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蚶

魁蚶

魁蚶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12,肉嫩鮮美,血液鮮紅,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當作滋補佳品、佐酒名菜。古書中記載魁蚶有“令人能食、益血色、消血塊和化痰積”之功效;貝殼含雜質少,除燒石灰外,也是陶瓷工業的原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魁蚶
  • 拉丁學名:Scapharca broughtonii
  • 別稱: 焦邊毛坩、大毛蛤、赤貝、血貝
  • 二名法: Arca inflata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Mollusca)
  • : Arcoida蚶目
  • :Arcidae蚶科
  • :蚶屬 Arca
  • :魁蚶 A. inflata
  • 分布區域:菲律賓、日本以及中國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東等地
  • 英文名:Burnt-end Ark
外形特徵,產地及產期,人工育苗,親貝的選擇,親貝的蓄養,采卵和孵化,選幼,幼蟲培育,附苗,蚶苗下海過渡,營養成分,

外形特徵

大型蚶,殼高達 8厘米,長 9厘米,寬 8厘米。殼質堅實且厚,斜卵圓形,極膨脹。左右兩殼近相等。背緣直,兩側呈鈍角,前端及腹面邊緣圓,後端延伸。殼面有放射肋42~48條,以43條者居多。放射肋較扁平,無明顯結節或突起。同心生長輪脈在腹緣略呈鱗片狀。殼面白色,被棕色絨毛狀殼皮,有的肋溝呈黑褐色。殼內面灰白色,其殼緣有毛、邊緣具齒。鉸合部直,鉸合齒約70枚。

產地及產期

黃海北部大連及丹東地區沿海為我國主要產區,山東文登威海石島和河北塘沽等地也有一定產量。
棲息地:潮間帶岩石縫間。

人工育苗

親貝的選擇

常溫育苗7-8月份進行。當水溫18-24℃時,選殼長7-8厘米、外形完整的魁蚶作親貝。

親貝的蓄養

採用浮動網箱、網籠或直接放在池底的方式進行蓄養,蓄養密度為每平方米50-60個。管理中要加大換水和加大投餵。

采卵和孵化

採用精卵自然排放法。為防止精子過多,發現雄蚶排精時,立即將其挑出。卵受精後,洗卵2-3次。
孵化過程中,連續微量充氣。必要時每立方米水體施加1克氯黴素或紅黴素抑制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保證胚胎的健康發育。

選幼

水溫24-25℃條件下,受精卵經21-24小時發育至D形幼蟲。一到D形幼蟲,要立好選幼。

幼蟲培育

方法與其他雙殼貝幼蟲培育的方法基本相同。

附苗

當殼頂幼蟲50%出現眼點,足開始伸縮,殼緣變厚,水中出現類似蜘蛛網樣的絲狀膠粘物質時,應立即投放處理好的棕簾采苗。投簾後,需加大換水量和投餌量,必要時,施藥抑菌。

蚶苗下海過渡

採用風袋進行工軒種的中間過渡。夏季,水溫較高,光線較強,藻類繁殖生長快,對網袋易造成污附,影響網袋的水交換率。所以保苗時,網袋放苗的密度不宜過大。保苗過程中,嚴防海星的危害。

營養成分

不同地理群體魁蚶的一般營養組成相近,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能值有較大差異,其中江蘇連雲港群體的粗蛋白含量和能值最高,尤為顯著地體現了海產貝類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特點;遼寧莊河群體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這意味著其在促進人體免疫方面可能具有著重要的食療價值。在胺基酸組成上,不同地理群體的魁蚶均含有18 種胺基酸,胺基酸總量平均高達702.82mg/g,呈味胺基酸含量高達40%以上,必需胺基酸平均占總胺基酸含量的34.82%,與WHO/FAO推薦的模式接近,必需胺基酸指數IEAA高於多種雙殼貝類;胺基酸含量及組成以山東即墨群體為最佳;胺基酸評分結果表明,魁蚶食用的限制性胺基酸主要為纈氨酸和色氨酸。不同地理群體魁蚶的脂肪含量雖然較低,但脂肪酸豐富,其中ω3 PUFA含量平均高達34.34%,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不同地理群體魁蚶均含有較為豐富的維生素;不同地理群體的魁蚶各礦物元素的含量略有不同,但均富含人體所需的Ca、Fe、Zn、Se等人體必需礦物元素;其重金屬含量極低,無重金屬污染,無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殘留,食用安全無風險。
綜上所述,魁蚶是一種優質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其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開發利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