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礦產資源利用評價理論及套用

《高技術礦產資源利用評價理論及套用》是由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中南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陳從喜、王昶、崔榮國、朱學紅、李政、張迎新、左綠水、姚海琳、徐桂芬、吳初國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技術礦產資源利用評價理論及套用
  • 主要完成單位: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中南大學
  • 主要完成人:陳從喜、王昶、崔榮國、朱學紅、李政、張迎新、左綠水、姚海琳、徐桂芬、吳初國
  • 等級:二等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獲獎序號:20190037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9-2-27
項目摘要
面向國家需求,選題意義重大。高新技術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是我國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建設世界強國的戰略任務。當前國際資源爭奪和礦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突出表現在礦產資源戰略結構調整,固體礦產從大宗支柱金屬向“三稀”金屬(稀有金屬、稀散金屬和稀土金屬)等“高技術礦產”轉變,特別是通過“三稀”金屬產業鏈的延伸提升新興產業。課題組承擔多項國家軟科學、社科基金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在高技術礦產可供性論證方法、循環利用模式、國家資源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和套用。選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科技創新十分突出。針對高技術礦產特點,提出了可供性論證技術方法,建立了高技術礦產的國家資源安全戰略和保障政策體系。具體表現在:
①提出高技術礦產利用評價的理論體系。基於國內外對比分析研究,在國內提出了高技術礦產的新概念,厘定了高技術礦產的分類體系,建立了可供性評價、安全風險評價、二次資源利用評價等三大理論,並研究了全球資源供需格局及我國的資源保障程度。
②基於行業需求分析,建立了高技術礦產可供性評價方法。選取了5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從需求與供應兩個角度分礦種進行可供性評價。對銦、鈮、鉭、鋰等9個礦種開展了實證可供性評價,研究提出了到2020年和2025年我國稀有金屬高技術礦產資源保障程度及對策建議。
③建立了我國優勢高技術礦產供應全球需求的風險評估模型與方法。從可依賴性、可持續性和可承受性三個維度,對高技術礦產供應安全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對我國優勢高技術礦產供應全球需求的風險進行了評估,為保障我國高技術礦產供應安全提供了決策參考依據。
項目邊研究邊套用,套用成效顯著。成果在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在中國地質調查項目部署中得到套用,設立了“三稀礦產”地質調查項目,並把“三稀”金屬礦產納入國家戰略性礦產目錄,加強了對高技術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管理;37篇成果在《社科內參》《科技工作者建議》《信息參考》《國際動態與參考》等上供中辦、國辦、國土資源部領導參閱。同時,項目組開展了城市高技術礦產循環利用研究,對高技術礦產利用和保障進行了全生命周期評價,項目成果對促進我國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提升礦產資源安全程度有參考價值。項目組公開出版專著1本,公開發表論文47篇,其中英文SCI論文15篇,中文刊物32篇,在國內外學術界、產業界被廣泛引用,對推進高技術礦產開發利用理論研究和實踐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