中新天津生態城項目為例,採用傳統方法,如果8.7萬平方米綠化面積需換土50厘米厚,那么至少需要65畝農田挖地100厘米厚才能滿足,這就意味著採用不換種植土的新技術,可使項目周邊65畝農田免受破壞。同時,該技術還可大量節約灌溉用水,充分利用天然降雨,節約水源30%以上。
耐鹽鹼植物
區域治理植物
杭州蕭山
PH值>8 偏鹼性,並含一定濃度的鹽分,土壤物理性狀差,屬細沙壤土,綠化回填土為下層生土,其物理性差,不透氣。瘋狂園林人選具有一定抗鹼性的雪松為主景樹。另以
黃山欒樹、大葉櫸及適應性廣的銀杏,耐鹼性較好的有楓香、
水杉、
池杉、銀杏、黃山欒樹、
烏桕、
欒樹、桂花、
菊花、
大吳風草、
金錢松。
廈門
改良效果
用
鹽鹼地改良的華納國際高爾夫球場改良肥自1997年在全國推廣以來,已經肯定效果的8個專用配方:德州配方、天津配方、銀川配方、盤錦配方、蘭州配方、鹽城配方、聊城配方、東營配方。2003年不斷調整配方,推出第三代配方,特別是酸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H值5.5-6.0。改良肥可用於樹木、綠地、草坪的栽培(地面撒施)。 近幾年來,以天津為中心的
環渤海地區已成為全國經濟開發熱點地區,如何有效地綠化濱海鹽鹼地帶一直是個難題。天津劉園苗圃承建的天津市開發區淨水廠綠化工程,土壤全鹽量0.40%,土壤PH值8.5,屬濱海中度鹽鹼地。施用改良肥(天津配方)40噸,按1kg/m2施用,播
黑麥與
高羊茅混合草坪4萬平方米,一次成坪,草坪綠期延長18-20天。該工程在1996年天津市開發區綠化工程評比中獲第二名。 天津開發區
綠源景觀工程有限公司在施工規範中多年來用改良肥治理鹽鹼,先後完成翠享村小區綠化等工程,樹木成活率達到95%以上。 銀川科協嚴秀華在PH8.0的
鹽鹼地種植
新疆楊,每株施用改良肥(銀川配方)1kg,成活率比對照提高8.7%;每畝施用改良肥100kg,
地徑粗生長比對照增加0.49cm,種植
白蠟每株施用1kg,其生長高度和地徑分別比對照增加0.44cm和0.27cm。 德州華能電廠地處
魯西北以氯化物、硫酸鹽為主的中度
鹽鹼區,廠區綠地中36棵雪松因受鹽鹼危害枯枝、發黃瀕於死亡,每株僅用2kg改良肥(德州配方)撒於地表鬆土澆水,快速改良鹽鹼土壤,34株立竿見影“起死回生”。而且神奇般的抽出了嫩綠的新芽。 近幾年的實踐表明改良肥治理中度以下的
鹽鹼土(含鹽量0.4%以下)較其他改鹼方法相比有快速治理的優勢。特別是當樹木、花卉、草坪因工期緊,來不及套用其他改鹼措施,用改良肥簡單易行。只要把改良肥撒於地表鬆土、澆水,土壤PH值能迅速下降,但含鹽量下降要持續幾個月才能見效。一般一次施用,1-2年內有效。胸徑5cm喬木每株0.5-1kg,特別是對綠地中較重的鹼斑可以“少量”間隔數天“多次”施用,才能有效。
鹽鹼地治理不能成荒漠化
從今年1月起,我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的數據採集與處理、外業調查與核實等工作正式啟動。前四次的監測重點對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現狀進行了動態掌控和分析,為國家防沙治沙巨觀決策及政策法規制定、沙塵暴災害預防和評價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從此前的監測結果看,土地鹽鹼化是導致荒漠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治沙受到高度重視並取得了巨大成果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鹽鹼地治理。
我國是世界上受土地鹽鹼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土地鹽鹼化也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類型之一。國家林業局2011年1月發布的《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中顯示,截至2011年1月,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3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面積的22%,且每年還在以5%的速度不斷增加。每年因為荒漠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經濟損失超過500億元。在荒漠化面積中鹽鹼地面積共75萬平方公里,占28.9%,遍及我國17個省、市、自治區。與此同時,我國人口數量還在以年均0.57%的速度增長。不斷加劇的土地荒漠化和鹽鹼化的現狀使我國尋求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目標與人口—資源—環境制約問題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鹽鹼地是重要的土地後備資源。在全球土地資源相對減少的大環境下,鹽鹼化土地的治理、開發和利用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我國在2008年公布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就已提出:“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優先開發緩坡丘陵地、鹽鹼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和廢棄地”“綜合運用水利、農業、生物以及化學措施,集中連片改良鹽鹼化土地”。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鹽鹼地的治理和改造對於改善生態環境、補充耕地資源、緩解土地供需矛盾都具有重要意義,是從戰略高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舉措,緊迫性凸顯。
十多年來,全國各地區在鹽鹼地的綜合治理與開發中取得了巨大成效。根據農業部2011年在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的鹽鹼地治理調查,2000-2010年間,調查區鹽鹼地累計治理面積4696.81萬畝,累計治理投入511.05億元,畝均累計投入約1088.07元,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017.24萬噸,畝均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16.58公斤。
然而,由於我國人均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人口眾多,土地鹽鹼化程度、發展趨勢、次生鹽鹼化發生的危險性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制約我國鹽鹼地(水)治理與改良的資金和技術力量不足等因素仍然非常突出。綜合記者在天津、江蘇等地調查以及採訪業內專家的結果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不夠,缺乏統一規劃。對鹽鹼地治理和開發利用前景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許多地方還未將鹽鹼地治理開發工作擺上應有的位置。在鹽鹼地的開發利用總體上,缺少對土壤鹽漬化分布範圍、形成規律和特點的長期動態監測機制,缺乏統一的規劃及系統開發利用方案,分散治理,零星開發,沒有形成合力。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田長彥提到,在思想觀念上,受發展傳統農業觀念制約,通常把鹽漬土、鹽鹼地鹹水、微鹹水資源等視為生產限制條件,過分強調鹽鹼地治理與改造,對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綜合利用認識不夠。
二、資金投入不足,渠道單一。鹽鹼地改造中修渠、打深井、排鹼溝清淤等工程措施一次性投資較大,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由於現階段農戶經濟水平還較低,投入能力有限,投資意願不高,主要依靠國家投資,使得改造規模難以擴大。特別是經濟條件較差的地方,工程建設主要依賴上級政府投資,直接影響了鹽鹼地治理開發工作的整體推進。長期從事鹽鹼地改造研究的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處長鞠正山指出,目前我國鹽鹼地改造的推進方式多以項目制為主,並通常是綠化、農業等項目的附帶工程,一旦項目結束,資金就將難以保證,改造也就難以一以貫之。
三、技術研發不足,產學研脫節。當前的鹽鹼地治理還是以傳統的“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思路為主,用灌水淋鹽、洗鹽來降低土壤含鹽量,但隨著水資源越來越稀缺,傳統的治理方式必須有所改變。而目前鹽鹼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不足,科研經費短缺,科研隊伍不健全,鹽鹼地改良新技術跟不上,新技術套用供給不夠。產學研脫節、缺乏轉化溝通平台。
四、重工程措施,輕農藝生物化學措施。長期以來,鹽鹼地改良相關項目主要是採取挖排鹼溝、灌溉洗鹽、機械深耕、換土等工程措施,雖然見效快,但由於投資較大、費工費力,並且造成了水資源嚴重浪費,對下游地區容易造成次生鹽漬化。而農藝、生物、化學改良措施改良面積不大,重視程度較低,投資力度不夠,沒有充分發揮出改良效果。
五、重“用”輕“養”的用地習慣是改造鹽鹼地的思想障礙。農民覺得承包地只有使用權,土地進行投入的積極性不高。在追求高產目標的影響下,農民投入耕地的化學肥料數量越來越多,增施有機肥、深耕深松等改土護田意識淡薄,土壤板結鹽鹼化日益嚴重。此外,農戶大水漫灌的用水習慣也是造成次生鹽鹼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缺乏政策支持,法律不健全。鹽鹼荒地的承包政策不完善,如對個人無力進行治理的承包地轉讓政策也沒有明確規定;已被規劃為草原的鹽鹼荒地,由於受到法律保護,開發利用缺乏依據;沒有確定鹽鹼地治理後權屬問題的法律依據。此外,缺乏鼓勵企業和農民改良鹽鹼地的優惠政策,也影響了一些有經濟實力和相對技術優勢企業或個人的投資信心。
鹽鹼地改造工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建設任務重、時間跨度大、政策性強、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要實現《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等綱領性檔案中鹽鹼地治理的相關目標,任重道遠。因此,必須採取強有力的綜合保障措施,構建可持續的鹽鹼地治理改造模式。
加強鹽鹼地治理規劃,確保治理的可持續性。以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為契機,根據鹽鹼地的主要成因,對鹽鹼區域進行科學分類,對水土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綜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建立健全鹽鹼土監測預警體系。根據鹽鹼區域的具體情況,科學選擇水利改良和化學改良等技術措施。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鹽系統,對上中下游做出統籌安排,分期分區治理。強化鹽鹼地治理開發過程中的管理環節,轉變只重治理和開發而不重管理的思想,避免出現治理後返鹽現象。
加大生態治理力度,從治理技術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合理利用水資源,必須從灌水量上進行控制,建立灌區灌溉水量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制度,同時大力推廣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和鹽漬化綜合治理技術。加快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提高鹽鹼地治理的科技支撐能力。組織有關地方、科研單位聯合攻關,做好產學研的相結合。
此外,可持續的鹽鹼地治理改造還離不開政策、資金保障。在政策方面,要儘快擺脫“九龍治水”的局面,加強國土、農業、水利、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協作,加快鹽鹼地的綜合治理步伐;實施差異化土地政策,提高經營主體對鹽鹼地治理的積極性。在資金方面,可通過政府專項補貼等形式支持鹽鹼地改良,並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吸引社會力量投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