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鵟雕(學名:Geranoaetus albicaudatus):體長51-61厘米,翼展118-143厘米,體重880-1235克。該物種有3個亞種:中美洲亞種成鳥頭部黑色,總體顯示淺灰色至深灰色,肩角、背部有明顯的紅銹斑羽。亞馬遜亞種成鳥的特徵是整個身體幾乎是黑色的,肩部和尾部有紅銹與斑紋線,腹部有大量紅褐色斑紋。 指名亞種的形體最大,羽色黑暗,喉嚨通常是黑色的。除了尾巴以外,有時會變成黑色,上體呈黑色,下體黑褐色。
一般聚幾隻的小群,有時也可多達20隻。以昆蟲、爬行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小型鳥類為食。其特有的狩獵行為是在棲息地通過滑翔飛行捕獲獵物。分布於美國、墨西哥、至中美洲和亞馬遜流域等諸多南洲國家。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尾鵟雕體長51-61厘米,翼展118-143厘米,體重880-1235克。該物種有3個亞種:中美洲亞種,成鳥頭部黑色,總體顯示淺灰色至深灰色,肩角、背部有明顯的紅銹斑羽,喉嚨和脖子以下的胸腹部白色、白色尾巴的尾部有黑色條紋,在飛行中可見黑白相間的魚鱗紋。亞馬遜亞種,成鳥的特徵是整個身體幾乎是黑色蘭海兆的,肩部和尾部有紅銹與斑紋線,腹部有大量紅褐色斑紋。 指名亞種的形體最大,羽色黑暗,喉嚨通常是黑色的(阿根廷西部除外)。除了尾巴以外,有時會變成黑色,上體呈黑色,下體黑褐色。
棲息環境
棲息在林地、草原和沙漠。乾燥的森林、荊棘叢生的林地、稀樹草原、草地、沙丘、半沙漠灌叢、山區沙漠和丘陵地區狹窄的地段。在草原,山坡和岩石高地上最常見,海拔高度從海平面至-3500米均有分布。生活在田野,封閉的高地和城鎮周邊。
生活習性
一般很安靜,尋找食物時可以飛到很高的高度,有時會混群於禿鷲和其他鷹類。一般聚幾隻的小群,有時也可多達20隻。
以昆蟲、爬行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小型鳥類為食。其特有的巴燥狩獵行為是在棲息地通過滑翔飛行捕獲獵物。在時也靜止在天空中,翅膀與強風戲灶享相對,這是該物種特有的技能。它們會在50-100米的高度利用氣流實現的滑翔飛行,可以適應捕捉獵物的需求。可以捕獲地上或空中的動物,狩獵通常在日出和日落後進行,而空中狩獵通常在下午進行。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貝多、貝里斯、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宏都拉斯、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贈己試戀、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繁殖方式
築巢在小的孤樹上或灌木上,可視度都很高。它們用乾樹枝築巢,建造的鳥巢很大直徑達80厘米,其上覆蓋著綠色的樹枝葉。每窩產1-3枚,孵化期為39-32天。幼仔羽毛豐滿要49-52天。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戀膠歸鑽及年代 | |
---|---|---|---|
1 | 白尾鵟雕指名亞種 | Geranoaetus albicaudatus albicaudatus | Vieillot, 1816 |
2 | 白尾鵟雕亞馬遜亞種 | Geranoaetus albicaudatus colonus 邀充棕 | Berlepsch, 1892 |
3 | 白尾鵟雕中美洲亞種 | Geranoaetus albicaudatus hypospodius | Gurney, 1876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罪驗匪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