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炎症性腸病的趨化機制研究

《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炎症性腸病的趨化機制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曹珊擔任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炎症性腸病的趨化機制研究
  • 項目負責人:曹珊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骨髓間充質幹細胞(MSC)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在特定條件下其可被誘導分化形成多種組織細胞。國外學者對頑固性重症炎症性腸病(IBD)患者進行幹細胞移植治療, 臨床表現有較好療效。幹細胞移植治療IBD很可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本研究旨在探索MSC移植治療炎症性腸病中,MSC向炎症組織趨化的分子機制。在體外通過在炎症環境(炎症黏膜提取液)以及非炎症環境(正常鼠腸道黏膜提取液)下,研究MSC的趨化性差異以及MSC形態學及細胞骨架的差異;並通過表達譜晶片找出與細胞趨化相關的差異表達的基因及通路。構建和包裝RNA干擾及過表達的慢病毒載體感染MSC,觀察在感染前後MSC趨化性的差異,以及移植後在腸道定植和對腸黏膜修復的差異。進而證實MSC在不同的微環境下,其基因調節將會發生變化,這種基因的變化將進一步影響其趨化性。此研究將有助於更有效地使MSC遷移至靶器官,以起到更好地治療作用。

結題摘要

背景及目標: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水楊酸類、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手術治療等,各種方法雖然可以緩解病情,但是均有一定的副作用,且療效不徹底,病情易復發。骨髓間充質幹細胞 (MSCs) 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在特定的條件下其可被誘導分化形成多種組織細胞。國外學者對頑固性重症炎症性腸病患者進行幹細胞移植治療,臨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因此,目前阻礙MSCs治療有效開展的難題之一便是還未能找到一種方法,可以更高效地使MSCs遷移至靶器官或組織以起到治療作用。研究改善MSCs以及其他細胞遷移與歸巢的方法在細胞治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方法:採用貼壁法體外分離、連續傳代培養Balb/C小鼠的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與排列方式,流式細胞儀鑑定MSCs細胞表面標誌;建立三硝基苯磺酸 (TNBS) 結腸炎和正常小鼠腸道體外培養環境,以Transwell遷移模型和形態學法比較MSCs在此兩種環境下的遷移能力和形態差異,並以趨化因子及受體基因晶片法比較基因表達差異;對差異表達的基因進行確證後,再對其進行干擾或過表達,觀察MSCs細胞體外遷移能力的差異及體內對腸道功能修復功能差異。結果:1. 體外培養的MSCs集落生長迅速,均一性好,經流式細胞儀檢測CD44、CD54陽性表達, 而CD45陰性。2. 在Transwell共培養體系中,在外圍小室加入TNBS結腸炎小鼠腸道勻漿的MSCs在培養36小時後,細胞的遷移率較正常組顯著升高(P<0.05)。3. 收集外室遷移的細胞,進行趨化因子及受體基因晶片的檢測,找出遷移前後差異表達的基因,並通過Western Blot方法進行檢測,發現趨化因子受體CCR1和CCR7的在MSCs遷移後表達明顯升高。4. 轉染siCCR1和siCCR7下調MSCs表面的CCR1和CCR7的表達,進行Transwell試驗,發現轉染siRNA後MSCs的遷移率較轉染前明顯降低 (P<0.05)。5. 轉染含有CCR1和CCR7的質粒對基因進行過表達,發現轉染前後MSCs的遷移率較轉染前明顯升高(P<0.05)。結論:在小鼠TNBS炎症性腸病模型中,趨化因子受體CCR1和CCR7 可能參與MSCs向炎症部位的定向遷移。該研究為以趨化因子通路為靶點的MSCs的細胞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