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凰山遺址
- 基本類型:EAB 文化層
- 代 號:NYS-XYE-000-EAB-01
- 地理位置:南陽市新野縣歪子鎮寺門村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所在地區:河南南陽市新野縣
- 所屬國家:中國
- 南北長:550米
- 東西寬:460米
- 面積:約25萬平方米
性質特徵,文物保護,旅遊信息,開發保護,考古推論,千年古剎,民間傳說,佛教活動,建寺規劃,投資邀約,投資項目,鳳凰山遺址,
性質特徵
單體性質、形態、結構、組成成分的外在和內在因素,以及單體生成過程、演化歷史、人事影響等主要環境因素。
鳳凰山遺址又稱戰台寺是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之一。位於新野縣歪子鎮寺門村北的土崗上,遺址高出地面5米,南北長550米,東西寬460米,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5米,分5層;第一層是擾亂的文化層;第二層主要含龍山文化陶片;第三層為倒塌的紅燒牆壁殘塊等;第四層含屈家嶺文化陶片;第五層含仰韶文化陶片。東側斷崖下有許多殘骨架和瓮棺葬遺蹟;南側斷崖發現有紅燒土牆;西側有西漢空心磚墓;東側斷崖上層有紅燒土層,下面有不規則的灰坑及灰溝。出土的文物有仰韶時期的彩陶盆、夾砂紅陶釜形鼎、鴨嘴足鼎及紅陶缽、盆、杯等;屬屈家嶺文化的有夾砂灰陶罐形鼎、寬扁狀足鼎、黑陶折腹豆、高柄杯、圈足盤及盆、缽等,屬龍山文化的有折腹罐形鼎、直口罐、刻糟盆、鏤孔豆等,此外有三角形大小不等的石斧、陶紡輪、彈丸、鹿角等。
文物保護
此遺址面積大,堆積厚,內涵豐富,考古學發掘證明,新野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形成部落,現在該遺址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旅遊區域及進出條件(單體所在地區的具體部位、進出交通、與周邊旅遊集散地和主要旅遊區〔點〕之間關係):
鳳凰山遺址位於新野縣歪子鎮寺門村北200米的土崗上,與其鄰接的三國景點有東漢名將鄧禹故居、新野獼猴繁育基地。東鄰豫01線南(陽)—襄(樊)公路,南距新野三國景區15公里,北距南陽武候祠45公里。西距正在興建中的南(陽)—鄧(州)高速公路出入口20公里。
開發保護
保護與開發現狀(單體保存現狀、保護措施、開發情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依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維修原則,建立了保護領導機構,派駐專職文物員看守,加強了區域內水利、土壤、植被和文化層的保護。
唐代四大寺院之一的千年古剎一一戰台寺為何建在鳳凰山之上
新野縣歪子鎮鳳凰山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漢水上游一至六期文化遺址,東距潦河1公里,西依歷史上自然形成的黃渠溝(現為二廣高速公路出入口),北鄰臥龍區英莊鎮東坡村(小申營自然村),南與該鎮寺門村相接壤。它既是中國南北古老文化的分界線,又是中國南北古老文化的交匯點。整個遺址地形似鳳凰形狀,故古今被人稱之謂鳳凰山。鳳凰山南北長550米,東西寬470米,面積達25.85萬平方米(2006年2月經實地勘測,實際面積與省文物局早期實地測量完全相符)。
鳳凰山呈漫坡台地,中部高10.68米。文化層厚約5米,原始人和古人生產、生活的遺蹟遺物極為豐富。文化層可分為五層,以下四層具有明顯的北方文化特點,上層和地表明顯的凸現南方文化的特色。鳳凰山上現散存有大量石、骨、陶、玉、瓷、銅、鐵諸器,還有大量原始社會晚期墓葬和漢代墓葬。原始文化石器有石斧、石鑿、石鏟、石犁等,還有紡輪、彈丸等器物。骨器有錐、鑿、鏃、匕、蚌殼、鹿角等。陶器有泥質紅陶彩繪圜底缽,紅陶彩繪紡輪,紅陶杯,黑陶鏤孔豆,紅陶彩繪高領罐,白衣彩陶罐,拋光紅衣彩陶壺以及盆、碗、瓮、缸、鼎等。就鼎足看有圓錐形(系手制釜形鼎足),平裝寬扁形,側裝扁平指窩紋形等。陶器質地有細泥質、夾砂、海蚌等。顏色有紅、灰、黑三種。紋指有素麵、磨光、粗細、繩紋、條紋、方格紋、劃紋、附加堆紋、指甲紋、指窩紋、弦紋、鏤孔、彩繪等。玉器有鏟和璜。遺蹟可見大量紅燒土面,白灰土面,房基,灰坑,小兒瓮棺葬,成人一次葬二次葬等。這些遺物遺蹟,除包含仰韶、龍山期外,屈家嶺文化特點也很明顯,在數量上也很豐富。遺址東部因拉硝土, 稍有毀壞,斷崖高,5米(1980年已制止),南、西端也稍有殘破。這些,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流, 具有重要價值。
在遠古時期,由於當時生產力相當落後,人們僅以打獵、捕魚為生,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也相當差。為此,人們常以依水居高居住為主。隨著日月交錯,滄桑更迭,社會發展,人類進化一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人口的增長,大自然生態的變化,人們的聰明才智的提高,逐漸呈現出了分散居住、自耕自給的生活方式。
考古推論
據考古學推論,在遠古時期,鳳凰山地區原是一片清澈見底、碧波盪洋的湖泊,方圓百里,灌木叢生,百鳥栖宿,萬物出沒之處,後因地殼變動,平地隆起…—鳳凰形狀的高台(現鳳凰山第一至第三文化層貝殼清晰可見), 高台上原始森林成片,古木繁茂,遮天蔽日,異種動物眾多(現仍可見許多虎、豹動物牙齒化石、鹿角),潦河、黃渠水又分別從鳳凰山東西流過。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條件。隨著斗轉星移,生活在鳳凰山周圍的人們認為在這裡天生地造的一鳳凰形狀的地形,是玉皇大帝的聖意,是佛祖賜予人們吉祥符瑞的象徵。之後,人們為了自圓眷戀故土,盼賜吉祥之夢,便在鳳凰山之上建起了這一佛道合一的宗教文化活動場所一一戰台寺。
千年古剎
千年古剎流金歲 一寺多名耐尋昧
新野歪子鎮境內千年古剎---戰台寺, (民國《新野縣修志館縣誌》)卷三寺觀篇載“旃檀寺,城西北四十里,寺據高蚯、地勢宏闊、大殿後有唐碑, 附近多瓦礫,村人耕作每發現瓦錢、 玉斧、 玉鑿、鹿角、獸骨等, 蓋;廠時或——都會也,數年來盡行拆毀,石刻已無存矣”。在本縣八十年代的出版的《新野縣誌》中仍有同樣記載。
在本寺明成化年間《重修崇興寺記》碑碑文中,清晰的鐫刻著:“.。..?四十餘里許地名黃渠,東岸(鳳凰山所在地)有寺,日崇興寺,乃古之名剎也?.....,’。
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崇興寺羅漢天王殿碑記》碑文載:“百寧城(即現新野縣所在地)北四十里許有寺,名日崇興,乃古之名剎也。東臨潦水,西界黃渠(潦河和黃渠之間,即為鳳凰山所在地) ......’。
清嘉慶二十二年《誠心施善,贖回當地》碑文稱:“邑此四十里許有寺,名日戰台寺,古崇興寺也.....
新野樊集鄉原樊集國小“工”字樓上鑲嵌的民國二十八年《夢輔摟命名記》碑文稱“旃檀寺”為“站台寺”。
筆者於二00六年二二月在歪子鎮寺門村了解時,寺門行政村一組八十七歲的王德元老人反映說:“鳳凰山上的寺院原名叫“占台寺”我老爺是清朝的秀才.我小時候,他教我寫本寺寺名時寫的就是這個‘占’ 字”。
綜上所述,同一寺院,同一地點,創建於同一時間,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稱謂呢?筆者經過深入了解和實地考查、查閱有關資料,認真研究了該寺現存的部分原金石碑文、考察了寺院的舊址地貌,還對該寺諸多遺物進行了鑑定。初步試測,’占時的“占’,與 “戰”同意,意為占據高處。鳳凰山之上最早建有玉皇大帝殿,隨之始於公元二世紀又建起四座佛教(先為小乘教法,後又完善大乘教法)殿宇,寺台高出地面1 0多米,故稱該寺為“占台寺”, 此寺名有明顯取地形特點之優勢。後來碑文上稱的戰台寺的“戰”字,似乎純屬以“占”音取字,若從其它方面探其含意而論,查無實據,毫無意義。為此,此名不敢冒然取之。
“旃檀寺”名稱的稱謂,按佛教教意來講,“旃檀”是對寺院的一種尊稱,故“旃檀寺“稱謂即合乎教規教意,又能夠表達佛徒和信士們的心愿。如貫休《游金華山禪院》詩中所頌:“茲地曾棲菩薩僧,旃檀樓殿瀑崩騰。”相傳原“旃檀寺’,上的唐碑碑文中曾記載,該寺在唐代被譽之為四大寺院之一。這反映了該寺僧人為維護唐王朝在當地的統治地位有功,唐貞觀十年,唐太宗李世民為該寺親自題名、還贈給該寺有“滿台貫日 佛光曾宇”一金匾。可惜,唐碑早損,金匾被匪所盜,查無下落。可見縣誌上記載的“旃檀寺”寺名是有根據的.
至於“崇興寺”的稱謂,很有可能是出於佛徒、信士們心理作用,認為寺院宏偉、殿宇輝煌,佛賜寬廣,瑞氣氤氳,靈興氣貫,八方有感,因此,有希望歲歲福佑,保持長久之意。“崇興寺”稱謂,筆者認為只適做為寺號用,能否做為寺院唯一的準確名稱,仍需深思斟酌。
民間傳說
至於“站胎寺”的稱謂,純屬民間俗稱,它源於民間傳說。寺門村四組89歲的王子珍老人,在講到這一傳說時說,我十一、 二歲時,就聽老人們講,說一天早上寺上一僧人在殿內掃地時,他對一佛像胎說,你坐那多礙事,還不如你乾脆站起來,叫我把這裡掃掃。說罷,這尊佛爺還真的跟著站起來了, 從此,人們把鳳凰山的寺院稱為“站胎寺”。故此寺名不應採取。
佛教活動
關於設立佛教活動場所戰台寺的可行性說明
根據國家《宗教事務條例》、《河南省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和廣大信教民眾的要求,現就恢復設立佛教活動場所戰台寺的有關情況,說明如下:
戰台寺位於縣城北22公里,歪子鎮政府所在地東2公里處,東距沙河1公里,北依臥龍區英莊鎮東坡村小申營自然村,寺院坐落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凰山遺址旁。戰台寺之所以建在鳳凰山旁,是因為鳳凰山是新石器時期原始人生產和生活過的地方,況鳳凰山地形又猶如鳳凰形狀,故後人視此地為貴地,又有吉祥之意。
戰台寺歷史悠久,唐《重修崇興寺羅漢天王殿碑記》碑載:“不知起自何時,建自何代……。”據當地民眾相傳,該寺始建於唐初,名日占(占:占據高處)台(台:指鳳凰山荒丘)寺,寺內敬奉有玉皇大帝等,人們期望神靈保佑,指點迷途,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唐武德10年(公元627年,昔日戰台寺有一黑色石質碑文可證),該寺進行了擴建,寺內有釋迦、伽藍等佛殿五座,還有娘娘殿、文昌閣、火星閣、鐘鼓樓和戲樓等房舍二百餘間,石獅、石羊、石猴等。僧人一百多名,寺地五頃有餘,多為近村窮戶所耕種。整個寺院殿宇輝煌、氣勢宏偉,古木參天,香菸裊裊,瑞氣氤氳,商賈雲集、盛況空前。緊靠寺西邊的石花街上,物流交流繁華異常; 民間雜耍、曲藝說唱、戲劇表演等活動十分活躍,形成了方圓數十里的繁華都會(《新野民國縣誌》卷三有載),故在當時被稱為唐四大寺院之一。
唐武德十年至元代初年(約公元1216年),寺名由原來的“占台寺”更名為“旃檀寺”(《新野民國縣誌》和80年代出版的《新野縣誌》均有載)。元代初年(約公元1217年)至清嘉慶21年(公元“1816年),由於信士佛祖虔誠尊崇,又倍感佛賜寬廣、靈興氣貫、八方有感、人人感楨(見明成化年<約公元1425年)《重修崇興寺記》碑),又將“旃檀寺”寺名易名為“崇興寺”,此寺名一直延用至清嘉慶21年。明成化年間重修崇興寺後,國內不少商號向該寺捐款(大明正德四年<;公元1492年)新捐的石佛像後有銘文記載)。清嘉慶22年後寺院屢遭失燹及地方惡勢力的破壞,為保護寺院及周圍村民的生命安全,寺院裡的武僧們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從此,人們稱“崇興寺”為“戰台寺”(見嘉慶22年《誠心施善贖回當地》碑碑文載“邑北四十里許有寺,名日戰台寺,古崇興寺也……”)。戰台寺這一佛教活動場所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據民國二十八年《夢輔樓命名記》碑文記載, 因戰台寺匪患嚴重,民國末年又拆戰台寺大部房舍,用於興建寺門國小、樊集完小等,此後,這一千年古剎,幾乎蕩然無存。
目前,這裡雖然已經沒有完整的寺院,但仍有許多香客前來朝拜,他們多次強烈要求有關部門儘快修復寺院,提供活動場所,但由於種種原因信士們的願望未能實現,他們經常成群結隊外出到其他佛教場所活動。由於路途較遠,不僅存在安全上的隱患,而且對他們個人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同時給政府對宗教活動的管理帶來了許多困難。為弘揚佛教文化,尊重信仰自由,保證信士們的人身安全,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同時為活躍本地文化生活,促進本區域經濟發展,更好地使宗教與旅遊相結合,須儘快修建。
修建寺院地址位於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旅遊景點鳳凰山遺址西,歪施路北,西邊緊靠南鄧高速公路進出口,地理優勢明顯.該寺遠離村莊和單位,不妨礙單位及民眾的正常生產生活,恢復重建不占用基本農田,所需資金由佛教信眾及佛教界人士捐助籌集保證。在縣佛協指導下,已擬定了由當地佛教信徒、信教民眾代表和宗教界人士參加的籌備組織,制定了相關制度,同時會同有關部門對寺院建設及布局作了全面合理的規劃,能確保籌建工作順利進行。建成之後將同西邊美麗誘人的荷花湖,東邊聞名暇爾的蔓荊山形成一道長約15公里的生態旅遊觀光帶。
鑒於戰台寺在歷史上的宗教地位、作用和影響,結合全縣佛教場所、佛教信眾分布和民眾開展宗教活動的需要,根據國家《宗教事務條例》、《河南省宗教事務條例》的規定,依法籌建設立佛教活動場所戰台寺的條件具備,有利於滿足佛教信眾的宗教生活需求,發揮佛教文化的積極因素,繁榮當地經濟,促進宗教領域和諧,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寺規劃
現將初步修建和規劃簡述於後:
修建後的戰台寺由三大部分組成:
一、寺內修建五座仿古式大殿。彌來佛殿、四大天王殿、觀音菩薩殿、如來佛祖殿、玉皇大帝殿(分批實施)。
二、恢復娘娘殿、文昌閣、火星閣、鐘樓和戲樓等。
三、在寺前設立山門,利用自然地勢,在寺西、北黃水河寬闊處開設小型湖泊,內設涼亭、浮橋、假山、噴泉、遊艇等供遊客及信士享用,寺內及周圍植風景林、花帶,以增加景觀。
寺院宗旨:
以寺養寺,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造福一方,弘揚佛教文化,支持公益事業發展,增進社會’文明,促進經濟發展。
投資邀約
重修戰台寺隨緣樂助 造福一方 福澤萬代。歡迎各界有緣之士洽談投資事宜。鳳凰山是新石器時代原始人生產和生活過的地方,猶如鳳凰形狀,故後人視為寶、貴地,又有吉祥之意,歷史上鳳凰山建有戰台寺,寺內敬奉有玉皇大帝,有釋迦、伽藍等佛殿王座,寺上還有娘娘廟、文昌閣、火星閣、鐘鼓樓、戲樓等房舍二百餘間,整個寺院殿宇輝煌,氣勢宏偉,香菸裊裊,而且如今又近臨二廣高速公路進出口,地理位置優越。重建項目建設內容:重建戰台寺,恢復原有娘娘廟、文昌閣、石獅等原有建築。
投資項目
新野歪子鳳凰山旅遊開發項目簡介
項目背景
鳳凰山是新石器時代原始人生產和生活過的地方,猶如鳳凰形狀,故後人視為寶、貴地,又有吉祥之意,歷史上鳳凰山建有戰台寺,寺內敬奉有玉皇大帝,有釋迦、伽藍等佛殿王座,寺上還有娘娘廟、文昌閣、火星閣、鐘鼓樓、戲樓等房舍二百餘間,整個寺院殿宇輝煌,氣勢宏偉,香菸裊裊,而且如今又近臨二廣高速公路進出口,地理位置優越。
項目建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