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摘要
本項目屬自然資源調查與利用科學技術領域。
21世紀初,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急劇增長,為了摸清重要礦產資源潛力“家底”,為勘查部署決策提供依據,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國土資源部和山東省部署開展《山東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本項目要解決的主要難題是:①歷史以來的全部地質、礦產、物化探、遙感、地學科研等資料的數位化利用;②礦產資源預測評價的理論方法和GIS評價技術;③礦床信息不對稱;④知識驅動和數據驅動不協調;⑤定量化預測技術等。
本項目歷時7年,11家地勘、科研單位參加,編寫總體研究報告1份、課題報告5份,金、鐵、煤等單礦種預測報告23份,編制各類圖件3700餘張,建立了9大基礎地學資料庫和成果圖件資料庫,摸清了山東省重要礦種資源“家底”。2013年10月以中國科學院劉寶珺院士為主任委員的鑑定委員會認為:成果總體達到同類研究國際先進水平,在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及預測方法技術套用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同月,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驗收評分95分,為優秀級。成果獲2013年度山東省“十大優秀地質成果”獎。
取得重要創新成果:①創造性地用“固體礦產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預測” 新技術定量預測了23個重要礦種資源潛力,圈定預測區1151處。②預測成果套用效果顯著。在圈出的預測靶區中新發現並探明大量大中型礦床,很好地支撐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③首次編制了山東省建造構造圖、大地構造相圖;深入研究了重要礦產成礦規律,首次成體系地建立了山東省重要礦種區域成礦模式、成礦系列、亞系列;首次編制了山東重要礦床成礦譜系圖、重要礦種區域成礦規律圖,系統劃分了山東省Ⅳ級、Ⅴ成礦區帶;④首次將“成礦地質體”理論成功地套用于山東找礦研究和預測實踐,系統分析、研究了山東成礦地質體與成礦作用的專屬性。建立了不同大地構造時段構造環境演化與成礦關係;⑤首次將山東省境內有地質勘查史以來的地質、礦產、物化遙等專業的資料和項目成果進行了數據處理,建立了大數據套用平台。
成果套用效果顯著、社會經濟效益巨大:建立的適合于山東省的成礦預測理論方法體系,在找礦實踐中得到廣泛套用;很好地支撐了山東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目標的超額完成,提供的找礦靶區均取得了巨大進展。2011年至今,山東省新增評審備案(333)及以上金礦資源量2460噸,新探明7個超大型金礦床;鐵礦資源量25.21億噸;提供的齊河縣潘店鐵礦預測隱伏靶區,取得重大新發現,驗證富鐵礦體最大厚度72.7m,引起省、部的高度重視,新設立了富鐵礦整裝勘查區。另外,成果為山東國土資源部門勘查規劃編制、探礦權設定和勘查項目的遴選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依託該項目發表論文27篇,出版專著3部,取得授權專利2項,培養了160名地質科技人才,其中博士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