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鯀治水
- 主要人物:鯀
- 類型:歷史事件
鯀治水 鯀治水,歷史事件。當堯之時,洪水為害,堯在四岳的推薦下命鯀去治水。但鯀用的是共工氏修築堤防,並逐年加高加厚的辦法,如《淮南子·原道訓》所說,達“三仞”的高度,而不疏導河道,水無歸宿。所以鯀雖經九年的努力,但終因“功用不成,水害不息”,治水失敗,被殛之於羽山。
秬黍又稱鯀麥,訛稱稛麥,是災民們為了感念鯀送給他們麥種而起出來的名字。莆雚又叫符離,是一種既可入藥又能充飢的野菜。鯀治水有功反而慘遭殺害的考究,糾正了幾千年來關於“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山海經·海內經》),結果被殺的訛傳。即便是息壤之說,作者也認為它是在今洪澤...
《鯀禹治水》這則神話故事的三段文字,分別選自《山海經·海內經》、《淮南子· 本經訓》、《拾遺記》。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民俗文化》將這則神話故事收入第七單元。作品原文 洪水滔天,鯀¹竊帝之息壤²以堙³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⁴殺鯀於羽郊。鯀復⁵生禹,帝乃命禹卒布⁶土以定九州...
鯀堤是河北省威縣歷史上有名的古代遺蹟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鯀治水時所築,清代文獻記載,長堤蜿蜒數百里,是先民御洪的屏障。南源自臨西,沿經威縣去至南宮。遺址特點 據康熙《威縣誌》載:“鯀堤自堂陽延入甘陵,經威縣邵固集北,其村有名圈裡者,三面瀕堤。上寬二丈有奇,高二丈有奇”。在威縣境內,鯀堤...
《鯀禹治水》是一本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武建華。內容簡介 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後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鯀、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終獲得了勝利。作者...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定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巨的任務當兒戲。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裡。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
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
鯀治水 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被稱為“崇伯鯀”。之後禹繼承了鯀,為“崇伯禹”。這表明夏族早期活動於崇山附近。當時河水泛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岳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治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善於團結...
“息”為生長之意;息壤,就是指能自己生長、膨脹的土壤。據郭璞注《海內經》:“息壤者 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據說,鯀治水在荊州古城也留有息壤遺蹟,位於南門外西側城牆腳邊,系一長約40米,寬約10米的土丘,其上有石柱四根,以示標誌。史獻記載 淮南子 西漢·劉安《淮南子·地形訓》謂...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
“鯀”本是顓頊氏的後代,《山海經·海內經》中描述:“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為鯀。”鯀又是禹的父親。鯀治水不成而被治罪,鯀治水的方法為堵,但由於水勢過大而失敗,直到禹採用疏通的方法才將洪水制止。按照歷史記載,舜把鯀流放到羽山,,而《山海經·海內經》:“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