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元愷

鮑元愷

鮑元愷,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44年出生於北京市。曾在天津音樂學院任教,時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天津市政協常委。現任廈門大學特聘教授、藝術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元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市
  • 出生日期:1944年
  • 職業: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廈門大學特聘教授、藝術研究所所長
  • 畢業院校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
  • 代表作品:《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華夏弦韻》室內樂集、六部交響曲:《紀念》等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藝術風格,藝術主張,音樂教學,主要作品,外界評價,

人物經歷

鮑元愷
鮑元愷,1944出生於北京,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57年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生,1967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73年到天津音樂學院任教。1991年就任天津音樂學院教授,2005年成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現任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廈門愛樂樂團藝術顧問、廈門演藝協會藝術顧問。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音樂研究》編委、金鐘獎音樂作品評審。是首批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005年獲文化部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2012年獲廈門大學“南強獎”。其作品成為在海內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國管弦樂作品,被收入到國內九年制義務教育各個年級的音樂課本作為欣賞教材。
主要經歷
1957年發表第一首歌曲作品《登山》,同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56級插班。
1958年參加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紅領巾樂隊”(現中國少年交響樂團)。
1959年從長笛專業轉學作曲。
1961年至1963年跟隨蘇夏教授學習作曲。
1962年保送升學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從師蘇夏、楊儒懷、陳培勛、段平泰。
文革,中斷學習,先後以“反革命”“五一六分子”罪名被關押五年。
1973年到天津音樂學院任教。
1979年至1982年跟隨許勇三教授學習作曲理論,重點研究巴托克作品。
1987年至2005年任《音樂研究》編委。
1991年《炎黃風情》首演,投入以西方音樂形式展現中國傳統音樂“中國風“系列創作。
1992年獲頒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3年應美國新聞總署(USIA)邀請訪問美國。
1993年至1995年轉至江定仙教授門下學習作曲。
1988年(增補)、1992年、1996年任天津市政協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委員。
1994年至2005面先後九次到台灣訪問、演出本人作品和從事專業教學。
2000年《台灣音畫》在台北首演,2006修訂,重寫第四樂章,列為第二交響曲。
2001年《華夏弦韻》在北京首演。
1998年任天津市政協第十屆、2002年連任第十一屆常委。並任天津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外事及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
2002年至2007年任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2008年開始任常務理事。
2002年至2005年任台灣南華大學教授其間兩次會見該校董事長星雲大師
2004年轉入交響曲創作,第一交響曲《紀念》在成都首演並由雨果公司出版唱片。
2005年任廈門大學特聘教授。
2006年第三交響曲《京劇》在北京首演並由EMI出版唱片。
2007年任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2008年第四交響曲《廈門》在廈門首演。
2009年第五交響曲《禹王》在北京首演。
2011年任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
2012年第六交響曲《燕趙》在北京首演。
2013年在天津圖書館舉辦從教40周年講座。
2013年到2014年在廈門大學舉辦系列講座《植根民族傳統 躋身世界樂壇》。

主要成就

藝術風格

鮑元愷一方面保持從民間音樂汲取養料與精華,同時又把西方音樂中的作曲技巧吸取進來,把中國民歌變成了一個藝術品。民歌是一個比較原色的藝術,真正的專業藝術作品,需要經過高層次的藝術處理,這點他做到了,而且成功了。

藝術主張

“作曲訓練,對位比和聲更重要。特別是二聲部對位,簡直是作曲的基礎。”鮑元凱

音樂教學

鮑元愷教授從教四十年。在他的嫡傳弟子中,有以電視劇音樂《空鏡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兩次獲得電視飛天獎音樂獎的王憲,有與著名導演張藝謀合作,創作出別開生面的新型音樂劇《印象劉三姐》的劉彤,有以韻味獨特的小提琴協奏曲獲得中國首屆音樂創作《金鐘獎》和多部交響曲的劉長遠,有以雅俗共賞的歌曲《北大荒》《好大一棵樹》蜚聲樂壇的伍嘉冀,還有電視劇音樂《愛你沒商量》的作者王小勇,歌曲《祥雲飄繞的土地》的作者楚興元,以及在中國古樂譜研究領域獨樹一幟的天津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孫光鈞教授。在新疆和內蒙古,還活躍著由他的弟子組成的作曲家群體。之後,鮑教授又在台灣培養了一批音樂學子,為海峽兩岸共同振興中華文化準備了生氣勃勃的庚續力量。
2005年,鮑教授以在天津院音樂學院的作曲教學成果獲得了文化部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此後,他從本科教學轉向研究生教學,並將專業教學和學科建設的重心轉向了綜合大學。他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從師範類到專業類的學科轉型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並制訂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辦學宗旨:“以綜合大學為依託,以藝術創作為中心,以學兼中西為基礎,以開發潛能為目標,培養既具有公民意識又具有獨立人格,既繼承優秀傳統又富於創新精神的藝術人才”。
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厚的文化素養,務實的教學理念,形成了他獨樹一幟的音樂教育思想。鮑元愷教授把他多年來藝術教育心得總結為十六個字——自以為是、求異存同、不求甚解以、得意忘形。其一,“自以為是”。就是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的自信心。他常對說:“自信使人進步,自卑使人落後”“好學生不是罵出來的而是夸出來的”。至於“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句諷刺社會上某些官員的話,轉意為教育規律,說的正是心理學上“心想才能事成”的皮革瑪麗翁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其二,“求異存同”。是說藝術藝術一定要避免“同”,追求“異”,這樣才能出其類而拔其萃。其三,“不求甚解”。此言出自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說的是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精到:“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求無涯,殆哉矣”。廣泛地粗略瀏覽,才能開闊眼界。“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在瀏覽中發現和自己的個性、興趣、追求相一致的地方,就要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地究其所以然。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真理,但事事求甚解,如何“破萬卷”?其四,“得意忘形”。即得其“意”(意境、神韻)而忘其“形”(技術、形式),“形”的修煉最終是為了“意”。“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才是藝術的至高境界。鮑教授常說引述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來批評某些以音樂為專業卻把音樂技術化、理論化、物質化的專業音樂教師或學子。他說:“從感受的層面上說,這些人對音樂的理解不見得比非專業的音樂愛好者更豐富更深刻”。
鮑元愷教授一直在音樂創作和專業教學之間不斷變換著角色。他說:作曲和教作曲其實是不同思維方式的兩件事。前者是從共性中跳出來,找到和發揮自己的藝術個性,而後者則是從前人不同風格的藝術中歸納出共性,而把規律性的東西告訴學生。
選自趙小也《老驥伏櫪,再造輝煌》載《中國樂壇》 2012年第四期

主要作品

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1991)、《華夏弦韻》室內樂集(2001)、六部交響曲:《紀念》(2004)、《台灣音畫》(1996 / 2000 / 2006)、《京劇》(2006)、《廈門》(2008)、《禹王》(2009)、《燕趙》(2012)、童聲合唱套曲《四季》(1980)、《景頗童謠》(1981)等。
鮑元愷到雲南德宏地區採風鮑元愷到雲南德宏地區採風
相關作品
01 愛的珠穆朗瑪
03 海河我故鄉的河
05 拾貝殼
06 伴著白鷺上青天
07 我和大海
08 奔向大海
09 清明
10 我們的共和國
11 擁抱未來
12 天佑家園
13 創世紀的盤古就是我們
14 月亮的故鄉
15 未來
16 綠色的明珠
17 彩虹
22 愛情的傳說
23 獻給志新阿姨
24 開吧小紅花
25 讓生活充滿翠綠
26 亞哈拉里

外界評價

萬愛民:鮑元愷先生是當代中國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創作的音樂作品不僅得到國內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而且在國外也受到熱烈歡迎。
左雲瑞:鮑元愷的《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以膾炙人口的中國漢族民歌旋律和絢麗多彩的西方管弦樂色彩,展示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漢族人民生活畫卷。其中,充滿動力而又富於色彩的和聲,是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徐彩虹:以鮑元愷《太行春秋》的鋼琴改版為論述對象,以其民間音樂的運用和音樂風格特徵,及其改編手法和特點的分析為切入點,重在剖析鮑元愷對山西民間音樂如《走西口》《看秧歌》等5首民歌素材的創作思路及朱培賓的鋼琴改編套路。從中,既可以看到中國管弦樂發展中民族化的縮影,也可看到鋼琴中國民族化的點滴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