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縣建陽中學

建湖縣建陽中學

建湖縣建陽中學創辦於1956年,前身為建溪中學,現為一所公辦國中。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在歷屆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成為校園環境優美、硬體設施齊全、辦學水平一流的現代化學校。學校現有25個班級,1400多名學生,教職工近200名,中學高、中級教師80多名。學校整體辦學水平不斷提升,中考成績顯著,學校連續多年被縣教育局評為先進集體,向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棟樑之材,已成為盛開在建湖水鄉的農村普通教育優秀之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湖縣建陽中學
  • 創辦時間:1956年
  • 類別:公辦國中
  • 類型:全日制初級中學
  • 主管部門:建湖縣教育局
  • 校訓:讀書,明理,篤志,報國
歷史沿革,師資力量,

歷史沿革

坐落在建港河南側的建陽鎮是一座千年古鎮,也是南宋愛國民相陸秀夫的故鄉。陸秀夫忠貞愛國的高尚情懷、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崇文重教的優秀品質,千百年來濡染了無數的後代子孫,使建陽古鎮成為重德重才、崇尚教育的一方熱土。
1924年,建陽鎮郝儒琳創辦了鹽城西北鄉(今縣境)第一所中學——建溪中學,利用本鎮三元宮(今校南教學樓前)24間樓房作校舍,初為單軌制,三個年級,有學生100餘人。課程設有國文、數學、理化、動植物等,以後又增設了音樂、體操西門課程。1926年學校改為雙軌制,生數增至260人。
1928年大旱,建港溝河乾見底,學田失收。
1929年西塘河馬尾壩潰決,鹹潮倒灌,鹽城西北鄉發生大饑荒,學校被迫停課。
1938年春,建陽鎮陸子超等有識之士在建溪中學舊址上復辦建華中學。初為兩個班,後發展到四個班,有學生200人。陸子超任校長,親自編寫了鼓動抗日的校歌,並組織學生募捐支前。
1941年夏,日寇對鹽阜區發動第一次大掃蕩,學校被炮擊,縣參議員蔡仰山在建陽東郊創辦國中補習團代之。
艱苦創業 艱難起步
—建陽中學創始實錄
(1956-1966)
1956年縣教育科在建陽鎮創立建湖縣速成師範學校。新建校舍46間,第一排8間為辦公用房,第二排、第三排各13間為教室,第四排12間為廚房。除第三排13間系磚瓦結構(南通建築站承建)外,其餘33間皆為磚牆草苫。同時在溝南買下毛巾廠16間廠房,南邊8間用於集會禮堂,西側8間作職工宿舍,共有校房62間。此外,又租了王紹美家宅6間作學生宿舍。學校占地面積35畝,四周有小河環繞是年8月24日舉行開學典禮。從鹽城、阜寧、射陽和建湖四縣招收3210名具有國中以上學歷的新生,分4個班,學制一年。祁育堂任校長,趙傑任副校長,配備16名教職工。本年底,教導主任孫嘉仲應邀出席省政府召開的優秀教師代表會議,被授予“省優秀教師”稱號。第二年秋後,建湖速師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回原縣直接分配做教師,也有一部分按本人意願被送入鹽城師範深造,有4名女生被送至南京助產學校培訓。
1957年8月建湖縣速成師範學校停辦,其校址改辦建陽初級中學。當年招收雙班初一新生,縣教育科又將走虹國中的兩個初二班併入,共設四個班,學生206人。祁育堂任校長,孫顧行任教導主任。
1958年9月招收110名初一新生,由此進入雙軌制。不少外地學生慕名前來報考。1959年本校第一屆畢業生參加中考,在全縣實現“三個第一”:升學率第一;小中專錄取人數全縣第一;中考總分第一。從1959年起,直至“文革”前,我校中考成績長時期居於全縣前列。
難以忘懷的艱澀一頁
——文革中的建陽中學
(1966-1976)
1966年夏,“文革”開始,本校教職工未放暑假,畢業年級推遲畢業時間,留校參加文化大革命,1968年8月,66、67、68三屆國中學生才畢業離校。
1969年我校首招一個班高一新生,建陽國中遂改為建陽中學。1971年推行五四分段(國小五年、國中、高中各2年),改秋季招生為春季招生(1978年恢復秋季招生)。1972年取消升學考試制度,由基層推薦入學。年底學校成立革委會,曹蔚西任主任,左鳳芝任副主任。1973年底由徐昌宜接任主任,盧修楣任副主任。1976年5月學校附設“五七”農業大學,俗稱“建陽農大”,兩個班,學員80名,歷時半年。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學校做了大量的撥亂反正工作,及時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徹底平反了冤、假、錯案,建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盛開在建湖水鄉的農村普通教育之花
——發展中的建陽中學
(1977-)
1980年,初、高中分別向三年制過渡。國中部已發展到9個班,高中部雙軌4個班,共有學生662人,教職工40人。
1985年,首屆高三畢業生參加全國統考,多人考取一類本科院校。1986年有二十多人被高校錄取,閔志元、張德年雙雙考取南京大學。1988年,八名同學考取一類本科院校,高兆軍、胡祥等同學被陸、海、空等軍事院校錄取。
1989年,周振銘同志受國家表彰,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
1992年,楊溝、建東兩國中併入,學校規模逐步擴大。當年籌建四層教學樓一幢,2100平方米。1993年中考的成績超歷史新高,初三趙德祥同學奪取全縣中考狀元。1994年初三女生楊紅梅在放學途中因搶救落水老人被評為“鹽城市十佳新人新事”,還榮獲了首屆宋慶齡獎學金
1999年,學校被評為江蘇省籃球傳統項目學校。是年,我校承辦了江蘇省籃球傳統項目學校男子籃球競賽,我校代表隊榮獲第二名。
進入21世紀,我校搶抓發展機遇,加大硬體投入,從2000年到2003年,共建成新教學樓、實驗樓、圖書樓、公寓樓、生活服務樓等五幢新樓,配備了微機房、多媒體教室、校園網等現代化教學設施。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台階,高考、中考成績有了新突破。2001年,國中部被評為全縣“教育工作先進集體”;高中部獲“高考質量獎”。學校被評為“鹽城市安全文明校園”。2002年我校高考獲全縣“高考質量二等獎”,中考成績居全縣領先地位,初三王偉同學奪取了全縣中考狀元,學校被評為“鹽城市文明單位”、“鹽城市體育衛生工作先進集體”。是年,香港揚子集團總裁楊棟先生。來訪並捐資助學1萬美元。2003年,學校被命名為鹽城市“綠色學校”、“省標教育現代化合格學校”、縣“教育工作先進集體”。2004年被評為“鹽城市教育裝備工作先進集體”、“扶貧工作先進單位”。
2005年抓住省“六有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建設的契機,修建一座水沖式廁所,一個標準的運動場和四片水泥球場,建成並完善了“校校通”工程,建成現代化的校園廣播系統。學校各項工作齊頭並進,獲縣“教育工作綜合獎”。中考有80名同學錄取為市星級高中正取生,有4名同學被鹽中錄取,有2名同學中考總分列全縣前10名。校長卜以樓在教科研方面成績突出,被授予“江蘇省特級教師”榮譽稱號。國中部熊金春同學在中日韓三國聯合舉辦的樂器大賽中獲少年組金獎。2006年,被評定為“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示範國中”。

師資力量

近年來,學校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中具有本科學歷的142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中教高級教師13人,中學一級教師76人,有4人被評為“水鄉教壇新秀”,10人被評為市、縣級學科帶頭人,8人被縣政府記功。教育科研不斷突破,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接受省級研究課題1個,市、縣級研究課題共8個。其中前校長卜以樓的《為了祖國數學教學明天的輝煌》和《激思導探合作教學法的課堂模式的構建》兩篇論文,分別獲江蘇省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和中國教育學會科研成果一等獎,其專著《激思導探合作教學法的實踐與研究》已被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並公開發行。
憶五十載,一路風雨,一路歡歌,一腔豪邁;望一百年,從頭邁步,跨越發展,繼往開來。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們將繼續大力推行創新教育,繼承和發揚建中優良傳統,充分利用民族英雄陸秀夫故里的德育資源,努力彰顯辦學特色,為祖國建設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譜寫出更加壯麗的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