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鵟雕屬共有3個
物種。體長50-80厘米,
翼展110-200厘米;體重880-1700克。屬大型
猛禽,是
鵟亞科中體型最龐大的
物種之一。它們具有長長的翅膀,楔形尾巴和光禿的大腿。條紋羽毛與其特殊的形態有關。兩性相同。但雌鳥比雄鳥重25%。頭部、頸部和上體為灰色至灰黑色。胸部的羽毛通常有稀疏的斑紋。在
次級飛羽上可以看到具光澤的線條。臉頰和喉嚨的底端則較淺,肩部有灰色、棕色或繡紅色的羽毛,有較暗的細條紋。尾部有一道窄帶。胸部與腹部或為白色或為淺灰色,與次尾部形成強烈對比。
亞成鳥的頭頂和頸背有白色或肉桂的灰棕色。背部、肩胛骨和肩膀的羽毛都有淺紅色的邊緣。灰色尾巴有斑點。喉嚨和胸部最初有深褐色的細條紋,後來覆蓋著小斑點。然而,與大腿、腹部和肛門區域相比,這些最後的部分看起來非常密集,有很重的黑色。幼年與成鳥非常不同,第二年的
亞成鳥保留了它們最初的羽色。然而,在換羽時,腹部開始變得暗淡,帶有狹窄的暗帶。只有在第三年或第四年後才能充分長出成鳥的羽毛。
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於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翱翔飛行,扇翅節奏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對較長,約等於脛部長度。雌鳥顯著大於雄鳥。
棲息環境
棲息於乾燥的森林、荊棘叢生的林地、稀樹草原、草地、沙丘、半沙漠灌叢、山區沙漠和丘陵地區狹窄的地段、陡峭的岩石山脈,峽谷區的山坡。在草原,山坡和岩石高地上最常見。海拔高度從海平面至3500米,最高達4600米。通常喜歡陽光充足有稀疏樹木的地區,有時出現在耕種的山坡上,河邊的樹林附近,山腳下潮濕的森林中或者生長山毛櫸的地區。
生活習性
通常獨居或成對生活,但也可以聚集3-5隻的家族小群。平常孤獨在高空飛行,通過滑翔飛行捕獲獵物。在時也靜止在天空中,翅膀與強風相對,會在50-100米的高度利用氣流實現的滑翔飛行,可以適應捕捉獵物的需求。可以捕獲地上或空中的動物,狩獵通常在日出和日落後進行,而空中狩獵通常在下午進行。成年鵟雕通常長期在一個地區活動,而亞成鳥則更加具有遊牧性。活動的區域相當大,可以遠遠超出築巢地點的界限。
狩獵是通過在飛行中覓食並落到地面捕捉獵物來完成的。很少徘徊。食物包括小型哺乳動物,如嚙齒類動物、兔子、豚鼠、狐狸、鼠類以及鳥類,其中一些包括
穴小鴞和雉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貝多、貝里斯、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宏都拉斯、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智利、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
繁殖方式
築巢季節因地區而異。築巢方式是用樹枝堆成一個大巢,直徑約為85厘米,可以連續使用多年,在這期間會不斷修築,巢則會變得更寬更大。鳥巢被放置在懸崖上,在一棵大樹或
巨柱仙人掌的頂端。有時也會將鳥巢建在電線桿上或位於難以接近的山坡上的灌木叢內,其上覆蓋著綠色的樹枝葉。這種猛禽的巢穴在地面上非常罕見,但偶爾也會發生。每窩產卵1-3枚,通常孵化約30-39天。幼鳥留巢時間49-52天。
下屬物種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 Geranoaetus albicaudatus | Vieillot, 1816 |
---|
2 | | Geranoaetus melanoleucus | Vieillot, 1819 |
---|
3 | | Geranoaetus polyosoma | Quoy & Gaimard, 1824 |
---|
種群現狀
該屬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