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馬里博爾(
斯洛維尼亞語 :Maribor,德語:
Marburg an der Drau )
斯洛維尼亞 東北部城市。鄰近
奧地利 。在
德拉瓦河 畔,德拉瓦河與波霍列山的相交處,德拉瓦河谷、德拉瓦平原與科濟亞克和斯洛維尼亞山脈組成了馬里博爾多樣化的地形地貌。馬里博爾是斯洛維尼亞第二大城市,根據201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馬里博爾擁有95,787 名居民。馬里博爾的城徽由一隻在白色城堡上朝下飛行的白鴿與在紅色背景下的兩座塔樓與鐵閘門組成。馬里博爾也是馬里博爾地區的中心城市,根據2010年1月的統計資料顯示,馬里博爾地區擁有112,642 名居民,是斯洛維尼亞下施蒂里亞地區的中心和最大城市,馬里博爾機場是斯洛維尼亞第二大國際機場。羅馬時期設有居民點。十二世紀發展為城鎮。1918年歸
南斯拉夫 (現屬斯洛維尼亞)。鐵路和公路樞紐。重要工業中心,有汽車、農機、電機、化學、鋁材、紡織、木材加工、製革、玻璃等。有中世紀
哥德式教堂 、十五世紀要塞和壁畫等古蹟。遊覽地和冬季運動中心。附近德拉瓦河瀑布有水電站。
馬里博爾 歷史軌跡 1164年,一個名為
馬希 堡(
Marchburch ,中世紀
高地德語 意為三月城堡)在施蒂里亞州的文獻中被記載下來,最開始城堡建在城市邊上的皮拉米達山上。1204年,作為城堡附近的一個市場,馬里博爾被首次提及。1254年,馬里博爾獲得城市資格。在1278年
哈布斯堡王朝 的
魯道夫一世 擊敗波希米亞的奧塔
卡爾二世 之後,城市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分別頂住了
匈牙利 和
克羅地亞 王國國王馬蒂亞斯·科爾維努斯在1480-1481年以及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在1532年和1683年的進攻後,馬里博爾在1918年之前都一直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之下。
馬里博爾城徽 馬里博爾在1859年前一直屬於格拉茨-塞考教區,在1859年6月1日成為拉萬特教區的一部分,並成為拉萬特大主教的駐地。以卡林提亞的拉萬特河命名的教區在1962年3月5日更名為馬里博爾教區。2006年4月7日,馬里博爾教區又被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提升為大主教管區。
1277年,馬里博爾的猶太人被首次提及,當時據說城市的四分之一居住的都是猶太人,然而,最可靠的數據來源於1317年,其中提到猶太人聚居區位於城市東南部,在城市猶太居民人數最多的時候,整個猶太人聚居區包括了市中心的幾條大街,這些大街組成了
城市廣場 的主要部分。猶太人聚居區擁有一座
猶太教堂 、一個猶太公墓及一個塔木德教義學校。1410年左右,馬里博爾的猶太社區在城市中達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而1450年後,外界環境則戲劇性的改變了:日益增長的競爭與商業危機的一致性導致了對成為猶太人商業成功關鍵的商業積極性的嚴重打擊。根據
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
馬克西米連一世 在1496年頒布的法令,猶太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居住地,而在移民與商業活動上也增加了對猶太人的限制,直到1861年,法令才被取消。著名的猶太經學家、拉比以色列·伊塞
萊因 作為卡林提亞、
卡尼 奧拉和施蒂里亞地區的大拉比大半生都在馬里博爾居住。馬里博爾猶太教堂是歐洲地區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猶太教堂之一,也是斯洛維尼亞所保存下來的兩座猶太教堂之一。
馬里博爾大教堂 馬里博爾市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80%的城市居民是奧地利
日耳曼 族居民,而餘下的 20%則是
斯洛維尼亞族 居民,絕大多數的城市資本和公共設施都處在奧地利日耳曼族的控制之下。因此,那時城市的名稱是它的奧地利名稱,被稱作
Marburg an der Drau 。
根據1910年
奧匈帝國 歷史上最後一次統計的資料所顯示的情況表明:馬里博爾市與郊外的斯圖登奇(德語:
Brunndorf )、波布雷日耶(德語:
Pobersch )、泰茲諾(德語:
Thesen )、拉德瓦涅(德語:
Rothwein )、克爾切維納(德語:
Kartschowin )和科沙基(德語:
Leitersberg )五個城鎮的居民總計有31,995 名奧地利日耳曼族居民(包括講德語的猶太人)與6,151 名斯洛維尼亞族居民。而周邊地區的居民則以斯洛維尼亞族居民為主,當然也有少量的奧地利日耳曼族居民居住在如
普圖伊 這樣的小鎮上。
馬里博爾斯洛姆舍克廣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卡林提亞和施蒂里亞的
斯洛維尼亞人 都被懷疑與奧匈帝國為敵而遭到拘留,使得奧地利日耳曼族居民與斯洛維尼亞族居民之間產生了不信任與懷疑。在1918年奧匈帝國崩潰之後,以
日耳曼人 為主體的奧地利與
南斯拉夫王國 都聲稱馬里博爾歸屬於自己。1918年11月1日,在梅列的兵營,安東·霍利克上校舉行了一次會議,會議決定講德語的城市應當成為日耳曼奧地利的一部分。而參與這次會議的斯洛維尼亞族少校魯道夫·梅斯特指責了這個決定,同一天,梅斯特被占領城市的組織良好的斯洛維尼亞軍團和斯洛維尼亞施蒂里亞國民議會授予少將軍銜,而所有的奧地利軍官和士兵都被解除武裝並被遣返回奧地利。而馬里博爾城市議會則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議,會議決定不論如何都要盡力回歸奧地利,他們並組建了一支名為綠色防衛團(德語:
Schutzwehr )的武裝,包括近400名裝備精良的士兵,對抗前奧匈帝國斯洛維尼亞族魯道夫·梅斯特少校的武裝。在11月23日的清晨,斯洛維尼亞武裝解除了綠色防衛團的武裝。從那之後,再沒有威脅魯道夫·梅斯特在馬里博爾的地位的力量出現。
馬里博爾在斯洛維尼亞所處的位置 1919年1月27日,在城市的市場,奧地利日耳曼族居民聚集起來等待美國和平代表團的到來時遭到斯洛維尼亞武裝的槍擊,使得上千名日耳曼族居民感到恐慌,九名日耳曼族居民被殺,超過十八名居民重傷,而指揮槍擊的人則並沒有被找出。日耳曼族居民控訴梅斯特的部隊在沒有任何理由的前提下攻擊無辜民眾,而斯洛維尼亞族證人如馬克斯·波哈爾博士則聲稱日耳曼族居民率先攻擊了保衛市場的斯洛維尼亞士兵,不論雙方的理由如何,日爾曼族受害者是手無寸鐵的,德語媒體將這次事件稱為“馬爾堡的流血星期天” 。
中世紀的馬里博爾 隨著馬里博爾被斯洛維尼亞軍隊牢牢控制,城市也完全成為斯洛維尼亞領土的一部分,隨著1919年9月戰勝國與奧地利之間的《
聖日爾曼條約 》的締結,在沒有經過公民投票的情況下,馬里博爾正式成為了南斯拉夫王國領土的一部分。
1918年以後,絕大多數奧地利日耳曼族居民離開了南斯拉夫王國控制下的馬里博爾,包括並不來自這一地區的講德語的官員,奧地利德語學校、俱樂部和社團都被南斯拉夫王國勒令關閉,即便如此,到了三十年代,城市的日耳曼族居民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仍然超過了25%,而南斯拉夫王國的
民族同化政策 也使得奧地利政府針對卡林提亞的斯洛維尼亞少數民族採取了日耳曼化的政策。然而,在三十年代後期,在嘗試與
納粹德國 建立更好的外交關係之後,奧地利放棄了民族同化政策並顯著提高了境內斯洛維尼亞少數民族的地位。
馬里博爾的夜色
1941年,在南斯拉夫所屬施蒂里亞的下施蒂里亞地區,被納粹德軍直接占領,德軍在1941年4月8日晚上9點進駐馬里博爾。同年4月26日,曾鼓勵他的追隨者們“讓這個地方重回德意志懷抱”的
阿道夫·希特勒 訪問了這裡,當地日耳曼族人在城市的城堡里舉辦了盛大的歡迎會迎接日耳曼的領袖前來視察。在占領馬里博爾之後,德軍開始大批驅逐當地斯洛維尼亞人前往克羅地亞獨立國和
塞爾維亞 ,後來又驅使斯洛維尼亞族人進入德國的集中營與勞改營,納粹的目標是使下施蒂里亞地區在戰後重新日耳曼化,許多斯洛維尼亞愛國者被德軍扣為人質,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據信已被納粹在馬里博爾和格拉茨的監獄中槍決。納粹的暴行激發了人民的鬥志,游擊隊被組織起來抵抗納粹。而在二戰末期,盟軍的轟炸機對馬里博爾這個建有生產大量武器彈藥的兵工廠的工業中心進行了系統的轟炸。剩下的德語人口,除了那些在戰爭期間積極與抵抗組織進行合作的人員,都被迅速的驅逐出了這個地區,時間是1945年戰爭的末期。
1941年德軍進駐馬里博爾 在大雪中的斯洛維尼亞國家大劇院 希特勒在馬里博爾 從納粹手中獲得解放後,馬里博爾的資本迅速利用它在奧地利附近的地理優勢及熟練的勞動力,迅速發展成為斯洛維尼亞北部的交通運輸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根據狄托的決定,馬里博爾與奧地利和義大利的邊境不設為“鐵幕”,同時向當地的居民發放護照以明確他們的國別歸屬。
當斯洛維尼亞於1991年退出南斯拉夫時,南斯拉夫市場的失去使得建立在重工業基礎上的馬里博爾經濟受到嚴重限制,並導致了創記錄的接近25%的的失業率。在90年代中期隨著中小型商業和工業企業的發展,城市的經濟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馬里博爾克服了工業危機並看到了城市未來發展的光明前景。斯洛維尼亞2004年加入
歐盟 ,2007年又加入了歐元區並成為申根協定成員國之一,根據協定,在2007年聖誕節這一天,斯洛維尼亞與奧地利邊境的哨卡全部取消,邊境完全開放。
馬里博爾的唯美 馬里博爾最著名的旅遊景點包括12世紀建立的
哥特風格 的馬里博爾大教堂和以文藝復興樣式修建的馬里博爾市政廳。而城市的城堡則始建於15世紀。馬里博爾擁有1975年建立的馬里博爾大學和其他許多學校。馬里博爾同樣也是一種名為grapevine的舞蹈的發源地,在當地,這個舞蹈被稱作“Stara trta”,有超過400年的歷史。馬里博爾也是斯洛維尼亞球隊NK馬里博爾隊的所在地,他們參加了1999-2000賽季
歐洲冠軍杯 的比賽。
每年一月,位於城市郊外波霍列山脈山坡上的馬里博爾波霍列滑雪中心舉辦
阿爾卑斯滑雪 世界盃(斯洛維尼亞語:Zlata lisica,意為金狐狸)女子
高山滑雪 障礙賽 和高山滑雪大迴轉的比賽。而每年六月,持續兩個星期的音樂藝術節在這裡舉辦,上百名音樂家、戲劇家和藝術家在這裡登台表演。
馬里博爾大學 人口統計 年份
1991
1996
2002
2004
2007
人口數
119,828
116,147
110,668
112,558
119,071
城市區劃 城市區劃(斯洛維尼亞語:mestne četrti )
馬里博爾市如下表劃分為12個區,但整個馬里博爾市也包括卡姆尼察、佩克雷、林布希、拉茲瓦涅、馬萊奇尼克-魯佩爾切和
布雷斯特 雷尼察-加伊。德拉瓦河將城市中心,
科羅 什卡-弗拉塔、梅涅和伊萬-參卡爾和
城市其他區分開,這些區通過4座公路橋、1座鐵路橋和1座行人橋連線。
馬里博爾的12個區 序列
區名
1
市中心
2
科羅什卡-弗拉塔
3
梅涅
4
伊萬-參卡爾
5
馬格達萊納
6
塔博爾
7
斯圖登奇
8
波布雷日耶
9
諾瓦瓦斯
10
泰茲諾
11
布雷茲耶-多戈舍-茲爾科夫奇
12
拉德瓦涅
氣候特點 馬里博爾的氣候是典型的
溫帶海洋性氣候 ,夏季炎熱,冬季溫暖,最熱的月份是八月,最冷的月份是一月,降雨量最多的月份是六月,降雨量最少的月份是一月。年平均降雨天數達到97天。
馬里博爾 城市名人 萊昂·什圖
凱利 (1898-1999)奧運會體操冠軍
茲拉特科·扎霍維奇 (1971- )塞爾維亞裔斯洛維尼亞足球明星,參加過2002年韓日世界盃
薩尼·貝奇羅維奇(1981- )斯洛維尼亞籃球明星,曾在NBA打球
姆拉登·多拉爾(1951- )斯洛維尼亞哲學家
韋科斯拉夫·格爾米奇(1923-2005)斯洛維尼亞天主教大主教、神學家
亞歷山大·納夫斯(1975- )斯洛維尼亞著名足球運動員,參加過2002韓日世界盃
愛德華·科茨貝克(1904-1981)斯洛維尼亞詩人、作家
安東·科羅舍茨(1872-1940)斯洛維尼亞政治家
卡特亞·科倫(1975- )斯洛維尼亞高山滑雪運動員
布拉特 科·克雷夫特(1905-1996)斯洛維尼亞劇作家、文學家
魯道夫·梅斯特(1874-1934)斯洛維尼亞軍事家、詩人和政治活動家
雅內茲·梅納特(1929-2004)斯洛維尼亞詩人
扎爾科·佩坦(1929- )斯洛維尼亞作家、評論家
揚科·普萊特爾斯基(1923- )斯洛維尼亞歷史學家、政治家和外交官
佐蘭·普雷丁(1958- )斯洛維尼亞歌手
拉迪斯勞斯·馮·拉布切維奇(1893-1975)奧地利工程師、大學教授
安東·馬丁·斯洛姆舍克(1800-1862)斯洛維尼亞主教、作家和詩人,斯洛維尼亞民族文化的倡導者
威廉·
馮·特格特霍夫 (1827-1871)奧匈帝國海軍上將,19世紀最優秀的海軍將領之一
普雷日霍夫·沃朗茨(1893-1950)斯洛維尼亞作家、政治家
揚·穆爾
沙克 (1988- )斯洛維尼亞冰球運動員,第二位效力於NHL的斯洛維尼亞人
姐妹城市 奧地利格拉茨
德國馬爾堡
美國普埃布洛
俄羅斯聖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