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元代翰林集賢學士
徐世隆在重修泰山《蒿里山神祠記》中,敘述了
蒿里山陰曹地府的歷史。蒿里山又叫高里山,蒿里本是古人送葬的歌名。
秦末農民起義首領
田橫在
楚漢相爭時,自立為齊王,不久被漢軍所滅。漢朝建立後,田橫率徒黨500餘人逃亡海島,漢高祖
劉邦命其到洛陽,田橫不願稱臣於漢,便在被迫前往的途中自殺。其黨徒遂作蒿里輓歌送葬,並集體自殺。樂曲經音樂家
李延年加工整理,分為二曲:韰(音:瀉)露曲送王公跺人出殯,蒿里曲送士大夫、平民百姓出殯。漢之後以為人死精魂歸於泰山蒿里,其山便築
閻王殿,因立75司,以為追逮收捕,出入死生之所。
1931年蒿里山曾出土
唐玄宗、
宋真宗禪地玉冊,今藏台灣故宮博物院,“前者15枚(分為三版),每簡長29.2-29.8、寬3、厚1厘米,刻字填金一行書,為白色大理石(
漢白玉)。後者16枚,每簡長29.5-29.8、寬2、厚0.7-0.75厘米,刻字填金一行書,為白色閃玉。兩者都是唐宋時期的一尺簡(唐一尺約合30.3厘米,北宋一尺約合31.6厘米。”不過,唐高宗
乾封元年的封禪玉冊的形制似與玄宗之制略有不同,原物今雖尚未發現,但據《舊唐書·禮儀志》三,乾封玉簡的形制為“每簡長一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三分。”然則並非一
尺簡。有趣的是,這與
道經所載之
投龍簡的形制卻非常接近。據南朝宋·陸修靜《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所載投龍之儀:“凡簡長一尺二寸、闊二寸四分、厚三分。”二者相較,長、厚完全相同,寬則有一半之差。
史料考證
學者
王克煜進行了詳細考證認為,關於鬼神世界是否存在,我們用對立統一的理論解釋:有陽就有陰。有人說孔子不信神,其論據是在《論語》中: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是積極入世的人,爭分奪秒地學習做人為官的知識,連學生睡午覺他都不讓,斥為“朽木不可雕”。怎么能去研究對當官無用的神鬼呢?我們不是在寫論文,我們要了解未知的世界同時勸人向善。
蒿里山,世界華人的
魂魄所在。“魂歸蒿里”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不論愚人賢人;平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死後的魂魄都被聚集到泰安蒿里山。
蒿里山即泰山前的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陰曹地府有兩處,一處是四川的
酆都,而另一處就是泰安的蒿里山。自先秦以來,
泰山神主管生死的說法就見諸經史,而位於泰山南方的蒿里山也隨之被視為“陰曹地府”的象徵。蒿里山位於泰山火車站南,又名高里山、英雄山,漢以前稱作“高里山”,海拔198米,為古代帝王的禪地之所,《
漢書》中多處記載了漢武帝“親禪高里”。約到魏晉時期,出現“
蒿里”的稱謂。蒿里山曾建有規模宏大的蒿里山神祠,又名森羅殿。古語有云:“魂歸蒿里”,就是說人死了靈魂都要到
蒿里山接受
閻王爺的審判,然後才能過奈何橋,輪迴投胎。
泰山主生死的觀念由來久遠。道教認為:神是高級的鬼,鬼是低級的神,也就是神鬼。漢魏時期就早流傳的"泰山主死",並把它附會於嵩里山。《漢書。武帝紀》:"太元初年,檀高里",顏師古注釋:"死人之里謂之蒿里,字則高為蓬蒿之蒿,或者見泰山神靈之府,蒿里山又在其旁,即以高里為蒿里"。蒿里山就被公認為:“聚斂魂魄無賢愚”的鬼都了。
最早掌管冥界事務的官員,就是《
搜神記》中提到的
泰山府君。據《神仙傳》說是他是
西王母小女兒,
太真夫人的第三子,因"年少好游逸,委官廢事。有司奏劾,以不親
局察,降主事東嶽,退真王之編,可鬼神,五百年一代其職"(《太平廣記》卷第五十七)。就是說他好旅遊,經常不幹活,被人家彈劾,降到泰山管事,取消了高幹待遇。是一個因不作為而降職的仙官。《
真靈位業圖》,《洞淵集》,《龍魚圖》,《
廣博物志》都說:"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
佛教傳入中國後,其地獄觀念與地獄之主
閻羅王亦逐漸流行。至唐末。佛教中已有十殿閻羅之說,且皆由中國官員擔任,這與本來十分盛行的泰山治鬼觀念十分契合,遂合二為一,在泰山衍化為陰曹地府--蒿里山神祠和地獄界河--
奈河,再加上泰山入口處的豐都廟,構成泰山的冥府地獄系統。
奈河"在泰山西麓的山河沿山勢而下,從
大眾橋附近的大石峽起,經泰城西部向南,出城後匯入泮河,這一段稱為奈河,清代
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辨奈河》記:"其水在
蒿里山之左,有橋跨之,曰
奈河橋,世傳人死魂不得過,而曰奈河"。奈河一名的出現,與古代的泰山主人生死觀念有關。《後漢書 烏桓傳》:“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
岱山也”。又《許曼傳》:“自去少嘗篤病,三年不愈,乃指泰山請命。”在東漢末年佛教傳入後,其地獄觀念就直接借用於泰山主生死觀念。有的增人在譯經時就乾脆把“地獄”譯為“泰山”。例如三國吳康僧會譯《
六度集經》卷七:“聞泰山湯火之毒、酷裂之痛,餓鬼饑饉積本之勞,
畜生屠剝割截之苦”。此處的“泰山”就是“地獄”。《分別善惡所起經》:“四者死後,魂魄入泰山地獄中考治數千萬毒,隨所做受罪”,更直接把泰山與地獄合二而一。《山東考古錄。辯蒿里山》說“自晉陸機《
泰山吟》始以
梁父,蒿里並列,而後之言鬼者內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禪之壇,一變而為閻王鬼伯之祠矣”,顧氏指出泰山治鬼的這
一流變是很正確的。
“
奈河”二字是印度梵文“地獄”的譯音。也就是說,“奈河”作為地獄觀念是受了
印度佛教影響,但作為冥間之河,卻屬漢化佛教的創造。這一名稱的最早出現,集中於唐代,敦煌文獻書所存《
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中,有描寫
目連陰間尋母,親眼目睹地獄罪人在奈河上生離死別的駭人心魄場面。
三界
《神寶寺記碑》記載,泰安城分三界,紅門以上是天界,
奈河以東是人界,以西則是地獄。《神寶寺記碑》文中有:“大雄降跡,蔥山本元,□有三界,非無二門。不生不滅,若亡若存,遍看郡有,無如我尊。雁門惠遠,
罽賓羅什,明公繼茲,伽藍比立。俗戶易窺,真門難入,遁□龍象,前後相及。大唐受命,當宇握鏡,化洽
萬邦,功齊七政。綠圖舒捲,紫雲迥映,惠日再暈,薰風在詠。門庭華敝,房宇輪奐,蓮台畫閣,危樓飛觀。竹韻宮商,花然灼爛,僧眾虔仰,士女稱歡。亭亭妙剎,灼灼
精廬,
雕盤瞰墅,樓檻
凌虛。珠懸日淨,峰迥風□,□甍棲鳳,倒井銜蕖。
峨峨寶碣,落落神軒,邪山整岫,苦海澄源。錦雲霞烈,綬霧風翻,此中何地,給孤獨園。”
傳說
“
陰曹地府”沒了,傳說還在。從“天地交泰”、“天人合一”等觀念之中演變而來的“地獄——人間——天堂(天界)”三重空間的格局構成了中國獨有的城市構劃的特點。
蒿里山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因為蒿里山地理位置突出,是泰城的重要門戶之地,特別是熱兵器時代更是如此。誰占據蒿里山,誰就控制了泰城,拉鋸的爭奪對地上的建築物,其破壞為之滅頂,古蹟名勝已蕩然無存。
原有蒿里、社首兩山及辭香一嶺,並有天仙祠、相公廟、
森羅殿、閻羅殿、
酆都殿、地藏殿、對岱亭、環翠亭、
望鄉台、降禪壇、文峰塔、後晉
石幢等景觀,今只存蒿里山。
據近代俄國漢學家米·瓦·阿列克謝耶夫《
1907年中國紀行》第三章《遊歷山東》記高里山廟云:“我們上了高里山,宏偉、漂亮的廟裡有許多碑碣,充分說明了那種祭祀的混合性。除了一般供奉的主管陰間事的那些神仙,我們還發現了風、雷、雲、雨四尊塑像,它們在廟裡顯得與眾不同,仿佛是被拉來一同受拜的。”
民國耿靜吾《說岱》述之:“閻王殿,其下有晉蒿里山總持咒幢子,他土庶修齋建醮碑多至數百計。清光緒間,邑令
毛蜀雲以事責令紳民徐進在高里山植柏三百株。”
《
重修泰安縣誌》中呈現的是蒿里山最後的盛況:“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三月,知縣毛瀓重建閻羅、三曹、
七十五司之居,均居完整。”並將社首山頂相公廟改建於此而同一周垣。民國前期,香火甚盛,遊人如雲,每年春祠前搭台演戲,百貨雜陳,勝似鬧市。
1929年孫良誠部毀祠大部,1931年李鴻奎部全部拆除。1951年社首山毀,神祠基址蕩然無存,如今幾乎只剩一片荒涼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