鯖

鯖,魚類的一科,身體呈梭形而側扁,圓而細小,頭尖,口大。分布在全世界溫、熱帶海域,集成群活動。可食用,肉質鮮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鯖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外觀:梭形而側扁
  • 分布:世界溫、熱帶海域
  • 種類:鮐魚等
簡介,形態特徵,種類與分布,日本鯖,澳洲鯖,大西洋鯖,漁業利用,

簡介

挪威鮐魚挪威鮐魚
鯖屬(Scomber)魚類的總稱。魚類的一科,身體呈梭形而側 扁,鱗圓而細小,頭尖,口大。如鮐(tái)魚就屬於鯖魚一科。 屬硬骨魚綱、鱸形目、鯖科。一群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中、低緯度的中上層魚類,具重要經濟價值。

形態特徵

體稍側扁。尾柄細短,尾鰭基部左右側各具2條隆起嵴。吻尖突。脂眼瞼發達。上下頜各具細牙1行,犂骨、齶骨及舌上均具牙。體被小圓鱗。側線完全,波狀。側線鱗180~220枚。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9~13鰭棘,第二背鰭具12鰭條。第二背鰭及臀鰭後方各有5個游離小鰭。兩腹鰭間具1小鱗突。尾鰭深叉形。鰾有或無。椎骨常為31個。背側灰藍色,具不規則斑紋。腹側銀白色,微黃,側線下方具若干暗灰色小黑斑或無斑。

種類與分布

世界鯖屬魚類有3種。即: 日本鯖(Scomber japoicus)。具鰾,體稍側扁,第一背鰭具9~10鰭棘,側線鱗210~220枚,背部的深藍色不規則斑紋向下擴展達側線以下,側線下方無小黑斑。廣泛分布於三大洋,中國沿海均產。澳洲鯖(S.australa-sicus),具鰾,體亞圓筒形,第一背鰭具10~13鰭棘,側線鱗185~195枚,側淺下方有不規則小黑斑。分布於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沿海、日本至東太平洋、墨西哥沿岸。大西洋鯖(S.scombrus),無鰾,胸鰭基部的鱗片與體側鱗片等大。分布於北大西洋歐洲及美洲沿岸。

日本鯖

又稱日本鮐、鮐。暖水性外海中上層集群洄游性魚類。日本鯖有許多群系,屬於日本周圍海域由三個主要群系組成。①太平洋沿岸的太平洋群系;②九州西部沿海的西九州群系;③日本海沿岸的對馬暖流群系。產於中國沿岸者有:①東海群系:②閩南、粵東近海地方群系;③珠江口外海群系:④清瀾外海群系。產於印度洋和大西洋群系更為複雜。
日本海各群系一部分在每年4月出現於日本海南部,循10℃等溫線沿日本海東部及西部向北洄游,6~7月間到達韃靼海峽;另一部分沿日本東部沿岸北游,少數可達千島群島;秋季水溫下降,魚群南返,在日本海最南部、對馬海峽和東海北部越冬。東海群系的魚群,每年3~5月由南向北游向魚山、舟山和長江口漁場。性腺成熟者即在上述海區產卵,性腺未成熟的魚進入黃海,到達海州灣、山東高角、煙威漁場、海洋島漁場產卵,產卵後在附近海區索餌;9~10月水溫漸降,魚群沿朝鮮西海岸南下,進入沙外漁場;11月至翌年2月魚群從沙外漁場經江外漁場沿黑潮暖流一側游向東海中部一帶越冬。閩南、粵東近海地方群系的魚群,冬季主要分布在22°~22°30′N,116°~116°40′E一帶,春初魚群由深到淺向東北方向分內、外兩路移動。外路魚群沿台灣淺灘南部向偏東方向移動,5~6月到達花嶼附近折向北洄游;內路魚群沿南澎列島、禮是列島北上,邊洄游,邊產卵。產卵場在22°~23°N,116°~119°E,產卵後親魚分散索餌,9月北風增強,魚群向南部海區回歸。由於漁場南部海區常年水溫和鹽度都較高,鯖魚無明顯越冬洄游跡象。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海群系、清瀾外海群系,均不作遠距離洄游,只在生殖季節,部分魚群由深海向近岸移動:生殖期較長(2~7月),以4~6月為盛期,產卵後分散索餌。
鯖
日本鯖游泳力強,遇敵害、風暴及障礙物時,常迅速潛游。春、夏季多活動於溫躍層以上; 秋季索餌期間魚群常處於20~50米水層,冬季移向100~150米深處越冬,最深可達250或300米。夜晚有趨光習性,可用燈光誘集,有晝夜垂直移動現象。食性廣,主要攝食浮游甲殼動物(磷蝦類、端足類、橈足類、糠蝦類、十足類等),頭足類,毛顎類,多毛類和魚類。日本鯖在生殖之前攝食強烈,生殖期間攝食顯著減弱,生殖後又猛烈攝食,直至夏末。敵害有鮪魚、鯊、頜針魚、 海鳥、 海獅等。
日本鯖的年齡組成較簡單,產煙臺者9~10齡,產東海者僅包括0~4齡五個年齡組,以2齡魚占優勢,3齡魚次之。生長迅速,初孵仔魚全長僅3毫米,當年可長到200毫米,重100克,1齡魚叉長230~250毫米,2齡魚為250~300毫米,3齡魚為290~360毫米,4齡魚340~390毫米。最大個體叉長達600毫米,重約1.9千克。50%的日本鯖性成熟的最小年齡為1齡,2齡魚已全部達性成熟。雄魚比雌魚成熟早。產卵活動時期長,但其產卵高峰期因海區而異,日本西九州群系在五島西岸者為4~5月,對馬島為5~6月,鳥取島為6月,中國閩南粵東近海地方群系及東海群係為4~5月。
鯖
日本鯖的產卵場範圍很廣,見於黃海近岸,日本海兩岸和日本東部太平洋沿岸的弱流海區,煙臺和威海外海是比較集中的鯖魚產卵場。此外,海洋島、海礁附近也有它的產卵場。東海群系還有兩個較為密集的產卵場,即27°~29°N,123°30′~125°E的溫台外海和123°30′E以西的魚山、大陳漁場,閩南、粵東近海。地方群系的產卵場主要分布在22°~22°30′ N,116°~117°30′ E。海南島清瀾近海亦有它的產卵場。在北方各海區開始產卵時,產卵場平均水溫在15~20℃,鹽度一般為32‰~34‰。在閩南、粵東近海地方群系的產卵場現場水溫偏高,為19~29℃,鹽度31‰~34.8‰。日本鯖屬分批排卵,一個生殖季節約排卵三次。懷卵量頗高。煙臺外海者懷卵量在25萬~200萬粒之間,日本海者則為36萬~263萬粒。體重400克的個體平均懷卵量43.5萬粒。卵浮性,球形,透明無色。卵膜薄,卵徑0.95~1.25毫米。單油球。主要分布在表層~10米的水層中,受精卵發育迅速,在水溫20℃時約52小時孵化。

澳洲鯖

又稱狹頭鮐、圓鮐、胡麻鮐。暖水性淺海中上層集群洄游性魚類。產中國沿海者其越冬場在26°~30°N,123°~127°E的東海北、中部廣大海區,密集於100~200米等深線海域。喜棲息於高溫、高鹽度的海域,適溫較日本鯖高,漁獲時水溫多在19~22℃。春初黑潮暖流增強,魚群分兩路北上,東路魚群沿冷水團東側與黑潮暖流的界鋒北移,西路魚群沿冷水團西側向浙江外海移動。產卵期南方較早,北方較遲,釣魚島近海者1~3月,東海中部者為3~5月,日本薩南海域為 2~4 月。4~5 月西部魚群分別抵達29°N和30°N,並在北上途中陸續產卵,至6月結束,產卵場水溫18~23℃。夏、秋間東路魚群游向五島、濟州島東南、九州北部近海索餌,形成夏、秋訊漁場,西路魚群在大沙附近索餌,秋後兩路魚群分別南下越冬。幼魚攝食浮游甲殼類,成魚攝食頭足類、蝦蛄幼體、多毛類、翼足類、小型魚類。1齡魚約有40%個體達到性成熟,2齡魚有70%性成熟,3齡魚全部達性成熟。叉長100~300毫米的幼魚生長快,每月平均增長15~20毫米。1齡魚叉長可達287毫米,2齡魚可達364毫米,3齡魚達399毫米,4齡魚達428毫米。
鯖

大西洋鯖

冷溫性淺海中表層集群洄游性魚類。棲息於寒帶及溫帶水域,在深水區越冬,春季沿岸水溫達11~14℃時開始向沿岸洄游。有兩個群系,即:①大西洋西部群系。產卵場在堅塞皮克灣(Cheasapeaka至紐芬蘭,春季魚群見於南方,夏季漸向北移動,許多地方的產卵場距岸僅10~30英里,魚群不進入低鹽河口區,高齡魚首先進入產卵場產卵。②大西洋東部群系。該群系在地中海的魚群3~4月產卵,英格蘭南部沿海、法國北部及北海的魚群每年6~7月在丹麥的卡特加特(Kattegat)海峽及斯卡格拉克(Skagerrak)產卵。大西洋鯖攝食浮遊動物,以幼魚、小型甲殼類、翼足類為主。敵害有鮪魚、鯊類和海豚。一般叉長300毫米,最大可達500毫米,2~3齡性成熟,在美國沿岸的西部群系,其魚群首次達到性成熟的叉長雄魚為320毫米,雌魚為340毫米。東部群系的魚群首次達到性成熟的雄魚為300毫米,雌魚略大於雄魚。懷卵量隨個體大小而異,一般波動於20萬~45萬粒,分批排卵。

漁業利用

鯖屬魚類是世界重要海洋經濟魚類之一,近10年產量波動在230萬~360萬噸之間,如1978年為356.19萬噸,1987年為229.64萬噸。日本鯖產量最高,1978年高達286.13萬噸,1987年為160.16萬噸,主要生產國以日本產量最高(1978年為162.59萬噸,1987年為70.14萬噸),蘇聯次之(1978年44.32萬噸,1987年22.99萬噸)。此外厄瓜多、摩洛哥、中國、巴西、韓國、智利均有較高產量。中國在東海捕撈日本鯖始於150年前,在浙江金塘區已有流網作業捕鯖。漁場北起濟州島東南、南至台灣東北海域。在70年代初期發展了燈光圍網作業,產量由1萬~2萬噸發展到1978年的28.23萬噸,80年代總產量維持在7萬~15萬噸,1981年為7.35萬噸,1983年為15.39萬噸,1987年為16.6萬噸,日本鯖還是台灣一支釣及圍網漁業主要漁獲對象 秋冬主要在台灣東北海域捕撈,年產1萬~4萬噸。
大西洋鯖產量次之,1987年為60.28萬噸,主要生產國有英國(23.16萬噸)、挪威(15.49萬噸)、冰島和荷蘭。產區在東北大西洋歐洲沿岸,地中海及黑海。
澳洲鯖年產量為5萬~6萬噸,日本為主要生產國,產區在黃海南部、東海及對馬海峽。在南太平洋水域,紐西蘭年產約3000噸,澳大利亞有少量生產。
中國大陸沿海主要利用鯖的趨光習性,用燈光圍網進行捕撈。其他漁具還有大拉網、流網、風網、大圍繒、流刺網等,台灣省用一支釣及圍網捕撈。在日本還使用棒受網、釣、敷網類捕撈。在歐洲沿岸各國常用延繩釣、刺網、定置網、大拉網和中水層拖網捕撈。
鯖肉結實。多鮮銷、鹽漬、制罐,在歐洲也有製成熏製品。內臟可提取各種藥物。魚肉內的組氨酸在夏季易分解為組胺,食後常引起過敏性反應,症狀為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顏面或全身皮膚潮紅、結膜充血、頭暈、口乾、心悸、四肢無力等,一般18~24小時可自愈,給抗組胺藥物可加速康復。醃製品如儲存不良,短期內即氧化變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