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西北鄉

鹽城西北鄉,建湖舊為鹽城縣屬地,因位於鹽城西北,被俗稱為鹽城西北鄉。鹽城西北鄉地處水網地區,這裡土著人大多又是“洪武趕散”時期從蘇南遷入,民俗鄉情和年文化呈多元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城西北鄉
  • 別名:建湖縣
西北鄉文化,鹽城四百寺,宗教建築,

西北鄉文化

本邑鄉賢印水心編印、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鹽城鄉土地理》第二冊,其中第九節講到“民俗”中的有關年俗,西北鄉的年俗,受神巫浸淫的楚風楚俗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況,但其主題只有一個,祛災去禍,祈盼平安,追求幸福。

鹽城四百寺

由於地方僧人發展了佛教文化,將佛教與道教並駕齊驅,促進了儒釋道三教合一。道教自清代始逐漸衰落,道觀改為佛寺,佛教發展鼎盛,形成了本土宗教。至今建湖地區佛教仍保持著儒釋道三教並存的特色。
據《江蘇省佛教寺院概覽》和地方志記載,唐代,鹽城西北鄉除建有淨慧寺外,還陸續建造了一批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唐貞觀二年(628),在高作鎮建廣福禪寺,在建陽鎮新陽村建大王廟(泰山寺前身);麟德二年(665),在今九龍口鎮蔣營建法興院;建中四年(783),又在該鎮收成莊建羅漢院。憲宗元年(806),在恆濟鎮沿南村建大雲寺;天祐間(904-907),在今沿河鎮建如來庵。相傳延壽寺也是這個時期創建的。唐以後,又相繼創建了泰山禪寺、南林寺蘆溝禪寺、普靜寺、華嚴寺、福慧庵、酺神殿、三宮殿、九龍寺、三教庵、觀音庵、太平庵、擋浪庵、火星庵、藥師庵、海慧庵、都天廟、龍王廟、文廟、彌勒禪院等廟宇。明代中葉以後直至清末,西北鄉佛教更趨活躍。早期創建的30餘座寺廟除整修、擴建外,又新建了200多座佛寺,稍大的集鎮和村莊都有幾座寺廟。如上岡一地即有11座,湖垛、建陽、高作每鎮都有五、六座。“家鄉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現象,即足以說明佛教的普及程度。抗日戰爭前,鹽邑共有400座佛寺,其中西北鄉即有260座。
據《續修鹽城縣誌·佛教》載,境內寺院十有八九屬臨濟宗。臨濟宗三十一世又另立一支三峰派,三十二世又立平陽派。境內孤峰庵、小阜莊觀音寺分屬其兩派。顏單和大團口的延壽庵、沙村的觀音庵、汪家莊的如來庵等屬曹洞宗;太義溝的海慧庵屬律宗。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宗派,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得名。由於淨土宗修行簡便,所以廣泛流行,逐漸與禪宗等融合,並傳至日本。抗日戰爭前,境內羅漢院有“淨土宗叢林”之稱。
歷史上這裡出了不少名僧,他們為弘揚佛法起過相當大的作用。高作原志和尚(俗家姓孫),青年時期居淨慧院學道參禪,後投海州佛陀寺元璽長老為師,頗得佛教原詣真諦,先後被聘至淮揚上方,泰州慶雲、徑山、三峰,揚州善慶,杭州靈隱諸寺為住持,每到之處,禪業大興,名動朝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被賜謚為淨慧禪師。清末,湖垛靜波和尚,出任中華佛教總會副會長。泰山禪寺普駿和尚與狀元張謇交待頻繁,被聘至南通一帶講經。該寺德超法師,佛學理論造詣頗深,被聘任江蘇省佛教會秘書長多年。民國時期,羅漢院住持宏台法師,與融高、仁俊等法師成立蘇北淨土社,專弘淨土法門,時人稱“南印光,北宏台”。印光法師是蘇南一帶高僧,他一生嚴淨毗尼,專志淨土,精修淨業,名氣頗高。時人將宏台與印光並稱,可見宏台在蘇北佛教界的影響之大。從鹽城西北鄉到外地當方丈、當法師的幾乎遍布大半箇中國的主要寺院。單泰山禪寺即有近百名和尚在外地傳經講法。抗日戰爭前,本省鎮江的金山寺,揚州的大明寺,南通的觀音寺,高郵的永天寺等,都有泰山禪寺和尚任過住持。有的還到浙江、安徽、湖北、上海、北京等地弘法。抗戰勝利後,博文法師任金山寺監院,後被來果老和尚聘至揚州高旻寺做方丈;前不久圓寂的真文和尚,任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近代佛學大師太虛和尚的法孫茗山法師,乃縣境羅漢院披剃出家,生前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兼任建湖縣羅漢院方丈,曾多次出國弘法。今台灣台北彌勒內院住持寬裕法師,亦為建湖籍人,他們在佛教界都有著一定影響。

宗教建築

鹽城西北鄉佛教寺院建築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風格。通常採用宮殿式的“伽藍七堂制”模式,廟址十分注重風水,往往選在林木幽深、依湖傍水、環境幽靜的地方。主體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輔助建築有東西配殿、客堂、齋堂、方丈室、庫房、園圃、山門等。而且特別講究亭台樓閣的和諧布局,以顯示超凡出世的宗教效果和漢族追求古樸典雅的民族心理。同時,寺廟十分莊嚴華麗,庭院深深,迴廊曲折,高閣突出,亭軒如飛,殿宇幽深,高接雲天。那些建築都是彩繪的椽子,雕畫的斗拱,門窗上裝飾著青色的連環花紋,塗著朱紅的油漆,華美得像皇宮殿堂。達到這個標準的就有10多處。
唐初創建的廣福禪院,相傳是當年鄂國公尉遲恭督建,原有廟宇101間,為唐代108寺之一。清同治年間不幸遭火劫,尚存39間。該院復修後,仍然富麗堂皇,排列有序,重建的大雄寶殿,全都用特製的管筒瓦覆蓋,四角翹起,角端掛有一隻鐵質小鐘,中脊正中央為鐵質寶葫蘆。一入山門,便見四大天王手執蛇、傘、劍、琴,象徵風調雨順,反映出人們希望五穀豐收,國泰民安的心愿。彌勒佛面帶笑容,坐迎大眾,大肚垂腹,能“容世上一切難容之事”;面帶微笑,“笑人間一切可笑之人”。慈祥的笑容與肥大的肚皮啟發信徒為人處事應該慈愛和寬容,應該樂觀而不要悲觀。大殿中供觀音、文殊、普賢三聖像,兩側供十八羅漢,殿外大香爐整天香菸繚繞,霧氣騰騰。1942年反“掃蕩”鬥爭中,為了防止日寇占為據點,廣福禪院拆毀,而院內的殘留的兩株古銀杏和唐槐,1973年被“文革”造反派砍伐。
淨慧寺亦建於唐代,北宋元豐年間還建築了一座樓閣式的磚塔,使整個寺院殿宇巍峨,氣勢雄偉。此塔尚存三級八面,高16.7米,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北鄉寺院的另一特色是楹聯繁多,寺無大小皆有楹聯、匾額、碑刻。
上岡大雲寺天王殿兩旁懸掛的巨幅對聯尤為醒目:“寺從何處飛來?千百載名高景盛;潮向此間還住,十三莊風厚民淳。”建陽酺神殿抱柱對聯是:“應視國事如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1941年春節,鹽屬6區區署駐建陽張仙祠亮出一副新祠聯:“經懺可超生,難道閻王怕道士;紙錢能贖命,分明天尊是贓官。”觀者無不拍手稱妙。
唐以後的寺院建築,其規模越來越大,不僅為僧人所用,也成為廟會、演戲、俗講的場所。被譽為“蘇北第一大寺”的泰山禪寺,到明、清時期,計有廟宇370多間,設有10個大殿,共有僧徒200餘人,還在長江南北下設6個分院。香火節期間,每天進香朝拜的逾萬人,寺內2000多尊神像造型更是各具特色,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無量大殿內供奉的無量大佛有2丈1尺高,氣勢非凡,堪稱一絕。抗日戰爭前,境內較大的寺院都建有戲台(古稱“優台”)或樂棚,供民間演藝之用。同時,寺院也是所在地區社火活動的中心,是舉辦廟會、燈會的主要場地。建陽三元宮內一座戲樓,除舞台外,觀眾廳有樓座18間,池座9間,可容納兩三千觀眾。此外,還有演員生活用房10餘間。戲樓天井廣場有三四畝地大。清末廢廟辦學,三元宮廟宇改為鹽城縣六高和建溪中學,廟院之大可以想見。民國二十四年(1935)農曆四月二十日,舊製鹽邑曾在城西兜率寺和西北鄉延壽寺舉行過一次規模較大的耆年大會。其中分赴延壽寺聚會的七十歲以上老壽星即有120人之多。那天,寺內寺外人山人海,鼓樂齊嗚,四鄉八鎮趕來祝壽的有數千人,盛況空前。清靜幽雅的寺院,眾多的寺藏文物,也為文人墨客提供創作的方便。清代著名劇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流連於淨慧寺院,並有遺詩作《朦朧淤口有感》;北海元度、泰州智海均在泰山寺和收成羅漢院寄居多年,至今猶為人們所傳頌。
1987年縣政府批准復建縣城太平庵、慶豐太平庵、東馮清潔庵、顏單復興庵、沿河西方庵、觀音庵、如來庵、淨土庵等9座寺廟。1989年又批准復建恆濟大雲寺、建河龍王寺、花垛開山寺、南海觀音庵、肖莊觀音庵、顏單延壽寺、新陽泰山寺(俗稱“西陽村”)、寶塔淨慧寺等8座寺廟。1996年,縣政府為了弘揚千年古剎羅漢院的佛教文化,決定在縣城盂蘭河畔復建羅漢院。2002年又批准復建建陽南林寺、上岡文廟、九龍口九龍寺。2003年,劉漢雄任縣佛教協會會長。在2008年新一輪城市規劃建設中,又將羅漢院移址雙湖公園內重建。是年10月8日奠基,於2010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重建的羅漢院,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下院內分四進,一進為山門殿,二進天王殿,三進大雄寶展,四進為藏經樓,樓下為法堂,大殿兩側廂房,配有客堂、祖堂、觀音殿、地藏殿、念佛堂和六和堂,整個寺院,雙湖公園秀美的自然風光,為這座重建的古寺增添了迷人的風采。今日的羅漢院,不論是建築規模,還是文化含量,都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