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說發起人 馬爾薩斯。
發起時間1789年。
背景 出生於英國薩立州一個土地貴族家庭, 他不是長子, 不能繼承遺產, 因而從事教會工作。青年時期在
劍橋大學 學習哲學和神學, 畢業後, 馬爾薩斯當過牧師、大學教授,成立了經濟學會,發起組織王家統計協會。
1805年,因結婚而喪失了神職。後來一直在
東印度 大學任歷史和政治經濟學教授,1834年12月23日因心臟病逝世。
1778 年以前, 馬爾薩斯的主要活動的是研究人口問題。
1789年,《
人口論 》匿名出版, 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有很多。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有超過生活資料的趨勢。《人口論》之後, 馬爾薩斯週遊各地, 為他的學說收集歸納證據。《人口論》也多次再版。後來,由於
穀物法 的爭論,馬爾薩斯從人口問題轉向政治經濟學,發表了《論穀物法的影響、地租的性質和發展》、《
政治經濟學原理 》、《政治經濟學定義》等政治經濟學著作。
在他逝世後由編者修定再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較為系統的表述了他的經濟學原理。
世紀下半期,
英國圈地運動 的完成,使一批無地農民流入城市;
產業革命 之後, 工廠制度的建立和機器的廣泛使用, 又排擠了大量工人。貧苦和失業的威脅之下, 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提出了疑問,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漲。
英國的
威廉·葛德文 公開發行《論政治的正義》一書,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災難的主要來源, 主張消除私有制。在書中, 他還批判了以往人口學家人口過剩的論點, 認為人類能夠無限的改善生產條件。
在馬爾薩斯看來,人口增長是社會前進的掣肘。但對於古代
阿茲特克人 而言,多生育是人之大福。在這本手抄本中,就描繪了多產女神的風采。
1789年,
法國大革命 中煊赫一時的政治家馬里·讓·
孔多塞 在巴黎出版了《人類理性發展的歷史觀察概論》,也積極主張實行社會變革。這兩本書對英國各階層都有很大的震動作用,馬爾薩斯和他的父親也就這兩本書的觀點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並促成了馬爾薩斯揮筆寫下了自己的觀點,這就是《
人口論 》的初版。
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多源於前人的人口思想。
休謨 、
亞當·斯密 、
李嘉圖 的經濟理論, 羅伯特·華萊士關於人口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觀點、約瑟夫·唐森關於人口依賴於生活資料的增長、人口有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的趨勢的觀點, 以及詹姆斯·斯圖亞特關於人口與生活資料間存在一定比例關係的觀點等,對於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響。
馬爾薩斯理論 馬爾薩斯人口理論傳入中國的時間可以上溯至十九世紀末。光緒六年(1880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Martin,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與中國人汪鳳藻翻譯出版了第一部西方經濟學的中譯本《富國策》( 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書中有一定篇幅介紹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作者福塞特(H·Fawcett)對馬爾薩 斯的《人口原理》(譯作《民數論》)推崇備至,說:“其書之出,於今數十年矣,而諸家之說,卒無能出其右者。”1904 年 6 月《東方雜誌》第一卷第六期轉載的《警鐘報》文章:《論中國治亂由於人口之眾寡》。文中提到“馬爾達”即馬爾薩斯,和我國洪亮吉關於人口問題的基本觀點。該文把我國歷來治亂的根源歸之於人口的眾寡,主張限民求治。作者認為,中國“民日增而財不增”,“人滿之患,深可太息。”該文雖已提到馬爾薩斯的學說,但是未予較多的評論。
我國系統宣傳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應以 1918 年出版的陳長蘅的《中國人口論》一書為開端。作者認為,中國今日民貧的最大原因,“厥為人民孳生太繁,土地有限,生育無限,以有限供無限則殆,生計憔悴豈偶然哉!”他在 1930年寫的《三民主義與人口政策》一書的第十章中也有形象論述。他認為,人口問題是個社會問題,是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本問題,是啟開一切社會問題的鑰匙。
馬爾薩斯人口理論傳入後也遭到反對和抵制:孫中山、廖仲愷、李大釗都持反對意見。到了二十世紀初,梁啓超、嚴復、廖仲愷、孫中山、李大釗、陳獨秀等對馬爾薩斯人口論進行了批判。最早對馬爾薩斯人口理論持批判態度的,當推李大釗。他在《戰爭與人口》、《土地與農民》、《新紀元》等文章中,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口觀,批判了馬爾薩斯主義,但是沒有否定他的一切。1920 年 3 月,《新青年》雜誌編輯部出版了《人口論》專號。彭一湖發表《論人口有增加於生活資料以上的恆常傾向》一文,全盤接受和肯定了馬爾薩斯人口論。針對這種“全盤肯定論”,陳獨秀在《人口問題》專號上,發表了《馬爾薩斯人口論與中國人口問題》一文,指出馬爾薩斯主義是錯誤的。他認為:中國貧窮落後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制度造成的,而不應歸之於人口太多。孫中山在 1924 年初,發表了題為《民族主義》的演講。痛斥了馬爾薩斯人口論是一種亡國滅種的學說。
建國前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馬氏學說持贊同態度者占上風,他們寫了一系列著作,如陳長蘅的《中國人口論》、《三民主義與人口政策》,陳達的《人口問題》,許仕廉的《人口論綱要》、《中國人口問題》等等。建國後對馬爾薩斯的“全盤肯定論”受到嚴肅批評。有些人口學家也作了糾正,例如吳景超在《中國人口新論》中,公開承認過去“許多論點是錯誤的”,檢討了把人口多說成是中國貧窮根源的原則錯誤。
90 年代以來,學術思想空前活躍,爭鳴環境更加寬鬆,要求科學評價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文章日漸增多。1998 年是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發表 200 周年,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應該對馬爾薩斯人口理論進行再認識和重新評價,應還馬爾薩斯人口理論以本來面目。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在政治上是反動的;否定了人口規律的社會性和歷史性;忽視了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解決人口問題的作用。肯定了其思想在人口學史上的地位;認為他的研究方法基本正確;他提出的兩個級數、三個命題和兩個抑制有合理的成分。
學說內容 馬爾薩斯人口原理是以議論人具有食慾和性慾這兩個“本性” 開始的。其主要內容可以用“兩個前提、三個定理”來概括。
兩個前提
一, 食物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
二, 兩性間的情慾是必然的,而且幾乎會保持現狀。
從這兩個“人類本性的固定法則” 出發,可以得出一個最基本的經濟比例:食物或生活資料的增長與人口的增殖之間的關係。馬爾薩斯說, 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資料增長的要快,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活資料則只按算術級數增長。
但是,馬爾薩斯並不認為這兩個級數就是人口規律的反映,他提出,保持兩個級數平衡的唯一出路就是抑制人口的增長。他把所謂支配人類命運的永恆的人口自然法則, 歸納成以下三個定理。
三個定理:
第一點是人口的制約原理, 說明人口與生活資料之間必然存在某種正常的比例, 即“人口的增長, 必然要受到生活資料的限制”;
第二點是人口的增殖原理, 即“生活資料增加, 人口也常隨著增加”;
第三點是
馬爾薩斯 人口原理的核心, 稱之為人口的均衡原理, 即“占優勢的人口繁殖力為貧困和罪惡所抑制,因而使現實的人口得以與生活資料保持平衡”。這個原理與前兩個原理是緊密相連的,它說明人口與生活資料之間最終將實現均衡, 但是這種均衡不是自然實現的,而是種種“抑制”的產物。
馬爾薩斯認為, 動植物的生長繁衍因為空間和滋養物的缺乏會受到抑制, 人類的生長繁衍則會因為食物的缺乏而受到抑制。但是人類的抑制分為預防抑制和積極抑制兩種。預防抑制主要是道德的抑制,即考慮到無力負擔家庭而不結婚或者推遲結婚(馬爾薩斯反對墮胎和避孕)。起決定性作用的只要是積極抑制, 即戰爭、瘟疫、繁重勞動、貧困、饑荒等等, 災難會縮短生命, 恢復被破壞的平衡。
他認為, 人世間的一切災難都是人口與生活資料均衡過程中的產物, 人類的發展也必然與災難始終相伴。因此, 馬爾薩斯也被視為對人類社會前景極度悲觀的人口學家。
從人口原理出發,馬爾薩斯還做出了以下幾方面的推論:
第一, 平等制度不可能實現。他抨擊社會改良派建立平等制度的主張, 認為這種制度既是不理想的, 又是不現實的, 理由是: 平等狀態不適應於刺激人類努力上進, 難以克服人類好逸惡勞的惡習; 因為人口增長總是快於消費資料的增長, 經過一段時間一部分人必然要喪失生活資料,平等即被打破了。他認為不平等的制度才符合自然法則,才能最好的發揮人的能力和智慧,最有利於人類品德的鍛鍊和改進。
第二,濟貧法的作用適得其反。馬爾薩斯認為,貧民是貧困的原因,擺脫貧苦的唯一方法是讓大自然發揮“抑制” 的作用, 強制地實現人口與事物的平衡。1834年, 英國政府根據馬爾薩斯的思想撤銷了1601年以來的舊濟貧法, 並制定了一項
新濟貧法 , 新濟貧法規定: 取消一切對窮人的金錢和實物救濟,讓貧民到習藝所進行沉重的勞動。
馬爾薩斯人口增長模型
馬爾薩斯生物總數增長定律指出:在孤立的生物群體中,生物總數N(t)的變化率與生物總數成正比,其數學模型為
馬爾薩斯人口方程(數學模型) 其中r為常數. 方程(1)的解為
因此,遵循馬爾薩斯生物總數增長定律得任何生物都是隨時間按指數方式增長,在此意義下,馬爾薩斯方程(1)又稱指數增長模型。人作為特殊的生物總群,人口的增長也應滿足馬爾薩斯生物總數增長定律,此時的(1)式稱為馬爾薩斯人口方程。
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根據百餘年的人口統計資料,於1798年提出了人口指數增長模型。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1990年10月30日發布的公告,1990年7月1日我國人口總數為11.3368億,今年的人口平均增長率為14.8‰. 假設人口的增長率保持不變,那么2000年我國的人口數量將達到13.45億。
2000年我國人口數量與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報公布的12.9533億,相差較大。相差較大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人為的限制了人口的發展,這是理論模型計算所無法估計的。
所得出的結論
馬爾薩斯根據上述基本觀點引申出幾點結論:
①貧困和罪惡是人口規律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造成的。
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過快增長。
③工人的工資受人口規律的支配,工資水平隨人口的增減而變動。
④濟貧法促使人口增長。
該理論以
土地報酬遞減規律 為基礎,認為由於
土地報酬遞減規律 的作用,食物生產只能以算術級數增長,趕不上以幾何級數增長的人口需要,並認為這是“永恆的人口自然規律”。過去發生的事情將來還可能發生;人口的增長會受到貧困或其他困苦因素的遏制,除非我們以資源節制的方式,並且要過道德清白的生活,力戒早婚。
影響與傳播 1766年,馬爾薩斯出生在英國薩里郡多金附近。他就讀於劍橋大學耶穌學院;是一位優秀的學生。
他畢業於1788年,同年被委任為英國國教牧師。
1791年他獲得碩士學位。
1793年成為耶穌學院的一名牧師。
馬爾薩斯的名著第一版本最初發表時沒有署名,但是由於擁有廣泛的讀者,使他一鳴驚人。這部名著的較長版本發表於五年後的1803年。
這部書經過反覆修訂和增補,1826年出版問世。
1804年馬爾薩斯結婚,當時他已經38歲了。
1805年他被任為海利伯利東印度公司學院歷史和政治經濟學教授,他在餘生中一直擔任此職。馬爾薩斯還寫過幾本經濟學論著,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經濟學原理》(1802年)。該書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特別是二十世紀的重要人物約翰·海納德·凱斯。馬爾薩斯晚年享有很多榮譽。
1834年他在美國巴斯去世,終年六十八歲。他的三個孩子有兩個在他死後還活著,他沒有孫子和孫女。
由於在馬爾薩斯去逝很久以後避孕法才普遍使用,所以時常有人提出馬爾薩斯沒有真正的影響。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第二,雖然新馬爾薩斯主義者的政策並未直接被大多數人所採用,但是他們的建議卻未受到忽略,他們的思想永未枯竭。
今日的節育運動是馬爾薩斯在自己生活的時代中所倡導的運動的繼續。 在其他方面治理有方的國家有可能會吃人口過剩的苦果,最先提醒人們注意這一問題的並不是馬爾薩斯。這一問題在以前就被其他幾位哲學家提出來過。
馬爾薩斯自己就指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探討過這個問題。實際上他摘章截句地引用過亞里士多德的話:“······如果在一般國家中每個人都有想生多少孩子就生多少孩子的自由,其必然的結果肯定就是貧困。” 但是即使馬爾薩斯的基本思想並不完全新穎獨特,人們也不應該低估他的重要性。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只不過是隨便提到了這種思想,而他們有關這個論題的簡短評說大體上被忽略了。是馬爾薩斯詳盡地闡述了這種思想,並廣泛地為這個課題大寫文章;更重要的是,馬爾薩斯首次強調人口過剩問題的極其重要性,並使其引起了知識界的注意。
意義及評價 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無疑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 它的原本目的是反對社會改良, 為資產階級推卸造成社會災難的責任。當時, 資產階級還處在上升的階段,
大衛·李嘉圖 等人也持與馬爾薩斯相似的人口觀點。
馬爾薩斯為人類描繪了一幅陰鬱的未來圖景: 人口增長會達到食物供應的極限, 這將引起貧窮和饑荒, 由此也會帶來無窮的災難。馬爾薩斯的理論在當時是超前的,但是,200多年前的理論在今天還是超前的, 仍有指導作用。計畫生育仍是當今中國的基本國策。當想到人類
只有一個地球 時,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是對的,全人類正在遵循。
其實,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從問世開始,就遭到了猛烈的抨擊。道德論者批評他的規律的殘酷性, 認為它不符合人類的永恆正義; 生物學家批評它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的觀點不可靠, 認為人類越文明、越發達則增長速度就會越慢。而馬爾薩斯將貧困、災難歸之為自然規律,對人類的苦痛持冷漠不關心的態度,多年來更是一直受到人們的指責。理論上, 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馬克思主義 認為, 在世間一切事物中, 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人是社會生產力中的決定性因素。人首先是生產者, 其次才是消費者。而且, 人類能夠控制人口增長, 做到有計畫的生育。至於失業、貧困等等是與一定社會制度相聯繫的現象, 主要不決定於人口的多少。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揭示了馬爾薩斯的荒謬, 並進一步闡釋出資本主義的人口規律。
但是, 不管人們把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當作指南還是靶子, 它在客觀上提醒了人們注意人口與生活資料比例協調, 防止、抑制人口的過速增長的作用, 從而成為現代人口理論的開端。就經濟學來說, 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一些論點還被古典派用來論證某些理論, 如
地租理論 、
工資基金理論 以及經濟發展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