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清

高桂清

高桂清先生是相聲界的老前輩,相聲名家高笑林先生的父親,還是孫少林先生的夫人——晨光茶社女相聲演員劉艷霞女士的義父。師承馬德祿老先生(馬三立先生的父親)。早在20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在天津“聯興”茶社獻藝時,就在眾多的相聲前輩中留下了高尚的藝德和良好的口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桂清
  • 民族:漢
  • 職業:相聲演員
  • 代表作品:《滿漢斗》、《山東鬥法》、《解學士》、
人物生平,人物成就,個人貢獻,人物評價,雜談相聲,

人物生平

1943年相聲大師孫少林先生在泉城濟南創辦了晨光茶社相聲大會,開業前,邀請來了高桂清先生等京、津眾多相聲大師和相聲藝術名家搭班開業。從那時起,高桂清先生就定居在了濟南,給濟南的觀眾帶來了喜聞樂見、雅俗共賞、幽默詼諧、寓教寓樂的高雅藝術享受。高桂清先生也從此在晨光茶社相聲大會的舞台上,開始了他相聲藝術的超長發揮,以及對相聲藝術理論的總結,晨光茶社也開始了老中青三代相聲藝術家同台獻藝的最佳組合。
相聲大師孫少林先生從創辦晨光茶社開業到1948年濟南解放的5年間,和師父李壽增先生憑著他的精湛藝術、人品和藝德,使京津兩地的眾多相聲名家紛紛來晨光茶社加盟登台演出。其中包括相聲大王張壽臣、相聲名家馬三立高德明以及周德山(周蛤蟆)、吉坪三劉寶瑞劉廣文李潔塵郭全寶白全福羅榮壽王樹田高德光王世臣孫寶才、趙蘭亭、高笑林、連秀全、王長友高少亭袁佩樓、馮立章、馮立鐸王鳳山郭寶珊連笑昆張世芳孫少臣趙振鐸李伯祥、於春藻、王文元趙文啟等等。用現在的話說,無一不是在全國相聲界裡含金量最高的大腕兒級的人物。這些演員一場接一場的輪番演出,抖出的“包袱兒”無一不響。掌聲、笑聲、叫好聲,大有把屋頂震塌下來的氣勢。讓觀眾們笑的前仰後合,大家拍巴掌跺腳,甚至有人樂得眼淚直流。那時候他們以對口相聲為主,攙雜著單口相聲,三人相聲,快板兒,數來寶,雙簧,太平歌詞等形式。豐富多彩的相聲段子,造就了眾多的相聲愛好者及“相聲迷”。還有各個藝術門類的名家名角兒到場觀看取經,如:戲劇界,電影界等等。有的觀眾甚至場場必到。那時候到晨光茶社聽相聲,已經成為觀眾業餘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到晨光茶社聽相聲,想進門兒就聽是不大可能的,門外時常排起長隊,得排號等,遇上下雨、下雪,部分觀眾寧願打著傘排隊,比現在排隊購買緊俏商品的場面還熱鬧許多。

人物成就

高桂清先生同樣是眾星中分量很重的人物之一,他表演的精悍穩重,活路特廣闊。相聲藝術的造詣頗深,演技方面絕對是一位很天才的相聲大家。他的單口相聲說得很好,文學性與趣味性都非常強。耐人咀嚼。經常演出的有《九頭案》等。他好在所表演的單口相聲“包袱”很脆,很受民眾歡迎。他表演的《永慶昇平》是他的拿手節目之一。在相聲中產生連續性的轟動大笑話,有《張廣泰回家》、《馬壽出世》等目錄。這些節目最初都是評書《永慶昇平》的片斷,相聲演員早年只掐取其中有笑料的一段故事,作為大笑話來說。高桂清表演的《永慶昇平》不但保持我們相聲中“八大棍兒”的特點,而且評書連續味兒很濃。。不但有“包袱”,而且有“扣子”,所以很能吸引觀眾。不管是飯口,還是開場“園黏”,只要他一入活,就是想出去方便的觀眾,直到憋的受不了,才一路小跑著出去方便,還得牽掛著立馬趕回來。
他的對口相聲也同樣非常好,尤其是“貫口活”在相聲界是很有名氣的,他的口齒清楚,言語流暢,貫之以情,以情動人,在演出中惟妙惟肖的把握著諷刺與誇張的分寸,幽默詼諧的格調又濃又高。如《對對子》、《俏皮話》、《繞口令》、《八扇屏》、《地理圖》、《開粥廠》、《報菜名》等,他表演的極好,都是他經常演出的拿手節目。

個人貢獻

高桂清先生對相聲事業留有最突出的文字貢獻,就是他對相聲藝術理論、歷史、創作方法的精闢總結,就是高桂清先生的相聲理論。既通俗又易懂,又把相聲藝術內涵闡述得經緯分明。尤其是怎樣搞相聲創作講得非常透徹,是我們後代相聲演員很實用的工具書和必讀的教材。
高桂清先生不但有高超的演技和完美的相聲藝術論述,他還是一名出色的相聲藝術教育家。他的一生指導了很多的學生,傳授了很多的高徒,他的門生都是相聲界的高手,是觀眾喜愛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他在晨光茶社從藝期間重點傳授、培養了他的義女劉艷霞老師,使她成為20世紀60年代晨光茶社的主力相聲演員,說新唱新人人夸的人物,全國為數不多的女相聲表演藝術家。
世紀60年代山東省文化局為發展曲藝的後勁,成立了山東省曲藝團,高桂清先生被任命為藝術指導兼相聲總教習。在山東省曲藝團,他又培養了一批學員,就是這批學員中有兩位現在都已經是國家一級演員了。

人物評價

相聲前輩閻笑儒先生曾有著這樣的回憶敘述:“我到‘聯興’時,在那演出的有高桂清、馬桂元、馬三立劉寶瑞楊文華高少亭馮立鐸等人。原來孫少林也在這裡,我到‘聯興’以前他已去濟南。……這時在‘聯興’掌學的是高桂清,他為人公道,大夥都很擁護他,他也確實有一種捨己為人的風格。那時這種相聲場子一到飯口,許多演員都回家吃飯,場上都是擱倆學徒的對付著,因為這時觀眾也不會很多。可是高桂清每逢飯口,他都自己在那頂著。有時自己說個單口笑話或‘八大棍兒’什麼的,他也不回家吃飯,一直等到演員們都回家吃完飯回來,接著演出,晚上他還照樣使活。他對‘聯興’的業務、人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確實費了不少心血,可是到晚上下賬的時候,他比別人不多拿,也拿‘一個份兒’。這樣就能夠得到同行人的尊敬……”。

雜談相聲

民眾中生長的藝術
相聲這一門藝術是在民眾中生長起來的。傳說開始有相聲是在清朝的中葉,因為清廷腐敗,喪權辱國,老百姓怨聲載道,諷刺話因而很多。例如清朝末年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句諺語:“明朝修廟,清朝修道”,這句話當時能引得人們哄堂大笑。現在的人不知道當時的事實,不覺得有什麼可笑之處。當時的事實是怎樣呢?慈禧為了窮奢極侈的玩樂,對百姓的疾苦不聞不問,卻從北京故宮到萬壽山修了一條講究的馬路。民間的那句諺語就是含蓄地嘲諷清朝政府的,它間接表達了民眾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態度。
談到發展相聲這門藝術,朱紹文先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不是關在屋子裡研究相聲,而是到百姓中去,集中民間的諷刺,豐富了這門藝術。朱紹文先生外號“窮不怕”,他到處諷刺清廷。有人替他擔心,勸他小心謹慎些,他說:“頂大是窮,窮不怕!”這就是他外號的由來。
朱紹文先生的徒弟中有一位春先生,也是個對非正義現象不滿的人,他也很有才能、聰明,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很快。據說有個大地主外號叫“蠟頭”,早年曾替另一個大地主管賬,起早睡晚,深夜不眠,直到蠟燭點成蠟頭才休息,設法盤剝窮人,終於給自己也弄了一份家業。“蠟頭”老來做壽,請春先生去作客。宴會時“蠟頭”請客人們給他起個堂號,春先生抬頭一看,當場笑道:“‘海山堂’最好!“蠟頭”也非常滿意。到了後半夜,客人們離去之後忽然哈哈大笑。這吋,做壽用的一對大蜡燭已燒剩下最後一節,兩支蠟燭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八個字,只剩下了“海山”二字。原來“海山堂”就是“蠟頭”。
相聲的大發展是在全國解放之後,由於黨和政府的培養和關懷,相聲才得到迅速的發展,現在這門藝術花朵幾乎開過了全國各地。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中,相聲配合這些政治運動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這說明了民眾歡迎新段子是由於新段子能反映我們當前的社會生活,指明敵我,劃清是非,在娛樂的同時受到教育。這種教育的作用是舊段子辦不到的。相聲演員也願意說新段子,西安有個相聲演員名叫張玉堂,技藝不算挺高,但卻很受歡迎,就是因為他說的相聲新段子很多,配合許多政治運動,宣傳有成績。現在,隨著社會的進展,人民覺悟的提高,新段子更是供不應求,這就需要創作大量的新段子。要創作相聲,得先了解它的特點和要求。現在我把我所知道的幾點初步知識,介紹給愛好相聲的同志們,以便大家創作時做個參考。
相聲中的說學逗唱
相聲有說、學、逗、唱四種類型,這不過是基本劃分。“說”是指單口相聲,也叫做“單春”,其中有“溜肘” (單段的),也有“八打棍兒”(連線八段的)。單段的有打油詩、三近視、麥子地……。相聲一般是兩個人說,在舊社會,有時其中一個人病了或有其它事故,另一個人就說“單口”,以幫助另一個人生活和解決其它困難。“學”是指學雞叫、狗咬、小孩哭以及百鳥的聲音。這一部分是由“暗春”(口技)承接過來的。“逗”是我們現在常見的對口相聲,有二人相聲和三人相聲,這種段子現在最流行最受歡迎,演起來也比較容易,因為是兩個演員,在表演時能互助,還能互相彌補。“唱”是唱太平歌詞,有單唱、雙唱,雙唱的有“顛倒顛”,單唱有“餑餑陣”等。唱詞中的諷刺性很大,例如“顛倒顛”中有這樣的唱詞:“大人為錢把高官做,小人為錢常見官,和尚為把侶皇經念,尼姑為錢住茅庵……”。舊社會的面貌被扼要地勾出來了。單唱的在開始唱時,就要有包袱(笑料),雙唱的在段子裡要有包袱。太平歌詞的調子很簡單,嗓子好壞都能唱。上面所說的這四種類型並不是很機械地劃分的。有時說也要逗笑,有時也要學,也有唱,但一定是學唱,而不是自己唱上一段。逗的段子用什麼來逗呢,是用說、學、唱來逗,學和唱也必須先要說明,因此相聲是以說為主,口齒好,逗的笑料才大。
相聲的特點
① 善於颯刺——它與平時說諷刺話不同,如果他所諷刺的人在現場,也能跟著哈哈大笑而不至弄出事故;假如相聲場裡發生了事故,就證明這位演員運用的手法下對或是粗心大意所致。因為相聲諷刺的運用,常表現在編演時的手法。有一個傳統相聲節目“買賣人”,諷刺商人唯利是圖的本質,在這個相聲里雖然也用了誇張的手法,伹由於揭露的真實和表演的巧妙,那些商人聽了也是哈哈大笑。
② 語言精練——相聲的話言不但是以國語為主,還要通俗易懂,切忌囉嗦、重複或語氣過長。如果你說的話當時別人聽不明白還要想一想才明白,事情已過去了笑料就沒有了。說相聲要上場不過三五句話就有笑料,十句話左右就要有大笑料。為什麼要用國語呢?為的是使它普遍。過去老舍先生寫相聲多用土語,後來常有人寫信問他某土語該怎么解釋,他就不多用了,因為土語多了別地方人反而聽不明白;有時在抖“包袱”時用一兩句土話也是可以的。在談到相聲的語言精煉時,可以舉出“夜行記”來做例子。“夜行記”中諷刺一個人夜晚騎車子不點燈,因此他不敢走大街專走胡同道,在一條胡同里,他遇到了一個下班的人民警察,民警叫他住下,他不聽,使勁一蹬。乙問曱:“到家啦?”甲:“掉溝里了!”這最後兩句非常簡練,只有簡練才能引人發笑,說多了就降低效果了。
③ 結構緊湊——一個段子的故事必須生動,要防止敘述時前緊後松、大頭小尾或中間脫節;要步步發展,直到至高點,這時候就可以做結尾(收底),不一定要大團圓。步步緊的同時要顧到“瓢把兒”(開頭)。好比京劇演員,如果一上場就無精打彩,先給觀眾一個不好的印象,邢就不好了。相聲傳統節目“大保鏢”就是運用步步緊手法的一個成功的例子。
④ 笑料百出——一段相聲笑料越多越好,伹也不要無原則的製造笑料,強拼硬湊,與內容不符合、不相干的都不好,例如有少數演員說到中途時故意打諢叫岳父……等,觀眾不會感到愉快,更無收穫。相聲注重的是幽默,而不是低級趣味。
⑤ 揭發矛盾——相聲揭發矛盾時要有笑料,也可以說,矛盾是通過笑料揭發出來的。例如有一個相聲說老太太單疼姑娘不疼兒媳婦。兒媳婦再好也頂不過閨女,有人奪她閨女好,她就喜歡,誇她兒媳婦好,她就不那么喜歡。街坊老太太和她說:“二大娘,你好福氣,姑娘出門子了,兒子娶媳婦了,夠多好啊!媳婦又這么賢慧。”老太太說:“賢慧什麼,看到好是表面,毛病可不小呀!底漏(即往娘家稍錢)!兒子娶了媳婦都把錢交給她,她娘家養活了閨女不教訓。”街坊老太太見老太太不高興,就把這事遮過去了,說:“沒事咱鬥牌吧!”老太太一掏錢很多,街坊老太大問她:“哪來這許多錢?” “你們哪知道,姑娘走娘家,給了我這五十塊錢!”矛盾和笑料同時都巧妙地揭露出來了。
現在,最流行的相聲是“逗”,一個段子的構成中一般演員多喜用“墊話”開頭。例如“夜行記”,不用墊話也可以,但用了便更顯得活潑。名演員侯寶林有一次演“婚姻與迷信”,上台時,的場正是演的“怒沉百寶箱”。他開口就說:杜十娘這個女人就是肚子裡太實在啦,李甲這小子有點理也是假的,孫富這孫子有的是錢。您說這個杜十娘死的多么苦哇!在舊社會是重男輕女的……他就這樣很巧妙地把墊話引入到“活” (正文節目)中去。這種入活是靈活的。什麼是墊話呢,就是短小精悍的小段,把它墊在一個“活”的前邊兒,以增強活的效果。但是墊話不宜太長,最長的也不能占去活的20%的時間,否則喧賓奪主就很難入活。
寫相聲的幾點體會
相聲是最善於反映現實生活的,它是不墨守成規的;它容易被觀眾接受,是宣傳工作的有效武器。我是一個相聲演員,也寫過幾個相聲。現在我介紹自己幾點膚淺的體會供同志們參考。
我找到材料以後,是先確立主題,就是說要解決什麼問題,把這個先肯定下來然後再寫。其次,就得製造“瓢把”,要設法通過幾句話就吸引住觀眾,使他們希望往下聽。如果一開始就很平淡,抓不住人,那成功的希望也不大。怎么製造瓢把,有人以為關在屋子裡就能製造,這是不對的,其實整個相聲的創作都必須從生活中來,從民眾中來,單靠脫離生活的空想是不行的。一般的談到製造包袱的技巧我的體會是:
① 把一個數目字逐漸縮小,縮到最後,包袱就出來了。譬如,某首長在報告中談到整編機構的問題,說某辦公室原來有四十多名工作人員,後來減去一半,剩了二十多,後來又減夫一半剩了十幾,最後再一減,剩了兩個,工作照樣執行,上下倒容易通氣了。如果在相聲中運用這種方法,就有了包袱。數字由小變大也可以製造包袱,如看見一個老頭,一問多太歲數,說l41歲,細瞧瞧老頭子白髮瓣子上還扎著紅辮根。再一問,才知道:“這不是我要扎的,是我母親硬給扎的。” “老太太多大?” “172”,“我去看看她老人家,” “她今日不在家,她去看我姥娘去了。”
② 運用諷刺能制出包袱。如舊段子“買賣論”中的最後一節諷刺奸商以廉價賣布為幌子,說青色布五角能買一丈四,結果買回來一看,面子才有一寸三。“一寸三”看來確實是誇大,伹是對奸商的本質卻沒有歪曲。現在,我們對內部的諷刺,不應誇大,特別是需要注意諷刺的積極意義,是為了改進工作而不是歪曲,更不是誹謗。
③ 還有一種陪襯的手法,例如晨光茶社演出相聲兩分錢一段,孫少林模仿周信芳的唱腔,唱得不錯,他說:“我比起周信芳先生是差一點,周先生唱戲的門票是一元六,我只要二分。”一陪襯,包袱出來了。
④ 再一種是製造觀眾的錯覺,先把觀眾的思想引到一邊去,在他不注意的時候再引回來,他就笑了。
故事發展到至高點,一定要有個大包袱;但也必須防止單純為了包袱響而否定了主題,過去曾有這樣一個例子:解放後,我們運用舊段子“得勝者”演唱的解放軍的勝利,在抖包袱的時候說是一場夢,效果非常不好。
最後,當整個段子寫完以後,一定要再檢查一遍.表現主題有沒有缺點和錯誤,是不是解決了你的段子要解決的問題。至於收底的辦法,也可以用“慣口”迅速地軋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