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綠色發展理論構建、方法創新與套用實踐

《礦業綠色發展理論構建、方法創新與套用實踐》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雷涯鄰、葛建平、吳三忙、李莉、江勇、許群、王熙博、陳文會、陳煒明、何春艷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礦業綠色發展理論構建、方法創新與套用實踐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主要完成人:雷涯鄰、葛建平、吳三忙、李莉、江勇、許群、王熙博、陳文會、陳煒明、何春艷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90054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9-2-44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礦產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業綠色發展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圍繞礦產資源可持續供給和碳減排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本團隊10餘年以來,致力於我國礦業綠色發展理論和實踐研究,通過構建“資源有序開採、環境合理保護、經濟穩定發展和社會持續進步”的耦合聯動模式,建立了礦業綠色發展系統理論體系,克服了現有研究中理論相對分散、目標相對單向、政策建議局部性等不足。同時,通過模型方法創新,將礦業綠色發展理論體系重點套用於戰略性礦產和能源礦產領域的綠色發展研究,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基於產業鏈和多因素耦合角度界定了礦業綠色發展的內涵,從發展目標、發展路徑等方面構建了在保障礦產資源供給安全前提下,以實現“資源有序開發、環境有效保護、經濟穩定發展、社會持續進步,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以“資源的綠色開採和資源的綠色利用”為基本路徑的礦業綠色發展理論體系,提出了礦業綠色發展的評價指標。
(2)基於資源的可耗竭性和戰略性特徵,通過引入污染物排放控制等約束條件,改進現有礦產資源供給預測模型;以戰略性礦產資源稀土為具體研究對象,利用改進的供給預測模型,對不同類型稀土供給峰值進行預測;結合新技術發展需求和環境稅費等政策情境,提出了我國稀土中長期供給趨勢,研判了國際稀土供給格局,最終提出了我國稀土產業綠色發展的政策建議。
(3)從國家和區域層面,分析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等多重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和反饋機理,從礦產資源的綠色開採和綠色利用兩個角度,開發了多主體、多要素、多政策的能源礦產開發利用綜合決策模型,為能源消費的清潔化轉型、低碳能源替代高碳煤炭資源、減少CO2排放提供了決策方法和政策制定依據。
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專家高度評價,2項成果獲得原國土部領導批示,並作為內參刊登;多項成果得到自然資源部有關司局、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等部門和單位採納套用。成果出版專著3部,在權威國際SCI/SSCI檢索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SCI/SSCI他引總計500餘次,其中,4篇入選ESI(Top 1%)高被引論文,多篇被Nature子刊等國際頂尖期刊引用,形成重要的國際學術影響力。
該項目研究和學術成果的取得,有力推動了資源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本團隊3名主要完成人分別入選省部級人才計畫,其中,雷涯鄰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吳三忙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葛建平入選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畫。先後有4名博士後、12名博士和15名碩士直接參與研究,所完成的5篇博士學位論文和4篇碩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學校優秀學位論文,4名同學被評為北京市優秀畢業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