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資基金理論
- 時代:19世紀中葉
- 背景:生存工資論的日趨沒落
- 性質:新的工資理論
工資基金理論,理論概念,評價,
工資基金理論
工資基金理論是指工人的工資受人口規律支配,工人的工資水平和工人的生活狀況就是隨工人人口的增減而變動,而周而復始的反覆下去,勞動基金,認為勞動貧民的安樂與工資的高低就完全取決於工人的人口數量。該理論的要點是:第一,工資不是由生存資料決定的,而是由資本決定的。第二,在工資基金確定後,工人的工資水平就取決於工人人數的多少。 工資基金理論發現的政策意義是從理論上闡釋了工人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
理論概念
英國經濟學家納索·威廉·西尼爾在19世紀中期對此理論進行了修改。他將貨幣工資和實際工資劃分開來,並且否認了工資取決於總資本中用於支付工人的部分。他認為,工資應該是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中,分給工人的那一部分。工資基金的數量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工人直接或間接生產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效率;另一個是生產這些商品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僱傭的勞動力數量。
該理論認為,在任何國家,短期內作為用於工資的基金都有限度。這種基金是資本中的一部分,其餘部分要用於固定資產的折舊、擴大再生產投資和支付管理費用。工資基金在所有職工中進行分配,因此職工的工資總和不能超過工資基金的數量。這種理論也意味著,只有在資本增加或就業人數減少的條件下,職工的一般工資水平才有可能上升。
評價
但是問題是,用於支付工資的費用在特定的時間內有一個確定的比例這一點並不真實。勞動數量一成不變也只是一種構想。