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戰台寺
- 地理位置:(新野)縣城北22公里
- 景點級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楚大夫申包胥墓地遺址
寺院簡介,史料記載,
寺院簡介
戰台寺位於(新野)縣城北22公里,歪子鎮政府所在地東2公里處,東距沙河1公里,北依臥龍區英莊鎮東坡村小申營自然村,寺院坐落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凰山遺址旁。歪施路北,西邊緊靠南鄧高速公路進出口,地理優勢明顯。鳳凰山遺址位於歪子鄉寺門村北的土崗上,高出地面5米,南北長550米,東西寬460米,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鳳凰山地形猶如鳳凰形狀,世人均視此地為貴地,又有吉祥之意。建成之後將同西邊美麗誘人的荷花湖,東邊聞名暇爾的蔓荊山形成一道長約15公里的生態旅遊觀光帶。
史料記載
千年古剎流金歲一寺多名耐尋昧
新野歪子鎮境內千年古剎——戰台寺,(民國《新野縣修志館縣誌》)卷三寺觀篇載“旃檀寺,城西北四十里,寺據高蚯、地勢宏闊、大殿後有唐碑,附近多瓦礫,村人耕作每發現瓦錢、玉斧、玉鑿、鹿角、獸骨等,蓋;廠時或——都會也,數年來盡行拆毀,石刻已無存矣”。在本縣八十年代的出版的<新野縣誌>中仍有同樣記載。
在本寺明成化年間《重修崇興寺記》碑碑文中,清晰的鐫刻著:“……?四十餘里許地名黃渠,東岸(鳳凰山所在地)有寺,日崇興寺,乃古之名剎也?……’。
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崇興寺羅漢天王殿碑記》碑文載:“百寧城(即現新野縣所在地)北四十里許有寺,名日崇興,乃古之名剎也。東臨潦水,西界黃渠(潦河和黃渠之間,即為鳳凰山所在地)……’。
清嘉慶二十二年《誠心施善,贖回當地》碑文稱:“邑此四十里許有寺,名日戰台寺,古崇興寺也……新野樊集鄉原樊集國小“工”字樓上鑲嵌的民國二十八年《夢輔摟命名記》碑文稱“旃檀寺”為“站台寺”。
筆者於二00六年二二月在歪子鎮寺門村了解時,寺門行政村一組八十七歲的王德元老人反映說:“鳳凰山上的寺院原名叫“占台寺”我老爺是清朝的秀才,我小時候,他教我寫本寺寺名時寫的就是這個‘占’字”。
綜上所述,同一寺院,同一地點,創建於同一時間,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稱謂呢?筆者經過深入了解和實地考查、查閱有關資料,認真研究了該寺現存的部分原金石碑文、考察了寺院的舊址地貌,還對該寺諸多遺物進行了鑑定。初步試測,’占時的“占’,與“戰”同意,意為占據高處。鳳凰山之上最早建有玉皇大帝殿,隨之始於公元二世紀又建起四座佛教(先為小乘教法,後又完善大乘教法)殿宇,寺台高出地面10多米,故稱該寺為“占台寺”,此寺名有明顯取地形特點之優勢。後來碑文上稱的戰台寺的“戰”字,似乎純屬以“占”音取字,若從其它方面探其含意而論,查無實據,毫無意義。為此,此名不敢冒然取之。
至於“站胎寺”的稱謂,純屬民間俗稱,它源於民間傳說。寺門村四組89歲的王子珍老人,在講到這一傳說時說,我十一、二歲時,就聽老人們講,說一天早上寺上一僧人在殿內掃地時,他對一佛像胎說,你坐那多礙事,還不如你乾脆站起來,叫我把這裡掃掃。說罷,這尊佛爺還真的跟著站起來了,從此,人們把鳳凰山的寺院稱為“站胎寺”。故此寺名不應採取。
“旃檀寺”名稱的稱謂,按佛教教意來講,“旃檀”是對寺院的一種尊稱,故“旃檀寺“稱謂即合乎教規教意,又能夠表達佛徒和信士們的心愿。如貫休《游金華山禪院》詩中所頌:“茲地曾棲菩薩僧,旃檀樓殿瀑崩騰。”相傳原“旃檀寺’,上的唐碑碑文中曾記載,該寺在唐代被譽之為四大寺院之一。這反映了該寺僧人為維護唐王朝在當地的統治地位有功,唐貞觀十年,唐太宗李世民為該寺親自題名、還贈給該寺有“滿台貫日,佛光曾宇”一金匾。可惜,唐碑早損,金匾被匪所盜,查無下落。可見縣誌上記載的“旃檀寺”寺名是有根據的。
至於“崇興寺”的稱謂,很有可能是出於佛徒、信士們心理作用,認為寺院宏偉、殿宇輝煌,佛賜寬廣,瑞氣氤氳,靈興氣貫,八方有感,因此,有希望歲歲福佑,保持長久之意。“崇興寺”稱謂,筆者認為只適做為寺號用,能否做為寺院唯一的準確名稱,仍需深思斟酌。
另考:在據戰台寺800米有另外一個遺址,就是楚大夫申包胥墓地遺址,據《左傳·定公五年》載,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夏,就在越軍攻入吳國時,秦亦派子蒲、子虎率車五百乘,隨申包胥入楚。子蒲因不知“吳道”(戰法),由楚軍先與吳戰,子蒲則率軍在稷(今河南桐柏境)與楚軍會合,以上記載證實鳳凰山戰台寺為申包胥與子蒲、子虎分兵之處,申包胥後葬於寺北(經歷代戰亂申包胥墓地有三個方圓1000平米的大形盜墓坑均為沙坑挖至見土),後人為紀念申包胥建成本寺是比較有依據的。據寺下申包胥後人申青訓(90歲)描述,申包胥死後由山東回申地埋葬,埋於鳳凰山下他的封地申的外城即南陽城南七十里,在皇權社會為了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後人修建了戰台寺。戰台寺是紀念申包胥點兵打仗修建的。所以從歷史人文,以及典故上講寺名戰台寺比較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