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準噶爾翼龍

魏氏準噶爾翼龍

魏氏準噶爾翼龍(學名Dsungaripterus)是翼龍目下的一屬,翼展可達3米。它生活於下白堊紀,由中國準噶爾盆地非洲都有發現它的化石;化石首次發現於準噶爾盆地,但非洲發現的化石較多。驚恐翼龍是準噶爾翼龍的近親,曾經是準噶爾翼龍的一個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魏氏準噶爾翼龍
  • 拉丁學名:dsungaripterus weii
  • 體長:長3.05m 寬1.23m 高0.2m
  • 恐龍食物
基本信息,介紹,發現意義,相關研究,藏品信息,研究進展,

基本信息

恐龍名稱: 魏氏準噶爾翼龍
恐龍體重: 不詳
生存年代: 早白堊世
生存地點: 新疆準噶爾盆地烏爾禾(wuerhe, jungger basin, xinjiang)
辨認要決: 不詳
恐龍種類: 翼龍類

介紹

魏氏準噶爾翼龍是大型翼龍類飛行爬行動物。翼首展開約3米。頭骨長,頂部有發達的冠狀脊。 生活在湖泊附近,以魚類貝類為食。準噶爾翼龍的頭顱骨頂部至喙的中央有一個低的骨狀冠。它的頭及頸部幾乎達1米長。它最明顯的特徵是修長、向上彎的顎骨,在頂部形成一個尖,外形就仿佛是一個會飛的鉗子。顎骨的前端沒有牙齒,而顎骨很有可能是用來從居住的岩石及沙泥灘中間捕捉貝類及蟲。顎骨的後部有像臼齒的櫛,非常適合壓碎貝類的甲殼。 準噶爾翼龍兩翼張開達2米餘,尾短小。是一種處於進化中間型的翼龍。頭很大,頭骨狹長,頭頂有一個冠狀脊。吻部長而尖,像現在的食魚鳥類。嘴裡長著錐形的牙齒,但都集中在頰部,前端無齒。這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翼龍,兩翼展開寬達4米,身後留有一條短小的尾巴。當時準噶解剖學盆地還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附近植物茂盛,生活著眾多淡水動物,準噶爾翼龍就在水域上空盤旋,尋找喜歡吃的魚蝦。準噶爾翼龍1963年發現於中國新疆烏爾禾,生存年代為白堊紀早期,體長0.9米,兩翼展開達2.5米。 1963年,一位石油地質工作者將自己在新疆克拉瑪依撿到的一堆骨骼化石擺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楊鐘健研究員的辦公桌上。經過楊鐘健的拼接和鑑定,於是有了中國發現的第一件翼龍化石--“魏氏準噶爾翼龍”。這是收藏於中科院古脊椎所標本館的一件完整的準噶爾翼龍化石骨架。
魏氏準噶爾翼龍魏氏準噶爾翼龍

發現意義

英國《自然》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枚魏氏準噶爾翼龍胚胎化石的出土,這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在此類生物中的新發現,雜誌的專家們評價這枚化石的出現令人激動,它填補了魏氏準噶爾翼龍發育演化史中的一項空白,確鑿無疑地證明了這種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動物,與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中國中生代陸相地層中也發現了12個屬種的翼龍化石,地質時代跨越中侏羅世至晚白堊世。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研究了中國最早發現的翼龍化石,這些化石產自新疆準噶爾盆地吐谷魯群,被命名為魏氏準噶爾翼龍和復齒湖翼龍。準噶爾翼龍為大型翼龍,兩翼展開可達4米。其後人們又陸續發現了甘肅慶陽的慶陽環河翼龍、四川自貢大山鋪的長頭狹鼻翼龍和浙江的臨海浙江翼龍。
魏氏準噶爾翼龍魏氏準噶爾翼龍

相關研究

遼西及其鄰區熱河群地層中發現報導了7個屬的翼龍化石,它們與帶羽毛恐龍、鳥類和哺乳類等重要脊椎動物共生,熱河群因此成為最重要的翼龍化石層位。在這些翼龍中,主要為較進步的翼手龍類,包括翼手龍類的秀麗郝氏翼龍、楊氏東方翼龍、準噶爾翼龍、顧氏遼寧翼龍和張氏朝陽翼龍等,喙嘴龍類則包括寧城熱河翼龍彎齒樹翼龍。世界古生物界將遼西地區看成一座古生物的龐貝城,國外的古生物學家曾經感嘆: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地方像這裡一樣,在如此重要的地質時期,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一億幾千萬年前,這裡氣候溫暖潮濕、河湖遍地,草木蔥蘢,孕育了大量的生物。但由於火山爆發頻繁,導致生物集體、突然死亡,又被火山灰覆蓋沉積,形成化石。因此,科學家們才得以仰仗這些珍貴信息,去探索生命的起源與演化過程。一枚翼龍胚胎化石的出現,還不足以讓人們完全了解這種在地球上生存了1.5億年的遠古動物。對它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研究者們還存在著疑惑與爭論。胚胎化石顯示了翼龍早期發育演化過程中的一些信息,但由於翼龍的骨骼生長速度在幼年和成年期間不一樣,兩位古生物學者因此還不太清楚這隻胚胎中的翼龍長大後究竟屬於哪一科,對胚胎的骨骼形態與發育過程,他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藏品信息

藏品圖片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魏氏準噶爾翼龍藏品圖片中國古動物博物館魏氏準噶爾翼龍藏品圖片
圖片描述
上圖為發現於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烏爾禾區的魏氏準噶爾翼龍年輕個體頭骨(吻端略有缺失)
的標本照片。現收藏於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展品關鍵字
爬行動物 翼龍目
化石發現地/產地
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烏爾禾區 (64041-3)
化石形成時代
早白堊世(距今約一億年前)
化石級別
正模

研究進展

2020年4月1日,PeerJ 線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關於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齶區研究進展。
魏氏準噶爾翼龍(Dsungaripterus weii)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1964年楊鐘健研究命名並建立了準噶爾翼龍科,當時認為這是第一次在我國發現的翼龍類化石。然而事實上,早在1951年,楊鐘健和劉東生等在山東萊陽就發現少量破碎的可能屬於翼龍的骨骼化石,後經研究證明這是我國最早發現的翼龍類化石材料。
魏氏準噶爾翼龍發現於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的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下白堊統吐谷魯群的湖相沉積中。1964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組織的新疆古生物考察隊,在烏爾禾地區進行了較深入的野外考察與發掘工作,發現該地區富含白堊紀陸生脊椎動物化石,並將這一脊椎動物化石組合命名為“烏爾禾翼龍動物群”。考察隊先後採集到數量眾多的翼龍及其它門類化石,包括3件較為完整的準噶爾翼龍頭骨,在1973年出版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甲種專刊第十一號《新疆古生物考察報告(二)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一書中,楊鐘健、董枝明等對其中的翼龍類、鱷類、蛇頸龍類、恐龍和龜鱉類化石及地層進行了研究。同時這次的野外考察中,還發現了另一類比準噶爾翼龍體型更小的復齒湖翼龍。
近十多年來,汪筱林帶領科考隊在老一輩科學家曾經考察的地方,又開展了新一輪的野外科考,除了繼續對烏爾禾地區進行詳細的野外工作外,還對相鄰周邊地區的中生代地層古生物進行考察,發現了大量翼龍、恐龍等骨骼及足跡化石等。
準噶爾翼龍具有非常獨特的頭部形態特徵,如上下頜前部錐狀上翹無齒的吻端,在鼻眶前孔前緣開始發育並且一直向後延伸至枕區上部的頭飾,小小的眼眶,錐狀短圓的牙齒及齒列後部的附著牙齒的上頜骨膨大等特徵,在翼龍家族中獨樹一幟,很容易與其他翼龍區分。
由於翼龍飛行需要減輕重量,它們的骨骼細長中空,很難保存化石,即使保存也大多不完整。近年來,雖然在我國遼西及周邊地區的熱河生物群和燕遼生物群發現大量保存完整的翼龍骨架,但幾乎都呈二維壓扁狀態保存,很少能夠顯示有關翼龍類齶區的標本,國內外對翼龍頭部這一重要區域的詳細研究鮮有報導。眾所周知,脊椎動物頭骨特徵對於鑑別屬種及研究各類群之間系統發育關係最為重要,由於對齶區相關骨骼特徵的認識不足,必然會影響到翼龍系統發育及演化關係的研究。因此,對翼龍頭骨齶區的詳細形態學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