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林蛙

高原林蛙

高原林蛙(學名:Rana kukunoris)是蛙科、林蛙屬的兩棲動物,中國特有種。體形較粗短;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鈍圓而略尖;鼓膜約為眼徑之半;犁骨齒兩短列斜線;舌後端缺刻深。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端鈍圓。後肢較短;內蹠突呈長橢圓形,外蹠突極小或無。背麵皮膚較粗糙。背部及體側有分散較大的圓疣及少數長疣,有的其間尚有小疣或痣粒。背面灰褐色、棕褐色、棕紅色或灰棕色,疣粒顏色略淺且常圍以黑色,背側褶色亦較淺,為棕黃色、棕紅色或灰黃色;鼓膜部位有黑褐色三角形斑;體側散有深色或紅色點斑,近胯部綠黃色;股內側及外側分別為綠黃色和肉紅色。

高原林蛙多生活在海拔2000-4200米高原地區的各種水域及其附近的濕潤環境中,以湖泊、水塘、水坑和沼澤等靜水域及其附近的草地、農田、灌叢、森林邊緣為主要棲息地,河流、流溪和泉水溝等流溪水域的緩流處亦較常見。成蛙白天常隱伏於水域岸邊的雜草、灌叢、作物叢、石塊下或泥洞內,黃昏後外出活動。行動較為敏捷,若受驚擾即迅速跳入水中或潛藏於草、灌叢下。9月下旬至10月初陸續進入冬眠期,於翌年3月下旬前後出蟄。捕食昆蟲、蜘蛛、蚯蚓等小動物,以及植物的草籽、草莖、葉片等。分布於中國甘肅、青海、西藏、四川。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 成體
雄蛙體長56毫米,雌蛙體長62毫米左右。體形較粗短;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鈍圓而略尖,突出於下唇;吻棱較鈍而明顯,頰面向外傾斜有一淺凹陷;鼻孔在吻眼中間,眼間距小於鼻間距和上眼瞼寬;鼓膜約為眼徑之半;犁骨齒兩短列斜線,位於內鼻孔內後方;舌後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較細長,指長順序為3、1、4、2;指端鈍圓;關節下瘤發達,內、外掌突均明顯,外掌突較小。後肢較短,約為體長的160%,後肢前伸貼體時脛關節前達肩部或鼓膜,個別的達眼后角,左、右跟部僅相遇或略重疊;脛長小於體長之半,足比脛長;第三、第五趾等長,趾略扁而末段變窄,趾端鈍圓;蹼較發達,略超過2/3蹼,即除第四趾兩側的蹼達到或略超過第三關節並以緣膜達趾端外,其餘各趾之蹼均達趾端,蹼緣缺刻較淺,外側3趾間的缺刻最深處幾乎達到各趾第三關節之連線,外側蹠間蹼不甚發達;關節下瘤小;內蹠突呈長橢圓形,其長約為第一趾長的1/2,外蹠突極小或無。
背麵皮膚較粗糙。背部及體側有分散較大的圓疣及少數長疣,有的其間尚有小疣或痣粒;背側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側,與顳褶上端相連,隨即折向中線,然後再向後延伸達胯部,在顳部上方形成曲折狀;口角後的淺色頜腺向後延伸至前肢基部,其末端略粗。腹麵皮膚光滑,僅股基部有密集扁平小疣。附褶有2條,較明顯。
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背面灰褐色、棕褐色、棕紅色或灰棕色,疣粒顏色略淺且常圍以黑色,背側褶色亦較淺,為棕黃色、棕紅色或灰黃色;有的個體在兩眼之間有一黑褐色橫紋;鼓膜部位有黑褐色三角形斑;體側散有深色或紅色點斑,近胯部綠黃色;四肢背面具黑褐色橫紋,股、脛背面一般有4-5條;股內側及外側分別為綠黃色和肉紅色。雄蛙腹面多為粉紅色或黃白色,雌蛙一般為紅棕色或橘紅色,有的個體在咽、胸部散布有灰褐色或褐色斑點。液浸標本背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各部位的深色斑紋仍清晰;腹面黃白色或灰白色,咽胸部有斑點者尚清晰。
  • 第二性徵
雄蛙前臂較粗壯;第一指上有極明顯的灰色婚墊,腹面觀可分為4團連續的瘤狀物,基部2團大,其間的界限清晰而間距窄,近腕部一團等於或略大於指部一團,遠端2團小而其間的界限不分明;有一對咽側下內聲囊;具紅色雄性線。
卵粒直徑1.8毫米左右,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多為灰褐色或棕褐色,亦有的為乳白色而微帶淺灰色;卵粒外面有膠質膜,外層膠膜黏性強,彼此粘連成團狀。
蝌蚪:生活時背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尾肌下半部和尾鰭色較淺,上面散有深色斑點。第32-35期蝌蚪體形較粗胖;第32-35期蝌蚪,其後肢芽2.3-5.5毫米,頭體長16毫米,尾長21毫米左右。尾肌弱,尾鰭低矮,尾末端鈍圓。吻端鈍圓而較窄,鼻孔位於吻眼中間,眼在頭背側;出水孔在體左側斜向後上方,無游離短管;肛孔斜開於下尾儲基部腹面右側。口在吻腹面,寬2.6毫米左右;上唇緣無乳突,下唇緣及兩口角有一排整齊的乳突;口角處副突多;唇齒式多為Ⅰ∶3+3/1+1∶Ⅲ,少數的為Ⅰ∶2+2/1+1∶Ⅲ,角質頜適中。新成蛙的體長13.5-15.6毫米,背側褶及背麵皮膚上的小疣顯現,四肢橫紋清晰。

棲息環境

該蛙多生活在海拔2000-4200米高原地區的各種水域及其附近的濕潤環境中,以湖泊、水塘、水坑和沼澤等靜水域及其附近的草地、農田、灌叢、森林邊緣為主要棲息地,河流、流溪和泉水溝等流溪水域的緩流處亦較常見,一般不遠離水域。

生活習性

成蛙白天常隱伏於水域岸邊的雜草、灌叢、作物叢、石塊下或泥洞內,黃昏後外出活動;在高寒草甸、灌叢地帶生活的成體和幼蛙於白天亦有覓食活動。行動較為敏捷,若受驚擾即迅速跳入水中或潛藏於草、灌叢下。9月下旬至10月初陸續進入冬眠期,於翌年3月下旬前後出蟄。捕食昆蟲、蜘蛛、蚯蚓等小動物,以及植物的草籽、草莖、葉片等。

分布範圍

高原林蛙是中國特有種,分布於中國甘肅(安西、敦煌、酒泉、肅南、張掖、武威、天祝、蘭州、榆中、夏河、合作、卓尼、碌曲、瑪曲)、青海(西寧、遑中、化隆、尖扎、循化、貴德、澤庫、河南、同德、平安、互助、大通、海晏、門源、祁連、湟源、天峻、剛察、共和、玉樹、稱多、治多、囊謙、久治)、西藏(類烏齊、昌都、江達、芒康)、四川(西北部,如九寨溝、理縣、茂縣、汶川、紅原、阿壩、馬爾康、若爾蓋、色達、石渠、甘孜、爐霍、道孚、乾寧、康定、丹巴、黑水、巴塘、理塘、小金)。
高原林蛙
高原林蛙分布圖

繁殖方式

高原林蛙每年3月下旬前後出蟄,隨即進入繁殖期。繁殖期隨其所在地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略有變化,如青海湖周圍地區(海拔3200米左右)一般在每年的4月初至5月上旬;青海東部地區(2500米左右)多在3月中旬至4月底;玉樹地區(3700米以上),卻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下旬。雄蛙先進入產卵場,黃昏時開始鳴叫,雌蛙遁聲陸續而至;兩性抱對為腋胸部位。常在黎明前產卵,產卵完畢雌、雄蛙即分離。卵主要產於靜水域的淺水處,水深多為5-30厘米,深達50厘米以上者未見卵群,也有少數產卵於河流、山溪或泉水溝的緩流處。初產的團狀卵群沉沒於水下,經數小時後才浮於水面;卵群含卵量隨雌蛙個體大小而有差異,通常每個卵群含卵700-2000粒。受精卵經10天左右可孵化出小蝌蚪。4月下旬至6月,不同發育時期的蝌蚪大量出現於各種靜水域內,常活動在水深2-25厘米的水草或枯枝落葉之間,若受驚擾,即游向深水處,伏於水底。六七月間在靜水域及其附近的草地或灌叢下,可見到大量的新成蛙。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高原林蛙食物以昆蟲為主,占食物種類總數的94%。昆蟲中有毛翅目膜翅目鱗翅目半翅目雙翅目鞘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對消滅農、牧業害蟲有一定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