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官海塘

鹽官海塘

鹽官海塘是古代的海堤。位於浙江省鹽官鎮南門外。全長11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可考。現存魚鱗石塘建於1736年。建築包括天風海濤亭、占鱉塔、中山亭、鎮海塘鐵牛等。鹽官海塘為條石海塘,工程結構複雜,是我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工程技術價值。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寧的錢江潮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於世的,同時它也是座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鹽官海塘
  • 別名:條石海塘
  • 行政區類別:浙江省
  • 所屬地區:東部地區
  • 政府駐地:鹽官鎮
  • 電話區號:0573
  • 郵政區碼:314411
  • 地理位置:浙江省海寧市
  • 面積:1100平方米
  • 方言:吳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
  • 著名景點:風海濤亭、占鱉塔、中山亭、鎮海塘鐵牛
  • 機場:蕭山機場
  • 火車站:海寧火車站
  • 車牌代碼:浙F
歷史典故,文化價值,旅遊特色,宣德門,海寧潮,王國維故居,海神廟,古海塘,建築特色,觀潮介紹,地域景致,
鹽官海塘

歷史典故

據記載,唐開元元年(713年)鹽官重築“捍海堤”;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加築鹽官古塘,名“海晏塘”;元泰定四年(1327年)造木櫃囤石修堵鹽官海塘岸。海塘魚鱗大石塘,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起修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完工。
鹽官州去海岸三十里,舊有捍海塘二,後又添築鹹塘,在宋時亦嘗崩陷。成宗大德三年,塘岸崩,都省委禮部郎中游中順,洎本省官相視,虛沙復漲,難於施力。至仁宗延佑己未、庚申間,海汛失度,累壞民居,陷地三十餘里。其時省憲官共議,宜於州後北門添築土塘,然後築石塘,東西長四十三里,後以潮汐沙漲而止。
至泰定即位之四年二月間,風潮大作,沖捍海小塘,壞州郭四里。杭州路言:“與都水庸田司議,欲於北地築塘四十餘里,而工費浩大,莫若先修鹹塘,增其高闊,填塞溝港,且浚深近北備塘濠塹,用樁密釘,庶可護御。”江浙省準下本路修治。都水庸田司又言:“宜速差丁夫,當水入沖堵閉,其不敷工役,於仁和、錢塘及嘉興附近州縣諸色人戶內斟酌差倩,即日淪沒不已,旦夕誠為可慮。”工部議:“海岸崩摧重事也,宜移文江浙行省,督催庸田使司、鹽運司及有司發丁夫修治,毋致侵犯城郭,貽害居民。”五月五日,平章禿滿迭兒、茶乃、史參政等奏:“江浙省四月內,潮水衝破鹽官州海岸,令庸田司官征夫修堵,又令僧人誦經,復差人令天師致祭。臣等集議,世祖時海岸嘗崩,遣使命天師祈祀,潮即退,今可令直省舍人伯顏奉御香,令天師依前例祈祀。”制曰:“可。”既而杭州路又言:“八月以來,秋潮洶湧,水勢愈大,見築沙地塘岸,東西八十餘步,造木櫃石囤以塞其要處。本省左丞相脫歡等議,安置石囤四千九百六十,抵禦鎪齧,以救其急,擬比浙江立石塘,可為久遠。計工物,用鈔七十九萬四千餘錠,糧四萬六千三百餘石,接續興修。”
致和元年三月,省臣奏:“江浙省並庸田司官修築海塘,作竹蘧篨,內實以石,鱗次壘疊以御潮勢,今又淪陷入海,見圖修治,倘得堅久之策,移文具報。臣等集議,此重事也,旦夕駕幸上都,分官扈從,不得圓議。今差戶部尚書李家奴、工部尚書李嘉賓、樞密院屬衛指揮青山、副使洪灝、宣政僉院南哥班與行省左丞相脫歡及行台、行宣政院、庸田使司諸臣,會議修治之方。合用軍夫,除戍守州縣關津外,酌量差撥,從便添支口糧。合役丁力,附近有田之民,及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等戶內點倩。凡工役之時,諸人毋或沮壞,違者罪之。合行事務,提調官移文稟奏施行。”有旨從之。四月二十八日,朝廷所委官,洎行省台院及庸田司等官議:“大德、延佑欲建石塘未就。泰定四年春,潮水異常,增築土塘,不能抵禦,議置板塘,以水涌難施工,遂作蘧篨木櫃,間有漂沉,欲踵前議,疊石塘以圖久遠。為地脈虛浮,比定海、浙江、海鹽地形水勢不同,由是造石囤於其壞處疊之,以救目前之急。已置石囤二十九里余,不曾崩陷,略見成效。”庸田司與各路官同議,東西接壘石囤十里,其六十里塘下舊河,就取土築塘,鑿東山之石以備崩損。
文宗天曆元年十一月,都水庸田司言:“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正當大汛,潮勢不高,風平水穩。十四日,祈請天妃入廟,自本州岳廟東海北護岸鱗鱗相接。十五日至十九日,海岸沙漲,東西長七里余,南北廣或三十步,或數十百步,漸見南北相接。西至石囤,已及五都,修築捍海塘與鹽塘相連,直抵岩門,障御石囤。東至十一都六十里塘,東至東大尖山嘉興、平湖三路所修處海口。自八月一日至二日,探海二丈五尺;至十九日、二十日探之,先二丈者今一丈五尺,先一丈五尺者今一丈。西自六都仁和縣界赭山、雷山為首,添漲沙塗,已過五都四都,鹽官州廊東西二都,沙土流行,水勢俱淺。二十日,復巡視自東至西岸腳漲沙,比之八月十七日漸增高闊。二十七日至九月四日大汛,本州岳廟東西,水勢俱淺,漲沙東過錢家橋海岸,元下石囤木植,並無頹圮,水息民安。”於是改鹽官州曰海寧州。

文化價值

鹽官景區是浙江省首批准的十五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民俗文化、動人的民間傳說和壯觀的海寧涌潮聞名開世。在唐朝,鹽官就以其發達的經濟和盛行的宗教而名揚海內,是當時全國著名的三個繁榮縣市之一。明清時期,由於“海寧陳家”疑案的出現,更使鹽官名聲顯赫。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甚至想把鹽官定為國都,我們從中可以想像當年之繁化景象。
在鹽官景區錢塘江大橋通車前,這裡一直是兩浙的交通孔道,是重要物資集散地,城市經濟自古繁榮。經濟的繁榮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使鹽官人才輩出,僅清朝陳家就出現了“一門三人四閣老,六部五人七尚書”的奇蹟。此外明代的戲曲家陳與郊、享譽名勝古蹟眾多是鹽官的最大特色,除著名的海寧潮外,被列為省、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就達十餘處,故有袖珍式歷史名城之稱。從規模宏大的海神廟到富有神秘色彩的鎮海鐵牛,從雕鏤精細的漢白玉石獅到精巧多姿的唐代建築,從海寧故址的拱辰門到有歷史意義的中山亭......都為鹽官增添了古樸、獨特的風格。難怪著名的古建築專家陳從周教授考察鹽官司後讚嘆道:即使鹽官沒有涌朝,也仍是一座值得遊覽的文化名鎮。
海寧鹽官景區是觀賞錢江潮的勝地,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以往到鹽官觀光的人,大多是衝著錢塘江的“一線潮”而來的;如今去鹽官,除了觀潮,很多人都會去看一看“宰相府第風情街”,一條重現舊時風貌的千年古街。新建成的“宰相府第風情街區”位於鹽官小東門直街,是一條以清代宰相府第“陳閣老宅”為主景的千年古街。這條古街由東向西,全長600米,分布著陳閣老宅、楊兵部宅、鄭曉滄故居、城隍廟、五土廟等主要人文景觀,有獨具特色的城牆、城樓、吊橋、點將台、武庫,一笑茶樓、堰瓦壩、廊橋等建築煥然一新,還有不少舊時民居和商鋪,文物古蹟薈萃,至今風韻猶存。投資4000多萬元恢復舊日風貌後的的古街,將同沿江觀潮、“陳閣老宅”、王國維故居等旅遊景點聯成一體,成為海寧旅遊的一大亮點。

旅遊特色

鹽官觀潮勝地公園是浙江省十大旅遊勝地之一,位於海寧市西南部,距杭州45公里,上海160公里。公園占地面積16公頃,內有明代占鰲塔、錢江古海塘、中山亭、天風海濤亭、鎮海鐵牛、史量才紀念碑、鐘鼓樓小普陀寺、觀潮台、南排出海樞紐等旅遊景點,為紀念毛澤愛同志1954年來鹽官觀潮,1996年有關部門在公園內建造毛澤東觀潮詩碑亭;在中山亭邊,還有紀念1996年11月李鵬到海寧觀潮建立的李鵬題詞碑等。
鹽官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南端,緊臨著上海、杭州、蘇州等大中城市,處在中國華東金三角——滬蘇杭的中心,且因為瀕臨錢塘江有水利之便,自古就是繁華之地。

宣德門

在2100年前的中國西漢時期,這塊土地的領主吳王劉濞就利用錢塘江通海的便利,製造食鹽來牟利。為了有力地管理鹽務,在這裡設定專門的官員——鹽官,後來將官名當作地名,把這塊土地命名為“鹽官”。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達的鹽官,歷史上也曾經叫作“海寧”,就是希望“大海安寧”的意思,它不僅是觀賞天下奇觀海寧潮的最佳地點,還是一個充滿了皇家氣息的、擁有輝煌歷史的文化古城。 在鹽官,您能看到中國文化的悠久與神奇,能體驗到中國文明的神秘與燦爛,能感受到世界奇觀的獨特與壯麗!中國文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融會貫通;鹽官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大自然的神奇——海寧潮和中國人的智慧——潮文化的完美統一。
楊柳閣老楊柳閣老

海寧潮

海寧潮是大自然賦予鹽官的瑰寶。全世界也只有南美亞馬遜河出海口與中國錢塘江鹽官段流域,能夠看到這種奇特而又雄壯的涌潮現象。不過在這兩者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別: 第一、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危機四伏,而中國鹽官卻是一個美麗而且舒適的城市,所以人們都願意前往鹽官,在安全的前提下快樂的欣賞這“世界奇觀”。
第二、中國錢塘江本身具有的特殊條件,使它產生的涌潮現象又相當的與眾不同。
首先,錢塘江地處北緯30°附近的低緯度地帶,受月球引力作用較強。而涌潮現象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月亮、太陽的引力以及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的作用。其次,由太平洋西北傳來的潮流,有一股轉入中國東海等海域後,正對準錢塘江口湧入,涌潮力量相當集中。

王國維故居

第三,就是錢塘江口的獨特地形。錢塘江江道外大內小,江口寬達100公里以上,而到鹽官附近江面驟然縮小到2.8公里,再加上江底沙坎的阻擋,江流能量猛然集中,潮差、流速就迅速增大。歷史上海寧潮的潮差可達8.9米,潮頭也能高達3.5米,景象十分的壯觀。所以人們稱它為“天下奇觀”,是獨一無二的。 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自然奇蹟——海寧潮了,但在中國,它最動人的魅力卻是來自於由潮孕育出來的那種文明——潮文化!中國人崇尚自然,相信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皆有靈性,所以由充滿靈性的海寧潮衍生出來的潮文化也充滿了靈性。這種靈性主要由兩大載體來承載:海神廟、古海塘。

海神廟

海神廟又稱為“廟宮”,始建於公元1730年,距今已有274年歷史,是一座專門祭祀“浙海之神”的宮殿式建築。在中國南方,皇家式樣建築一般是不允許建造的,但是在鹽官,卻破例由中國清朝雍正皇帝下旨、由國家撥款、政府要員監督,建造了這么一個規模龐大的建築群。海神廟原占地四十畝,約合公頃,在遭到了數次戰亂後,現存面積約占原來的1/3。它的建造十分考究:選取優質漢白玉等建材來構建重要部位,殿宇內的繪畫也是仿照中國皇室專用的傳統圖案來繪製的。總之,整個建築群特別突顯了中國建築中最講究的雕刻技藝與文化內涵,有一種神聖的寓意在其中。中國古代十分注重精神的力量,認為人與自然的溝通需要藉助於神靈:人類與錢塘江的溝通就需要藉助於“浙海之神”的力量,這位海神可以決定沿海所有人和物的命運。所以在中國,這座供奉海神的廟宮,地位相當地高,號稱“江南紫禁城”。海神廟(廟宮)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國維故居王國維故居

古海塘

鹽官的古海塘始建於1700多年前,在公元713年曾經重築,當時稱為“捍海塘”,意思是能夠保護海岸平安的一條堤壩,所以又取名為“太平塘”。剛開始修築的海塘是用泥土來堆建的,到了中國的元代,開始使用一種獨特的築塘方法——木樁石塘法。築塘工藝繼續發展下去,到了公元1718年,中國的清代初期,國家決定在鹽官修築魚鱗石塘。
魚鱗石塘的修築方法十分特別,全部用整齊的長方形條石,呈“T”形,自下而上順次疊砌。為了解決錢塘江水流沖刷、掏挖塘身造成的技術難題,古代中國人巧妙地運用了中國稻米的一個特點:粘性,來代替慣用的粘合劑。每塊條石之間用最具粘性的糯稻米打漿、灌砌,再用鐵鋦扣榫;石塘頂部使用鐵錠扣鎖,防止鬆脫;塘身後加幫土墩護塘。這樣的塘,從側面看塘身,層次排列如同魚鱗,整齊美觀且堅固,所以就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魚鱗石塘”。
海神廟海神廟
這魚鱗石塘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它每天要經受兩次洪峰的衝擊,每次衝擊,塘身每平方米必須承受6噸多的壓力,但到今天為止,它仍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水利作用,號稱“捍海長城”。錢塘江古海塘現保存最完好的就是鹽官段的海塘,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成果,是中國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和科技文化遺產之一,與長城、古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現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鹽官海塘上還矗立著一座樓閣式的古塔,名叫“占鰲塔”。它始建於公元1605年(即中國明代),磚身木樓,造型巧麗,是典型的中國式寶塔,在中國浙江沿海的古塔中是最為精緻的。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是一條巨大的魚,它有人類般的感情,但它的喜怒會引發海嘯一類的災難。而“塔”則是佛教神聖之物,傳說可以降妖伏魔,於是人們建造了“占鰲塔”,祈求能夠鎮壓住鰲魚,使它不能再興風作浪,危害人類。鰲魚不動了,大海就安寧了,所以“占鰲塔”也稱為“鎮海塔”。它和海塘上的另一景觀——鎮海鐵牛一樣,是中國古代人民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創造出來的事物。 鎮海鐵牛從公元1730年開始鑄造,當時共鑄九隻,分別安放在海塘沿線,每隻重達三千斤,即1.5噸。每隻鐵牛身上都銘刻有禱祝文字。鎮海鐵牛的放置位置、鑄造形式、用材、銘文等等,都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治水理念,很有研究價值。除此之外,鹽官還有一些特有的中國文化沉積,如:
鹽官的城隍廟。始建於公元1023年,已有980多年歷史,供奉的是城隍老爺。按中國的傳統,城隍老爺相當於是一個城市的市長。一般規定:非正式城市不得有城隍,並且一位城隍只能掌管一個城市,但鹽官的城隍老爺卻還分管了江蘇金壇縣。這是中國江(蘇)浙(江)一帶年代最久遠且最特殊的古城隍廟之一。
王國維故居王國維故居
五土廟。是全中國唯一的一座民間供奉五方五行土帝的道教廟,體現了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獨特內涵,也是十分罕見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雖然鹽官城不大,卻和正宗的中國大城一樣,有完備的城池防禦系統——城牆與護城河。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後,即使損毀幾盡,但留存下來的部分,仍從另一個角度見證了這座古城的滄桑與驕傲!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歷史,鹽官參與了1/2,它的故事永遠也說不完。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優秀人才都是從鹽官走出去的,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重要人物也都專程到鹽官來過。可以說,中國浙江?鹽官是一個既有世界罕見的自然景觀,又有中國江南水鄉風情,並且還充滿了皇家氣息的神奇古城。

建築特色

鹽官海塘為條石海塘,建築包括天風海濤亭、占鱉塔、中山亭、鎮海塘鐵牛等。石塘塘身一般為十八層,每層用厚一尺、長約五尺的條石砌成,每塊大石料的上下左右鑿成槽榫,使石料之間互相嵌合,合縫處則灌以糯米漿或油灰,再用鐵鋦扣榫,以防滲漏散裂。石塘構築考究,機構嚴密堅實。至今保存完好。 鹽官魚鱗石塘,在占鰲塔東西兩側的1000米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魚鱗石塘是防錢塘江潮汐之患而築,它始建於1700多年前。五代時吳越王錢(疒占)在位時,曾征泥工大規模修建海塘。此後歷代均有修築。魚鱗石塘全部用整齊的長方形石丁順上迭,自下而上壘成。每塊條石之間用糯米漿靠砌,再用鐵鋦和榫,層次如同魚鱗,故稱“魚鱗石塘”。
海神廟海神廟
海神廟為敕建官式建築,是海塘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鹽官鎮春熙路150號,占地約2.7公頃。始建於1729年,1949年到70年代末部分建築改拆,尚存中軸線上建築及門前廣場、石坊、石獅、慶成橋。為江南地區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築遺存,石雕精美,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

觀潮介紹

海寧的錢江潮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於世。據考證,地球上的潮湧奇觀有兩處,另一在亞馬遜河的入海口。交通不方便不說,想想亞馬遜叢林裡的毒蛇猛獸也怪嚇人的。說不定還等著去的人給他們當早餐呢。所以,海寧鹽官成了世界上唯一適合人類觀潮的地方。交通也方便,杭州上海過來都很快。錢江潮湧的成因是因為錢江的入海口是杭州灣,大喇叭的形狀在海水漲潮時使得大量海水倒灌進來,受兩側海塘的阻力,越聚越多,江道狹窄,後浪推前浪層層重疊形成幾米高的潮湧奇觀。溯流而上,有時會上涌百十公里經杭州到桐廬。現在隨著杭州灣入海口的不斷圍墾,潮水的強度已經大不如前。所以海寧鹽官就成了最適合觀潮的地方,盛況遠超杭州蕭山美女壩。春天是錢江漲沙的時候,江道於沙近海塘邊,江水只在江心流淌,又是枯水期,潮水很小,當地人是不去看的。我就在這最不適合看潮的時候來到了海塘邊。蘇東坡的詩“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把錢江潮推向了極致。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爭賭八月十八海潮奇觀。這一天也被定為潮神的生日。觀潮之人絡繹不絕,從杭州到鹽官的直發旅遊大巴終日不停,多時每天人流量達到十萬人,把個小小的鹽官古鎮擠得水泄不通。各種媒體也大肆宣傳,形成了浙江獨有的千年潮文化。(浙江又名之江,其實就是錢塘江,因其蜿蜒流轉呈之字形而名)而潮文化的源頭就在海寧。海寧觀潮在鹽官。
觀潮觀潮
觀潮不僅僅是在八月十八,“海寧天天可觀潮,鹽官月月有大潮”,在鹽官,一年有120多個大潮日。逢每月初一到初五,十五到二十,都是大潮日。只不過秋天的水大,更為壯觀而已。鹽官,自古為海寧州縣治所在地。西漢吳王劉濞在此煮海為鹽,設司鹽之官,故名。後因海潮肆虐,傷人毀物無數,為祈求“海潮寧諡”,改名海寧。建國後行政中心移至硤石鎮,鹽官遂廢。
“海寧天天可觀潮,鹽官月月有大潮”實際都是說的鹽官鎮。海寧就是鹽官,鹽官就是海寧。
而且海寧潮是“一潮四看”——在八堡大缺口看十字交叉的“碰頭潮”,在鹽官看一線潮,在老鹽倉看回頭潮。還有晚上的“夜潮”。潮水的成因較複雜,有月球的引力,也受氣溫、季節、風向等的影響。主要還是月亮的引力。所以每隔十二個小時一次漲潮。白天叫潮,晚上叫汐。這就是潮汐的意思。在海寧鹽官,白天如果中午12點的潮水,那么晚上12點也有一次漲潮,這就是夜潮。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里乾隆皇帝跟陳家洛看的就是夜潮。金庸先生是海寧袁花鎮人,對海潮自是熟悉不過了。

地域景致

地域景致地域景致
地域景致地域景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