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滋

李樹滋(1868~1947),曾用名雨春,後改為遇春,今建湖縣高作鎮高群村高東口河頭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樹滋
  • 別名:雨春、遇春
自幼好學,成績優異。光緒12年(1886),應淮屬歲試,名登榜首,旋又補為廩生,但因戶籍而忍痛放棄鄉試,由業師陳玉澍推薦考入南菁書院。畢業後,東渡日本。1901年,清末甲午科狀元、南通實業家張謇甚愛李樹滋之才,特聘其為兒子張孝若的家庭教師,並請其續修《張氏家譜》,後來還推薦其參與編纂《南通縣誌》。抗戰前,曾被開封大學聘為教授多年。
1937年“七七事變”不久,日寇侵占南通,通榆一線告急,李樹滋專程趕往馬玉仁當時的駐地中興橋(今射陽縣境內),勸其重整旗鼓組建抗日武裝,並代其撰書求戰。應該說,馬玉仁毅然投身抗日,其中與李樹滋有著相當的關係。馬玉仁飲彈成仁,李樹滋特地作詩哀悼,詩云:“噩耗飛來憤滿胸,嘆非廉頗氣如虹。恨無筆掃千軍力,盡斬倭奴慰鬼雄。”
在抗戰最緊張的時候,李樹滋帶領子侄堅持敵後辦學,將原先創辦的鹽城縣育才國文專修學校,由鹽城遷至家鄉口河頭,後來又為育才補習團,增設時政課,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自編抗戰教材,鼓勵學生投身抗戰洪流。
八路軍、新四軍鹽城會師不久,陳毅來到西北鄉專程拜訪李樹滋老先生,請他出山參政,共同抗日。李樹滋深受感動,毅然表示矢志為抗日效力,當場吟詩一首:“風流儒雅雄冠客,詩句多從馬上催。舊友迢迢同隔世,戰雲擾擾亂成堆。將軍北上紅旗展,高士群歌白雪來。文化村中生意滿,塵氛掃盡筆花開。”吟畢,揮毫書寫,署名“李遇春”,敬贈陳毅,並激動地說:“老朽漂泊半生,晚年識荊(與有大才能者相識),不啻枯木逢春。”
1941年7月,日寇發動對鹽阜區第一次大“掃蕩”,他和楊幼樵、蔡仰山等開明紳士一起,協助做好我黨政機關的隱蔽和轉移工作。是年9月,他又參與建陽縣建縣的籌備事宜,連夜書寫《建陽縣政府成立布告》。
1947年(一說1943年),李樹滋病逝。
按,其題贈陳毅的詩,首聯《湖海詩存》作“詩句還從馬上催,風流儒雅仰雄才”,此依李世安、馬效良《李樹滋先生軼事》所載。《湖海詩存》作者小傳稱其為光緒舉人,似誤;另記其生於1865年,去世於1943年。《孫氏宗譜·高作支譜》(2002年版)記,1928年曾聘李樹滋修《孫氏宗譜》,並注云李樹滋為晚清秀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