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齡區

鶴齡區

鶴齡區是四川省劍閣縣曾經存在的一個縣轄區。1953年設第七區,1955年改稱鶴齡區,治地鶴齡場(舊名火燒寺),位於劍閣縣境東南部,距縣城(今劍閣普安鎮)51公里。1989年幅員面積259.4平方公里,轄鶴齡鎮、楊村鄉、樵店鄉錦屏鄉、鴦溪鄉、羊嶺鄉1鎮5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鶴齡區
  • 別名:合林區
  • 行政區類別縣轄區
  • 所屬地區:四川省劍閣縣
  • 下轄地區:3鎮2鄉(1995年~2006年)
  • 政府駐地:鶴齡場
  • 地理位置:劍閣縣東南部
  • 面積:259.4平方公里(1989年~2006年)
  • 方言西南官話-四川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化林大隊舊址、青墟山、馬鞍山等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政治,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鶴齡區,治地鶴齡場(舊名火燒寺),其地踞山樑,左右為狹溝,遠望如鶴凌空,場後小山,形似龜伏,山上樹木蔥蘢,常棲群鶴,明代建寺於此,名鶴齡寺。後因廟失火,稱為火燒寺,清代稱火寧寺。
鶴齡區境古時為白水縣永歸縣劍門縣普安縣劍州轄地。清時置隆禮保。民國三年(1914年)為隆禮團。民國十九年(1930年),隆禮團改分為隆禮上、下二區,隆禮上區治地鶴齡場。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秋,隆禮上區與泰和區、廣安區合併為第五區,治江口場(今劍閣縣江口鎮),區境改屬第五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設鶴齡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區境改屬第三指導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政區劃為第七區,次年設第七區公署,治地鶴齡場;1953年1月,區公署改稱區公所;1955年12月,區公所改以治地命名,第七區改稱鶴齡區。1958年9月,推行人民公社制度,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所轄各鄉改為人民公社。1968年5月11日,劍閣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區、公社、生產大隊均成立革命委員會,生產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1981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太平公社改稱羊嶺公社,水磨公社改稱錦屏公社。1984年初,劍閣縣基層政區改制,實行政社分設,人民公社改為鄉,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為村、組。1985年10月,鶴齡鄉改建為鶴齡鎮。1989年轄鶴齡鎮和楊村、樵店、錦屏、鴦溪、羊嶺5鄉。1992年,劍閣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鶴齡區公所,錦屏鄉、楊村鄉、樵店鄉合併為楊村鎮;石城鄉、羊嶺鄉合併為羊嶺鎮。1995年,復置錦屏鄉和樵店鄉,仍屬鶴齡區,撤銷鴦溪鄉併入鶴齡鎮。2006年6月撤銷鶴齡督導室,鶴齡區成為歷史。

地理環境

鶴齡區位於劍閣縣境東南部,治地距劍閣縣城(今劍閣縣普安鎮)51公里,劍閣縣至蒼溪縣公路經過此地。

行政區劃

1989年全區面積259.4平方公里,轄鶴齡鎮、楊村鄉、樵店鄉、錦屏鄉、鴦溪鄉、羊嶺鄉1鎮5鄉,共47村,331組。
1992年劍閣縣行政區劃調整後,鶴齡區轄鶴齡鎮、楊村鎮、羊嶺鎮、鴦溪鄉3鎮1鄉,疆域不變。
1995年劍閣縣行政區劃調整後,鶴齡鎮轄鶴齡鎮、楊村鎮、羊嶺鎮、樵店鄉、錦屏鄉3鎮2鄉,疆域仍為259.4平方公里,直至2006年6月鶴齡區正式撤銷。

政治

鶴齡區為縣轄區性質,屬於準行政區,行政地位介於縣、鄉(鎮)之間。區設中共組織和行政機構,分別為中國共產黨劍閣縣委員會劍閣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區行政機構先後稱區公署、區公所、督導辦公室,前兩者具有行政職能,後者只具有監督指導職能,職權得到弱化。此外,區級還設有一些縣級部門的派駐機構,如鶴齡派出所、鶴齡教育辦事處等,受區委、區公所和縣級部門的雙重領導,這些單位在撤區後仍然保留。
1953年設第七區公署,1953年1月,改稱第七區公所,1955年12月,改稱鶴齡區公所。1968年5月11日,劍閣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成立鶴齡區革命委員會。1984年恢復鶴齡區公所。1992年撤銷鶴齡區公所,改為鶴齡督導室。2006年6月撤銷鶴齡督導室。

著名人物

張正桃:(1926年~1981年),自1957年至1981年任鶴齡區鴦溪公社化林大隊(今鶴齡鎮化林村)黨支部書記,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譽為“南方山區的一面紅旗”、“四川的大寨”,曾多次出席黨的九大、十大、十一大全國勞模和全國人大會議,後歷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四川省委常委、中共劍閣縣委第一書記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