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寬

骨盆寬

骨盆寬/兩髂嵴點間寬/髂嵴間寬/髂嵴間距/髂嵴間徑/髂結節間距/髂結節間徑/髂寬/腹寬(crista iliaca breadth,M40/abdominal breadth,M40):左、右髂嵴點(ic)之間的直線距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骨盆寬/兩髂嵴點間寬/髂嵴間寬/髂嵴間距/髂嵴間徑/髂結節間距/髂結節間徑/髂寬/腹寬
  • 外文名:crista iliaca breadth,M40/abdominal breadth,M40
  • 屬性人體測量術語
  • 學科人類工效學
測量方法,相關概念,身高和骨盆寬指數,肩寬和骨盆寬,肩寬、髂寬、髖寬,偽概念“假胯寬”,正常值,異常比例,骨盆寬和人體重心,骨盆寬和緯度,

測量方法

用圓桿直腳規或大型彎腳規測量。測量者站在受試者的背側,用左、右手食指分別觸摸左、右髂嵴的外側唇,在摸到髂嵴點時用上述測規測量兩側髂嵴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相關概念

(1)肩寬/肩峰寬:左、右肩峰點(a)之間的直線距離。
身高肩寬指數(stature-shoulder breadth index)=(肩寬/身高)×100
身高骨盆寬指數(stature-crista iliaca index)=(骨盆寬/身高)×100
身高肩寬指數和身高骨盆寬指數分型如表所示:
指數
型別
指數
身高肩寬指數
窄肩型
X<22.0
X<21.5
中肩型
22.0≤X≤23.0
21.5≤X≤22.5
寬肩型
X>23.0
X>22.5
身高骨盆寬指數
窄骨盆型
X<16.5
X<17.5
中骨盆型
16.5≤X≤17.5
17.5≤X≤18.5
寬骨盆型
X>17.5
X>18.5
肩寬骨盆寬指數(acromio-cristal index)=(骨盆寬/肩寬)×100
(即肩峰髂嵴寬度指數=(髂嵴間寬/肩寬)×100)
(2)大轉子間寬/大粗隆間徑/髖寬:左右側大轉子最向外側突出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註:測量大轉子點高時採用股骨大轉子最高的一點,即大轉子點(tro),而不是最向外側突出點。)
髖寬指數(hüftbreiten-index)=(髂嵴間寬/大轉子點間寬)×100
(3)臀寬/立位臀寬臀部向外最突出部位間的橫向水平直線距離。
或稱為髖最大寬,即左右側大腿部最向外側突出點之間的直線距離。用圓桿直腳規測量。此項測量不必考慮大轉子,只採用大腿部向外側最突出之點。
(4)髂前上棘間寬/髂棘間徑:左、右髂前上棘點(is)間的直線距離。
髂嵴髂前上棘寬度指數(cristo-spinal index)=(髂前上棘間寬/髂嵴間寬)×100

身高和骨盆寬指數

如圖所示,橫軸為身高,縱軸為“骨盆寬/身高”;同身高,“骨盆寬/身高”數值高緯度地區人群大於熱帶地區人群;身高越高,“骨盆寬/身高”數值也越小:
骨盆寬

肩寬和骨盆寬

人們是這樣強調最顯著的兩性差異的——男子肩寬大於骨盆寬,女子骨盆寬大於肩寬。正如杜瓦爾(M.Duval)等人所說,這個論述過於誇張。正確的表達或許可以是這樣的:男子肩寬骨盆寬差異較大,女子較小。韋森伯格在俄國南部的猶太男子中發現,他們骨盆寬(即腹寬)為277mm,肩峰寬為362mm,猶太女子的骨盆寬為281mm,肩峰寬為336mm。但是,女子的骨盆寬不一定,也不是在每一地區,都比男子寬。正如薩金特所說,對於17-20歲之間的美國人來說,女子骨盆寬的相對寬度(即骨盆寬/身高)比男子大,即但絕對寬度卻比男子小。
(註:骨盆寬又稱為腹寬,區別於大轉子點間寬臀寬,後兩者絕對值女性略大於男性。)

肩寬、髂寬、髖寬

肩寬、髂寬、髖寬這三個寬度正好將人體軀幹分成兩個梯形,如圖所示:
人體軀幹示意圖人體軀幹示意圖
一般正常兒童少年,(髂寬/肩寬)×100和(髂寬/髖寬)×100兩指數變化規律如圖所示:
(髂寬/肩寬)×100和(髂寬/髖寬)×100(髂寬/肩寬)×100和(髂寬/髖寬)×100
從圖中看出,(髂寬/肩寬)×100指數,男性從小到大無顯著差異,有一定穩定性,易於預測。而女性隨著進入青春發育期,由於骨盆寬度增加,(髂寬/肩寬)×100指數從12歲後逐漸增大,到16歲後才能穩定下來。從12歲到16歲的4年間,該指數平均增大6.8%。由於12歲以後骨盆向橫向增長明顯,女性肩本身又比男性窄,所以女性(髂寬/肩寬)×100指數高於男性。
男女差異男女差異
(髂寬/髖寬)×100指數,一般男少年各年齡組間無顯著差異,變化相對穩定,易於預測。女少年在8歲以前趨向男性,隨著青春發育期的到來,女性化逐漸明顯,髖部的增寬使指數下降與男性有明顯的差別。

偽概念“假胯寬”

假胯寬”理論把髂嵴間寬定義為真胯寬,把大轉子間寬或者臀寬定義為假胯寬

正常值

假胯寬”理論認為,正常人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是股骨內旋所致。其實不然:
(一)人們常說“男性骨盆窄,女性骨盆寬”,這其實是相對於身高、肩寬而言,身高骨盆寬指數、肩寬骨盆寬指數女性大於男性。就骨盆寬平均值而言,男性略大於女性。
不少地區骨盆寬(即腹寬)絕對值男性略大於女性不少地區骨盆寬(即腹寬)絕對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二)其次,骨盆寬又稱為髂嵴間寬,是腹寬,而不是臀寬大轉子點間寬才接近臀寬;三者關係為——骨盆寬<大轉子點間寬<臀寬
(三)在人體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轉子點間寬臀寬測量值,女性始終略大於男性。同身高,兩性差異極其顯著。也就是說,女性髖關節更寬,從腹部至髖部的寬度增加得更為明顯,構成了女性特有的曲線美。相關數據如下: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4
1591.3
122.7
骨盆寬(mm)
272.2
263
9.2
(骨盆寬/身高)×100
15.88
16.53
-0.65
大轉子間寬(mm)
306.7
318.2
-11.5
(大轉子間寬/身高)×100
17.89
20.00
-2.10
(骨盆寬/大轉子間寬)×100
88.75
82.65
6.10
臀寬(mm)
327.80
330.70
-2.90
(臀寬/身高)×100
19.12
20.78
-1.66

異常比例

從後方觀察髂嵴間徑與大轉子間徑的比例,如圖所示:
髂嵴間寬和大轉子間寬的大小關係髂嵴間寬和大轉子間寬的大小關係
(一)圖1為正常人,即所謂的“假胯寬”。其特點為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髖最大寬。
在男性人體中,大轉子之間或位於大轉子前側的闊筋膜張肌之間的距離是髖部的最寬點。
女性通常在股骨大轉子下方和大腿外側面的上部有大量的脂肪堆積,向前與大腿前面的脂肪相連,向後與臀部脂肪相接。在女性人體中,大轉子下側的脂肪部位才是髖部的最寬點,與臀部的臀褶相對應。
正常女性的髖部最寬點在大轉子下方,臀溝下緣處正常女性的髖部最寬點在大轉子下方,臀溝下緣處
當該區域有大量脂肪堆積時,常可看到該區域的皮膚上出現許多深深的凹陷,呈麻點狀或乾酪狀。這是由於連線凹陷部位皮膚深面與包裹肌肉的深筋膜之間的條索狀纖維束缺乏彈性,導致纖維束之間的脂肪外突造成的。
通過整形外科手術等也許可以減少轉子下脂肪,即髖最大寬減小,不斷接近大轉子間寬。然而,正常人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卻是不變的。
(二)圖2已有專業術語稱之為先天性髖關節後脫位、髖內翻。髖內翻不是股骨內旋,是頸乾角小於正常值。嚴重髖內翻可導致大轉子顯著突出、上升,股骨外旋及股骨頸縮短,患肢外展、內旋活動受限,出現跛行鴨步。其特點為髂嵴間寬遠小於大轉子間寬,大轉子間寬就是髖最大寬。
股骨頸乾角小於90°為嚴重髖內翻股骨頸乾角小於90°為嚴重髖內翻
正常人大轉子外突點高(略小於大轉子點高)本來就接近臀峰點高,大於會陰高臀溝高。這類病人的大轉子又還上升,所以髖部最寬點(即大轉子外突點)高於正常女性的髖部最寬點(即臀溝下緣)。
因此,圖2與“假胯寬”顯腿短、股骨內旋的說法完全不符合。
駝背性骨盆(Kyphotic Pelvis)等患者(2張)
(三)圖3為腰椎滑脫、極有可能是駝背性骨盆(Kyphotic Pelvis) 等,其特點為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
圖6為扁平骨盆,其特點為髂嵴間寬與大轉子間寬大致相等。
圖3和圖6即所謂的“真胯寬”,嚴重影響正常分娩。其中圖3病人腰部以下的身體最寬處位於髂嵴點髂嵴高約等於臍高),最顯腿長

骨盆寬和人體重心

據站立時測定,人體重心一般在身體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緣前方7cm處。由於性別、年齡、體型不同,人體重心位置略有不同。一般男子重心位置的相對高度比女子高,自然站立時男子重心高度大約是身高的56%,女子大約是身高的55%。這是由於女子的骨盆帶較大、肩帶發育弱於男性,脂肪多半集中於臀部和大腿,而男子多在背、胸、腹部的緣故。
人體重心人體重心

骨盆寬和緯度

骨盆寬隨緯度的變化如圖所示,由此可見,高緯度地區的人骨盆寬大於低緯度地區的人。
骨盆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