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佛教

高棉佛教

高棉位於中南半島南部,古名扶南國、高棉。據《梁書.海南諸國傳》第四十八、《通典》卷一八八記載,在三國時代,扶南的國勢逐漸擴張,吳國曾派遣康泰、朱應到該國,當時該國國人都是裸裎袒形,勸他們著衣,才開始疊布,穿著橫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棉佛教
  • 外文名:Cambodian buddhist
  • 地區:中南半島南部
  • 古國家:扶南國、高棉
  • 時期:魏晉南北朝-至今
概況,史料記載,盛衰,近代,現代,現狀,

概況

西晉永寧元年(三○一),該國國王遣使來獻鏤金龍佛像與象牙塔。可知早在三、四世紀之交,佛教已經傳播到此地。據《南齊書》列傳第三十九記載,南齊永明二年(四八四),扶南王僑陳如,派遣天竺道人釋那伽仙來獻龍王坐像與象牙塔時,釋那伽仙曾上書,謂扶南國是摩醯首羅天神的守護地,也是佛法的流通處。

史料記載

又據《歷代三寶紀》卷十一記載,梁天監(五○二至五一九)初年,扶南國的沙門曼陀羅仙攜帶梵本來獻貢,又與僧伽婆羅在揚都共譯《寶雲經》等三部十一卷;天監五年,再與僧伽婆羅譯出《阿育王經》、《解脫道論》等十一部三十八卷。

盛衰

三藏也駐錫在此,於是邀請真諦赴梁。由此可知,唐代之前,不僅大乘佛教流布此國,南傳佛教的重要論書也曾盛行一時。直到崇拜印度教的信仰盛行以後,佛教才逐漸衰微。
扶南國到初唐時為止,呈現獨立的局勢,到貞觀(六二七至六四九)初年,則被真臘國所合併。兩國合併以後,約在九世紀初,闍邪跋摩二世開始定都安哥(吳哥)城(位於現今洞裡湖之北),創立了吳哥王朝。城中所有宮室、伽藍等建築,歷經十餘代,到十二世紀才完成,與爪哇的婆羅浮圖並為人類現存早期建築藝術中的雙璧。安哥城南方六公里處,另有安哥寺,是十二世紀中葉的蘇利耶跋摩二世所建。安哥城與安哥寺原來都屬於佛教建築,如安哥城所雕刻的世自在神像就是觀世音像。後來因為佛教衰微,這二個建築物漸被改建為印度教寺院。至十四世紀,由暹羅等國傳入南傳佛教,佛教逐漸復興後,兩個建築物便由暹羅的僧眾負責管理,在聖殿或其他殿堂都供奉佛菩薩像。十五世紀時,泰人攻陷安哥城,安哥王朝南遷,安哥城遂告荒蕪,時日久遠,漸為熱帶叢林所淹沒,直到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一年間,由法國學者亨利莫特、伯希和等人發現,吳哥古蹟才又重現於世。一直到今天,安哥寺仍是高棉的精神所在地,象徵著古代文明和高棉的精神,這也是安哥寺被繪置在高棉國旗的緣故。

近代

自一八六三年開始的九十年左右,法國在高棉建立了殖民政府,高棉淪為法國的“保護國”,但王室仍然存在,佛教仍在全國盛行。一百多年前,巴拉安端王不但下令收集佛教文物,並大力提高僧伽教育,鼓勵研究三藏聖典,並親自在夜間講授巴利文。二十年後,帕拉諾路當姆王下令在金邊的皇宮教授佛經,並大力提倡巴利文的研究。一九二五年,帕拉絲壽瓦王建立皇家佛教圖書館,開放給國內外學者研究,並在安哥寺創辦巴利文學校。到絲壽瓦曼尼峰王又建譯場,聘請專家學者將巴利文典籍譯成高棉文。

現代

至一九五四年的“日內瓦協定”,法國才結束在高棉的殖民統治。一九五六年,施哈努捐地出錢在金邊建了一所佛教大學,由政府與其共同管理。他以寮、泰、高棉語弘法。
上座部佛教是高棉的國教,全國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信奉佛教,寶塔及寺院共有二千八百座,僧眾八萬多人。僧團約分為兩大系統,一為遠離塵俗,居於深山禪修的僧侶;一為青年僧侶,他們使佛教寺院成為宗教及世學的中心。男子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縱使是國王或王公貴族,也不能例外。未曾出家的男子,則被國家社會視為未成熟、粗俗不雅的人。高棉是典型的佛教國家,國王和僧侶均以身作則,養成國民樸實、謙虛、禮讓和忍耐的美德。
一九七○年,高棉發生戰爭。一九七五年,佛教失去傳統的王室庇護,有些僧侶流亡海外,八萬僧侶大多還俗或殉教,所有寺塔幾乎全被封閉。一九七九年以後,新政府開始關心佛教的復興,不過仍限制五十歲以下男子不能出家,婦女出家也須經過嚴格考核。然而,青年僧侶還是偶爾能在鄉間見到。

現狀

目前除了還俗的僧侶獲準恢復身份外,一些曾遭破壞的寺院也著手重建,保存良好的古經典和佛教書籍也逐漸收集起來,僧侶在若干限度之內擁有舉辦法會的權利和自由。許多外國佛教組織來訪,給予財力、物力的支援,並重印古老的文獻,佛教顯然已在復興之中。
至於駐錫在外的僧侶們,也在國外積極弘法,尤其是美國,已有五十所以上的高棉道場。高棉佛教雖然一度面臨危機,但佛法早已在高棉人心中根深蒂固,一切外在因素都不能動搖他們對佛法的信心和熱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