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仲雲故居

馮仲雲故居在余巷村南面,坐北朝南,原有房屋3進,均硬山式磚木結構。第一進平房,6楹3間,正中明間檐下為石庫門,保持原貌,建築面積70餘平方米;第二進原為3間平房,現已改建為水泥混制樓房;第三進原為3間樓房,現建為平房,屋後有一園,曾栽種花木。第三進東側另有2間平房(原為廚房及豬舍),整個故居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占地面積近700平方米。現第三進平房中已闢作私人籌辦的“馮仲雲紀念館”,室內陳列有馮仲雲生平事跡介紹,著作,生前遺物,授勳,勳章等照片,以及吉林省楊靖宇紀念館,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有關部門贈送的對聯等。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馮仲雲故居
  • 地理位置:常州市武進區橫林鎮余巷村
  • 占地面積:近700平方米
  • 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
故居位置,馮仲雲,

故居位置

馮仲雲故居位於常州市武進區橫林鎮余巷村薛家前16號。

馮仲雲

馮仲雲(1908—1968),武進橫林鎮余巷村人。少年時期即有強烈的愛國情結。1923年入杭州惠蘭中學讀書時,開始受“五四運動”後各種新知識、新思想影響,曾衝破校方阻攔參與聲討反對曹錕和“豬仔”議員的鬥爭大會。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他立刻與一批進步學生投入反日示威遊行,聲援討伐帝國主義罪行,並從中認識到挽救民族危機的重要。
1926年,考入北平(今北京)清華大學,並開始研讀馬列著作。1927年,在“四·一二”白色恐怖最為嚴重的關鍵時刻,他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與朱理治等同學深入到北京西郊農村,發展黨員,開展農運工作。1930年,調到北平市委,負責黨的宣傳工作。數月後,在籌備“五一”勞動節時不慎被捕入獄。同年9月,在黨組織營救下砸開鐐銬越獄成功。
1931年5月,他被派至東北任中共江北區委宣傳部長。“九·一八”事變後,被推選為“全滿反日總會黨團書記兼滿洲省委少數民族委員會”負責人。1932年7月,以江北區代表身份參加滿洲省委擴大會議,當選為省委委員。會後,被派到湯原縣工作,創建了該地區第一支抗日武裝部隊——湯原游擊隊,為發展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打下基礎。
1933年9月,任滿洲省委秘書長。1934年滿洲省團委書記劉明佛被日軍逮捕,供出馮的住處,他及時轉移幸免於難,後被派到珠漢縣(今尚志縣)抗日根據地參加游擊戰爭。
1935年1月28日,馮仲雲與趙尚志根據滿洲省委決定,以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為基礎,在珠漢縣豐戴河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趙尚志任軍長,他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9月召開湯原中心縣委及抗日聯軍三、六軍黨委聯席會議,會上成立北滿臨時省委,他當選為省委書記兼組織部部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組織軍民,進行燒毀橋樑,破壞鐵路,切斷電線等來破壞日軍的後方設施。1939年4月,他被調到抗日聯軍第六軍任政治部主任。1940年4月,結束在蘇聯的會議後,回國到達海倫地區,擔任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政委。之後,率部隊200餘人,在地方黨組織配合下,攻進克山縣城,營救釋放二百餘名被俘軍民。11月初與張壽筏等組成“臨時工作三人團”,領導野營黨的抗戰工作。1945年,抗戰勝利即將到來時,抗日聯軍立即作出配合迎接蘇聯紅軍進軍東北行動的決定,他負責瀋陽地區,後任蘇軍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抗戰勝利後,根據陳雲的指示,他逐步寫出《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苦鬥簡史》、《抗聯的父親老李頭》、《東北抗聯創始者——羅登賢同志》、《李兆麟將軍》、《中國英雄趙一曼》等著作,並以親眼所見的事實,揭露控訴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6年4月,成立松江省,他當選為省主席。為永遠懷念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烈士,在召開抗戰勝利的二十餘萬人慶祝大會上,提議將哈爾濱的正陽街改為“靖宇大街”;新城街改為“尚志大街”;山街改為“一曼街”。會上他還向全國和美國發出通電,呼籲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制止內戰,要求美國政府迅速停止援蔣活動,取消軍援,撤退駐華美軍,尊重中國主權,維護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
1949年4月,合江省松江省合併,成立松江人民政府,仍由他任主席和常委,併兼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1952年,調往北京,先後任北京圖書館館長、水利部副部長兼華東水利學院院長、水利電力部副部長等職。1955年被毛澤東主席親自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八一勳章”。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中共八大中央委員。1968年3月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致死。1977年得到平反昭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